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工作动态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专家受邀来我所作专题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9-05-31 16:36:54   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点击:

  2019年5月22日下午,科技考古专题学术讲座在我所三楼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袁靖教授、沈岳明教授、郑建明教授、文少卿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四位专家分别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作学术报告。讲座由西夏研究室主任马晓玲主持。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宁夏岩画研究中心、宁夏文物保护中心等文博单位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讲座。

  袁靖教授的报告“陕西省凤翔县雍城血池遗址动物考古学研究”,以田野考古工具手铲和出土遗物种类为切入点,介绍了动物考古学的概念、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随后简要介绍了雍城血池遗址发掘的过程和出土遗物的状况。重点以血池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为例,通过对马骨进行碳十四测年、碳氮稳定同位素测试、锶同位素测试以及DNA分析等动物考古学研究,对祭祀马匹的形态、生理及运动能力进行了分析,印证了历史文献关于祭祀仪轨、祭祀动物种类的记载,同时得出了文献中未明确的祭祀用马的品质一般、来源多样,说明祭祀仅具象征意义等重要推论。借此,袁教授说明了动物考古学在推动考古学研究和历史研究中的独特作用。

  沈岳明教授的“陶瓷之间”,从瓷器的定义出发,认为刻板的定义仅属现代人的“瓷器”理念,有以自然科学概念、材料学概念替代本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理论的嫌疑。他通过考察“陶”字演变和文献关于陶瓷的记载,指出在古人观念中,“陶”与“瓷”并非是完全对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烧制技术为原始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两者之间存在亲缘关系。而原始瓷由于比陶器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和发展前景,为我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他通过对商周时期三类窑址的分析,说明了由“陶”到“瓷”的转变过程。这许多例证均说明了“陶瓷同源”,也说明由陶到瓷过渡时期的事实存在。原始瓷的创烧成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揭开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序幕。之后它与印纹硬陶分道扬镳,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发展序列:原始瓷发展至东汉晚期形成真正的成熟青瓷,而印纹硬陶在东汉成熟青瓷出现之后开始消失,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郑建明教授以“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原始瓷”为题,首先介绍了原始瓷的概念和北方出土原始瓷的概况。随后他重点从装烧工艺的角度对北方出土原始瓷产地进行分析,并通过对这些瓷器的观察,发现许多原始瓷器——无论是圈足器还是圜底器,足端一侧均存在着生烧的情况,这一现象是在斜坡状的南方龙窑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他进而指出,战国以前,在南方斜坡状的龙窑炉里直接着地烧造的器物,通常是底部或足端一侧生烧,这一特征与以上北方地区出土原始瓷呈现的特征相同,因此他得出结论,即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原始瓷应该是南方的龙窑炉里面烧造的。

  文少卿博士的报告以“古DNA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为题,简要介绍了古DNA高通量技术在人骨和动物骨骼研究中的应用。他以陕西省杨官寨遗址出土人骨的古DNA研究为例,通过对出土人骨进行DNA研究,分析了该遗址的亲缘关系、人群体质特征、生理病理和口腔菌群,支持了文献中的关于父系社会的记载。之后又以陕西省凤翔县雍城血池遗址出土马骨的古DNA研究为例,通过对出土马骨DNA中的线粒体和Y染色体进行比对,认为这些祭祀用马大多非当地所产,来源较为广泛;祭祀用马雌雄比是16:10;祭祀用马的毛色以栗色和骝色为主;这些马匹具备长距离运动能力、步态为溜蹄、个头矮小、能够适应缺氧环境。总体而言,遗址祭祀用马品质一般,说明祭祀仅具象征意义。

  四位专家的报告生动有趣,推论细致缜密,向宁夏地区考古工作人员展示了当前科技考古的魅力和活力,开拓了考古研究的视野。报告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讲座结束之后,四位专家与我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一一回答了提问。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