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宁夏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韩小忙
1989年报刊上发表有关宁夏文物考古方面的文章80余篇,其中发掘简报、报告及论文30多篇,一般性报导、介绍、评论等50多篇,本年度出版有关论著二部①。按时代及专题作如下概述。
(一)
(1)石器时代。古生物化石在宁夏南北各地时有发现,尤以固原、同心及石嘴山等地区较多。最近,在惠农西河桥村又发现一批化石。化石堆积部分保存较好,可以辨认出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有牙齿、牙床等。时代为新生代第四纪晚更新世,距今2—3万年。化石的发现为这一地带古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②。牛达生、杜玉冰根据石嘴山市境内发现有类似水洞沟遗址的石器,推测这里亦应属水洞沟文化体系,这一带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存,则属于“细石器”文化类型③。新石器时代考古以近年来菜园村遗址及墓地的发掘最为重要,在全国影响较大。《宁夏海原县菜园村遗址切刀把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第4期)和《令人瞩目的菜园遗存》(《宁夏日报》1989年4月1日和4月8日连载)两文,不但科学地报道了菜园切刀把墓地的丰富资料,而且结合近几年来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分析了宁南山区原始文化的特征,提出了“菜园文化”的命名。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遗存以固原地区最为丰富。89年9月份,杨郎乡马庄因雨水冲刷古墓葬暴露,从而导致了近20座古墓被破坏的严重事件④,接着考古人员在此进行了大面积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49座。这类墓葬形制独特,有竖穴土坑和竖穴土洞墓两类,后者占多数。单人仰身直肢葬,各墓除殉葬羊、马、牛头(蹄)外,随葬品以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兵器、车马器、服饰品为主,但是,其墓葬形制、葬俗及典型遗物等均与相邻地区典型匈奴文化有别,很可能就是古文献记载中“戎”的文化遗存⑤。中卫也发现类似墓群,该墓地遗物有自己的特点,如透雕龙纹饰牌、人面蛇纹饰牌等仅见于这一地区⑥。这一发现就将宁夏南部、中部、北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文化联系在一起,也为探讨这一类遗存所代表的文化特征及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考古材料。钟侃《从考古资料探索义渠之源——周人、义渠同源初论》(《宁夏文物》1989年11月总第3期)一文,首次以历史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对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西北地区的义渠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义渠戎与周人同源的观点。虽然该文不无商榷之处,但是,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对考古学上“戎文化”研究的深入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3)秦汉时期。泾源县果家山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规模较大。通过钻探发现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地下排水管道,并发现有板瓦、筒瓦、云纹瓦当、印纹砖同年,卫青与霍去病又大举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及罕见的云纹饰砖构件,遗址附近还有墓群和窑址等遗存,说明此地很可能是一处汉代城址⑦。果家山城址的发现将对研究南部山区秦汉时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李洪图《司马迁与宁夏》(《宁夏日报》1989年7月15日)一文提出新的论据,他认为司马迁作为史官曾随汉武帝六下宁夏,但却在《史记》中只字未提秦渠,故此秦渠等古代宁夏水利工程应该在汉武帝以后。
(4)北朝时期。《宁夏文物》(1989年11月总第3期)约专稿,请宿白、杨泓就北周李贤墓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专家们进一步肯定了李贤墓在北朝考古方面的重要价值,并以较多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李贤墓的墓葬形制、葬俗及个别随葬器物(如铁刀)进行了有益的探讨⑧。孙机《固原北魏漆棺画研究》(《文物》1989年第9期)一文,将该墓年代定在太和八年至十年,使之更为精确,以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为此作者作了详细的论证。文中最后就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胡瓶的产地(应为嚈哒器物)及固原出土的几枚萨珊银币的来源(可能经嚈哒人手传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5)隋唐时期。罗丰《中亚流传中国的拜火教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一文,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拜火教和摩尼教在从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教理和习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最明显的特征是变异来的天葬为土葬,并且二教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佛教化倾向。作者认为拜火教、摩尼教的东渐及其关系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深究。
