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巫新华:试论巴尔萨姆枝的拜火教文化意涵
发布时间:2018-10-09 09:04:15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作者:巫新华   点击:

试论巴尔萨姆枝的拜火教文化意涵

——从新疆吉尔赞喀勒墓群的出土文物谈起

巫新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一、 吉尔赞喀勒墓群及出土的巴尔萨姆枝简介

  我们于2013~2014年对新疆吉尔赞喀勒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吉尔赞喀勒墓群所处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曲曼村东北塔什库尔干河西岸的吉尔赞喀勒台地,海拔约3050米左右。遗址所在的帕米尔高原是亚欧大陆两条最大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和帕米尔——楚科奇山带)的山结,也是亚洲喜马拉雅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主要山脉的汇集地,素有“万山之祖,万水之源”之称(图一)。

图一 帕米尔高原与周边地区示意图

  如(图二)所示,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河谷区域的西、南部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接壤,这里不仅是帕米尔高原八帕中最著名的塔格敦巴什帕米尔腹地,也是亚欧大陆巨大地理区域接界处,而且还是亚欧大陆几大语族、各大文明区域的交汇点,也是人类古代文化在中亚地区最重要的高原通道之一。1吉尔赞喀勒是塔吉克语“Jerzankol”,意思是“鹰站立在岩石上的地方”。2

图二 帕米尔高原示意图

  墓群地表保留有醒目的圆形石圈和大面积错落有致的黑白石条遗迹(图三)。根据墓群出土标本测试数据和考古发现情况综合判断墓群年代距今2400~2600年,整体呈现出广义的斯基泰文化特点。而墓葬中出土的装盛着不同数目卵石的火坛、巴尔萨姆枝、天珠、二次殓骨葬、科什蒂腰带、鹰骨、置于不同容器中的铁刀、特殊毛筛、箜篌等文物与墓群地表大面积错落有致的黑白石条遗迹内外呼应、系统关联地共同构筑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此种文化内涵呈现出业已成熟的拜火教 3早期阶段的文化语境。上述遗存中,我们分别在M4、M9、M14、M25、M28、M29、M30、M32、M35、M44中出土了数组“巴尔萨姆枝”(Barsam),它们是一些用直径1cm左右的细树枝加工而成,长度有十多厘米至一百二十多厘米不等。吉尔赞喀勒墓群考古发掘出土的巴尔萨姆枝实物在已知考古资料中尚属首次发现,但“巴尔萨姆枝”在拜火教经典《阿维斯塔》4中却屡屡出现。

图三 黑白石条遗迹实景图

  二、《阿维斯塔》经典中的巴尔萨姆枝

  巴尔萨姆枝在《阿维斯塔》中称作“巴雷斯曼”(Baresman),是拜火教徒行祭礼时手持的细树枝,通常在专门的仪式中使用这种树枝。5元文琪先生认为这种细树枝一般指柽柳树枝或石榴树枝,手持树枝恭敬祈祷是教徒对阿胡拉·马兹达创造的有益植物表示感谢。《阿维斯塔》的许多颂诗中都提及了巴尔萨姆枝,比如:《梅赫尔·亚什特》是专门颂扬太阳神梅赫尔的诗篇,其第一章第六节记述道:“……我们以掺奶的胡姆和巴尔萨姆枝,以明智的语言,以善思、善言和善行,以祖尔贡品和洪亮悦耳的声调,赞美那领有辽阔原野的梅赫尔……”;《阿邦·亚什特》第一章第九节写道:“…… 愿你伴随着祈祷声前来救助我们!这样你将受到更加美好的礼赞:以掺奶的胡姆、巴尔萨姆枝和明智的语言,以善思、善言和善行,以祖尔贡品和洪亮悦耳的声音把你称赞”;第二十二章第九十八节中这样记述道:“马兹达·亚斯纳教徒手持巴尔萨姆枝来到她身边。赫沃瓦家族馨香祷祝,向她祈求财富。努扎尔家族致祭行礼,向她祈求骏马…”;《蒂尔·亚什特》第一章第三节记述道:“我们以祖尔贡品、掺奶的胡姆和巴尔萨姆枝,以明智的语言,以善思、善言、善行,以洪亮悦耳的音调,高声地赞美威严的蒂什塔尔”;第十六章第五十八节写道:“……雅利安人的国家应该向威严的蒂什塔尔奉献祖尔贡品,铺好巴尔萨姆枝条,烤制一只纯白或纯黑的绵羊”;《法尔瓦尔丁·亚什特》中描述对永生不灭的灵体神的赞颂时,在第三章第二十七节写道:“……当铺好巴尔萨姆枝时,应该祈求他们的佑助;作战时在疆场上,在两军相互厮杀的地方,应该祈求他们的佑助”;第二十四章第九十四节写道:“……琐罗亚斯德将以祖尔贡品和铺开的巴尔萨姆枝颂扬我们。从今以后,劝善惩恶的马兹达教将在地面上的七个国家广为传播”;《扎姆亚德·亚什特》中在赞美永恒的凯扬灵光时写道:“…… 我们以祖尔贡品、掺奶的胡姆和巴尔萨姆枝,以智慧的语言和天启,以善良的言论和行为,赞美马兹达创造的、强大的凯扬灵光……”;第六章第五十四节:“…… 我们以液体贡品祖尔、掺奶的胡姆和巴尔萨姆枝,以智慧的语言和天启,以真诚的言论和行动,高声地赞美马兹达创造的不易到手的强大灵光及其威严和神力……”;第八章第六十四节:“……我们以液体贡品祖尔、掺奶的胡姆和巴尔萨姆枝,以智慧的语言和天启,以真诚的言论和行动,高声地赞美马兹达创造的不易到手的强大灵光及其威严和神力……”;《阿维斯塔》第五卷《维斯帕拉德》第七章第五节描述道:“我们赞美圣洁而高尚的阿胡拉·马兹达之子阿扎尔。我们赞美祖尔、科什蒂和出于真诚而铺展开来的巴尔萨姆枝……”;于《胡尔达·阿维斯塔》的《阿法林甘》篇中赞颂永恒的拉皮特温(大夏季的庇护神)时在《阿法林甘·拉皮特温》第五节写道:“为取悦尊贵的拉皮特温,并向他馨香祝祷之人,洗净双手和研钵,展开巴尔萨姆枝,备好胡姆汁,点燃圣火,开始吟诵阿胡拉·瓦伊里耶颂歌。当他的口舌被胡姆汁润湿,心灵与圣洁的天启相融合之时,向拉皮特温奉献上贡品。”以上引据自《阿维斯塔》经典中的诗句足以说明巴尔萨姆枝在拜火教祭祀仪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代表了信徒对不朽的诸善神的至诚礼赞。而用来专门修剪树枝的剪刀也被尊称为“巴尔萨姆·钦”,拜火祠堂中盛放巴尔萨姆枝的容器,则被尊称为“巴尔萨姆·丹”。6