(6)西夏时期。西夏是唯一在宁夏建立过国家政权的王朝,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就最为丰富。杨鸿勋(考古建筑专家)认为西夏陵是国宝,要重视保护,他建议把西夏陵区开发成西夏陵遗址博物苑⑨。89年对西夏陵进行了第4次考古调查和测绘,这次不但调查清楚陵区范围为50平方公里,陪葬墓增加到193座,并且发现了一些新问题,诸如陪葬墓形制多变,内涵丰富,有些陪葬墓封土高大接近帝陵的规模等。这次重新编号和测绘,为以后的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提供了科学、系统的资料⑩。牛达生、贺吉德在《西夏陵与名城银川——兼论西夏陵的开发和建设问题》(《宁夏日报》1989年5月8日)一文中,提出五点具体建议,将西夏陵的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充分说明了文物考古工作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见地中肯,看法全面。许成、杜玉冰《西夏陵园制度初探》(《宁夏史志研究》1989年第2期)一文,从整体角度全面地对西夏陵园制度进行了探讨,作者将西夏王陵与中原帝陵特别是宋陵进行了详细比较,指出西夏陵园制度继承了汉文化的传统,同时又有本民族的特点。本文精到的论述,使我们对扑朔迷离的西夏陵园制度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就西夏的皇家寺院,许成、江一鸣进行了详细地考证。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当时京畿附近有戒坛院、高台寺、承天寺、五台山寺等佛教寺院,寺院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而且工程技术水平比较高。西夏之所以大力宣传佛教,目的是为了巩固新兴的国家政权。对皇家寺院的考证,也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夏都城兴庆府的历史文化全貌⑪。西吉北宋铁钱的发现,说明了宋夏边境地带特殊的经济关系⑫。西吉作为军事战略要地,是宋夏交兵争战的场所,发现于各遗址的这些铁钱很可能是当时军队的兵饷,也可能是和平时期的民间贸易货币。牛达生《我对西夏文折二“大安宝钱"的再认识》(《中国钱币》1989年第3期)一文,就识伪为真的折二“大安宝钱”谈了自己的新认识,同意并补充了唐石父的看法。牛达生为参加中国钱币学会苏州年会撰写了《西夏钱币的发现与研究概述》(油印本)一文,不但对前人的成果、窖藏钱的发现和近十年来西夏钱币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概括总结,而且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学术性建议。本文对新兴的西夏钱研究进行了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总结,有利于西夏钱币研究的深入进行。另外,中卫红皋乡四眼井也发现一批文物,共27件,瓷器13件、钢器6件、铁器8件、古钱260多枚。其中瓷器如褐釉瓶等有灵武窑的特点,铁器有犁、耧等,钱币多为金“正隆元宝”,另有少量宋钱。从瓷器和钱币分析,应该属西夏时期遗物。这批文物发现于中卫香山地区,不但为研究当时生活习俗提供了资料,也说明了当时山区农业的发展情况⑬。
(7)元明时期。拜寺口双塔中元代大朝通宝、中统元宝交钞(叁佰文、伍佰文两种)等文物的出土是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大朝通宝是第一枚有出土地点的大朝钱,它的再现为大朝通宝的断代提供了原始实物资料。中统元宝交钞本世纪虽多有发现,但是,作为早期的中统钞,这次发现实属罕,其中“叁佰文”钞是目前传世唯一的一张,它的发现解决了中统钞面额长期争论的九等还是十等的问题,为十等说提供了实物证据,也弥补了《元史·食货志》的疏漏的⑭。对于1986年银川市出土的一批窖藏鎏金铜像和铜器,《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4期作了报道。从地尸堆积看,该坑埋藏时间当在西夏末至明初。窖藏主要有菩萨、天人正觉等佛教造像,还有钟、壶等器物。地层堆积和造像风格所能提供的断代依据说明此坑属西夏或元代遗物。
(二)
(1)总论。汪一鸣、许成《银川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宁夏史志研究》1989年第1期)、冯国富《固原近年出土文物简述》(《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分别对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及研究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叙述,使人们对本地区各个时代的遗迹、遗物从纵横两个方面,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该地区历史面貌的认识。中宝铁路宁夏境内的文物普查工作业己结束,在纵贯五个县,全长290公里的地段内共发现不同时代遗存98处,尤以固原三营发现的西周遗存最为重要⑮。