  根据对上述经典内容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发现:巴尔萨姆枝总是在祭祀仪式中和掺奶的胡姆、祖尔贡品、善言、善行、点燃的圣火等圣物一同在拜火教的祭祀仪轨中使用,其使用方式之一是铺设在祭台之上,另一种方式则是“手持巴尔萨姆枝向神祇诚挚祈祷”,而吉尔赞喀勒墓群考古出土的巴尔萨姆枝正是前者在墓葬文化中的具象呈现。

  三、 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的巴尔萨姆枝及其文化意涵

  梳理吉尔赞喀勒墓群出土的巴尔萨姆枝资料,我们发现其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在墓葬中,其中:(1)M4、M9、M25、M28、M29、M30、M35、M44以少则20多根,多则50多根的形式斜置于近墓主人头部的墓壁处;(2)在M14、M28、M29、M32中和“带孔小木棍、带翼小木棍”一起出土于临近墓主人头部的位置。具体出土情况如下:M4:位于A区的北部,地表有椭圆形封堆,封堆直径460cm~500cm,略高于地面。北部有较多黑白卵石环绕着墓口,墓口呈椭圆形。墓室中发现有散碎的人髌骨、胸板骨、颈骨、人头发、陶片、散碎兽骨及丝织物碎片和鹰头骨。在墓底发现有成排的巴尔萨姆枝,它们朽残严重,另外填土中也有巴尔萨姆枝出现。

  M9:位于墓地B区东部的两组黑白石条之间,地表封堆明显。墓葬为短墓道竖穴土坑。一条由白色卵石堆垒而成的石条带叠压于石围西南段之上。墓室南半部填以较松软单一的砂土,而北半部墓口下12~26cm处的填土内则夹杂着许多散碎的巴尔萨姆枝、残木块、残草席、卵石以及石块。墓底有木质尸床,较为完整,尸床南部的一个木盘旁有一具人头骨(男性,25~30岁),周围有残碎散乱的人肢骨、下颌骨、肋骨和羊的腿骨、椎骨、肋骨、肩胛骨等。随葬物品共计12件,多位于尸床上,其中2件木质火坛出土时分别位于墓底的南侧和东侧;陶罐1件,位于尸床的西北端;木器残件1件,位于尸床的北部;带孔铜饰1件,位于尸床中部;琉璃珠1枚,出土于尸床北部的木盘(编号10)北侧;骨饰2件,分别出土于尸床的西北边缘处和中部偏东处;铜泡1件,位于尸床中部;木盘2件,分别位于尸床的北部和西南部;带翼小木棍1件,出土于尸床西南部,在11号木盘之下(图四)。

图四 M9中与巴尔萨姆枝一起出土的带翼小木棍

  M14:位于B区东南侧,地表有较明显的封土堆,封堆下有内外双重石围。墓室内填灰褐色沙土,土质较硬,包含有植物种子、陶片、动物骨头等。墓室葬5人,均仰身直肢,头西脚东。随葬器物有陶钵、陶罐、箜篌及其配件、铜镜 、木盘 、方形或圆柱形铁器、残铜器 、铜箭头 、蚀花红玉髓珠、圆石 、铜扣等,其中,数量较多的巴尔萨姆枝和带翼小木棍以及带孔小木棍一起出土于3号人体头骨上方。