(2)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群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岩画群之一,所发现的数千幅岩案画,不但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研究古代游牧民族历史的文物宝库。李祥石、赵安对中宁黄羊岩画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描述了近70组岩画,内容以动物、放牧及狩猎等民为主,动物有黄羊、北山羊、鹿、狼、犬等⑯。黄羊湾岩画的发现,对了解此地古代游牧图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意识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曾于1987—1989年对贺兰山岩画进行了广泛全面的复查,又发现了几处新的岩画分布地点,如青铜峡广武乡四眼井、芦沟湾,中宁枣园石马湾等地。四眼井岩画主要内容有羊、鹿、马、犬、鸟、骆驼、虎等动物以及太阳、重环纹、方格纹、车等图案,岩画周围还发现西夏时期的遗址。芦沟湖岩画主要内容有羊、犬、马、鹿、蛇、人手、人物、车辆和射猎等图案。石马湾岩画主要内容有放牧、射猎等图案,画面较大,有的图案旁还有西夏文题刻。以上三处岩画对整个贺兰山岩画刻制年代的断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⑰。断代是目前岩画研究上比较棘手的问题,许成、卫忠通过对贺兰山岩画进行系统考古调查之后,在此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先将各地点岩画进行了分期,然后将贺兰山岩画归纳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秦汉时期及其以前;中期—三国至隋唐时期多晚期—西夏至元代。以上分期与断代是在将文献与考古学相结合提出若干断代依据的基础上提出的⑱。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但是他们大胆的探索无疑对将贺兰山岩画的深入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3) 宁夏古城。李志清就唐代吐谷浑居地“安乐州”和“长乐州”进行了考证。“安乐州”所在地即今之同心县韦州,此地北周谓会州,唐改为威州,宋仍名之,西夏据而称韦州,元、明、清袭之。“长乐州”与“安乐州”应为二州之名,非一州两名。“长乐州”在今何地文中无考⑲,明代以前灵州城址究竞在何处?朱克辛、白述礼分别撰文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他们认为古灵州城应在今灵武县西南、吴忠市东北,具体地点略有不同,朱文认为在今吴忠市古城乡古河崖下⑳;白文认为在今吴忠市东塔乡石佛寺村㉑。李洪图就元塔塔里城上溯唐丰安城,进行了简要考证,认为其故址在今中宁县境黄河北岸㉒。
注:
①韩小忙,《1989年宁夏文物与考古文献目录》。
②吴尚仁、艾天恩,《市境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石嘴山史志》1989年第1期。
③牛达生、杜玉冰:《石嘴山地区原始社会文化遗存》,《石嘴山史志》1989年第1期。
④鸣成,《我区发生一起严重破坏春秋战国古墓事件》,《宁夏日报》1989年10月24日。
⑤许成、李进增,《固原马庄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
⑥周兴华,《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考古》1989年第11期。
⑦李志清、李样石:《泾源发现汉代早期遗址》,《宁夏日报》1989年11月4日。
⑧宿白,《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札记》,杨泓:《略谈北周李贤墓的陶俑和铁刀》,《宁夏文物》总第3期。
⑨钱蒙年:《西夏陵是国宝要重视保护》,《宁夏日报》1989年1月12日。
⑩牛达生、杜玉冰:《银川西夏陵》,《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
⑪许成、汪一鸣:《西夏京畿的皇家寺院》,《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
⑫杨继贤:《宁夏西吉发现北宋铁钱》,《中国钱币》1989年第2期。
⑬周兴华:《中卫发现一批西夏文物》,《宁夏日报》1989年6月24日。
⑭雷润泽、于存海、何继英:《宁夏拜寺口双塔发现的大朝通宝和中统元宝交钞》,《中国钱币》1989年第4期。
⑮钟侃:《宝中铁路沿线我区境内发现一批文物》,《宁夏日报》丨990年1月6日。
⑯李祥石、赵安民:《黄羊湾岩画》,《宁夏文物》1989年11月总第3期。
⑰许成、卫忠:《贺兰山四眼井等地岩画的新发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
⑱许成、卫忠:《浅析贺兰山岩画的分期与断代》,《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
⑲李志清:《唐代吐谷浑居地“安乐州”及“长乐州”地辨》,《宁夏文物》1989年11月总第3期。
⑳朱克辛:《古灵州考》,《宁夏文史》第4辑,1989年6月。
㉑白述礼,、《古灵州城址初》,《宁夏史志研究》1989年第1期。
㉒李洪图《塔塔里城考》,《宁夏日报》1989年3月4日。
本文出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78-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