  M25:位于B区西南部的台地边缘,地表有明显的砾土封堆,封堆北侧为黑白石条带。墓室为浅墓道竖穴土坑,位于两段石围的中部,葬有三具尸骨(自北向南分别编号为A、B、C)。随葬品大多出土于墓葬的西北面,位于ABC个体的头骨及上半身骨架附近,有陶罐、木火坛、陶火坛、装盛在木盘中的铁刀、单耳木钵、铜簇、琉璃珠等,还随葬羊。墓室西部的棚木外侧,与墓道相对的近西壁处,并排垂直放置有20多根巴尔萨姆枝,它们直径约1cm左右,残长30~55cm不等,呈南北向整齐排列(图五)。

图五 M25中出土的巴尔萨姆枝

  M28:位于B区台地西南边缘的砾土梁脊上,地表有稍高于地面的砾土封堆,封堆表层有些散落的黑白卵石,部分石条压在封堆西缘上。封土下有内、外两圈石围,墓室位于内石围的内缘或外缘之外(西段、南段石围位于墓口以内)。墓底北部葬有一具男性尸骨,仰身,左腿直肢,右腿略屈,颈右偏,面朝右侧,头向西北,并枕在一根长95 cm,直径5 cm的圆木上。骨骼较完整,为一次裸身葬。随葬器物大多出土于墓主人的头部和上半身的右侧附近,有铜器、装盛在木盘中的铁刀、陶罐、带翼小木棍、穿孔石器、带孔小木棍、带凹槽小木棍等,其中50多根巴尔萨姆枝出土于墓室西北部的鹏木附近,它们朽残严重,每根直径在1 cm左右,紧贴着棚木边缘依次排列,形成宽约60 cm左右的巴尔萨姆枝带(图六)。

图六 M28中出土的巴尔萨姆枝和带翼小木棍

  M29:位于B区台地西南边缘砾土梁脊的端处,地表有低矮的封堆,封堆的西部和南部在深5 cm时出现石围,墓室位于石围中,墓口呈椭圆形。人体骨骼位于墓室的中部,为单人葬,上半身的骨殖酥朽严重,且有些凌乱。盆骨内有些蛆壳(已提取)。从姿态观察,为侧身屈肢葬。在深45 cm处的墓室南部,发现一根边缘带孔的小木棍、一件圆柱形有贯穿孔的木棍以及巴尔萨姆枝。墓室底部尸骨北侧有三件随葬物,一件为木碗,木碗旁有一件木盘,木盘内有一把铁刀以及羊羔的肩胛骨、盆骨、腿骨、肋骨等(图七)。

图七 M29中与巴尔萨姆枝一起出土的边缘带孔的木棍

  M30:位于墓地B区西南台地边缘的端处,地表有较明显的封堆,封土下有一圈基本完整的圆形石围,墓室位于石围的中部,为短墓道椭圆形竖穴土坑墓。墓室底部有一具完整的成年男性骨架、一具幼儿骨架和两个人的头骨及一些零乱骨殖。墓室北部(近墓壁)深30cm处,有一排东西向垂直放置的巴尔萨姆枝,每根直径1cm左右,数量约有20根。其他随赃物还有羊骨、陶器、木器、铁器和植物种子等。

  M32:位于B区西部台地边缘,封土下有石围,墓室位于石围中部,为短墓道竖穴土坑。墓室中有两具完整骨架:A骨架,女性45~50岁,位于尸床中部,仰身直肢,头向东北,腿略叉开,直对墓道,右手置于胸部;B骨架,男性35~39岁,位于A骨架右侧的墓室西部,与A骨架并排,亦仰身直肢,双手置于两侧,左腿略屈并向外压在A骨架的左膝上,右腿斜伸向墓道。随葬器物主要位于人体的头部、颈部和胸肩部的两侧。有陶器、木器、铜器、贝饰、鹰爪骨饰、天珠6颗。值得注意的是A、B个体的头顶处有一组木器:其中一件为长条形的木棍,棍身上有16个钻孔,孔壁内有深浅不一的烧灼痕迹;其下有十余根巴尔萨姆枝,已朽断。巴尔萨姆枝直径1 cm左右,残长50~60 cm(图八、图九)。

图八 M32中巴尔萨姆枝和带孔木棍的出土位置

图九 M32中出土的带孔木棍

  M35:位于B区的西部,东、西、南三侧均有黑白石条带。地表有明显的砾土封堆,封土下有石围,墓室位于石围中部,墓葬形制为短墓道圆形竖穴土坑。墓底北半部有尸床,已残缺不全,并有被火烧过的遗迹。墓室中有一具较完整的人骨架、三个头骨及一些凌乱骨殖。较完整的骨架(A,男性)位于墓室中部偏北的尸床上,仰身直肢,头向西,脚斜对墓道方向。左臂缺失,右臂的上臂亦缺失,下臂横于头颅的右侧;B头骨(女性)位于墓室中部,A骨架髋骨南侧的尸床边缘处,颅骨顶部裂碎,其西侧有些凌乱的人肢骨。C头骨(女性)位于墓室南部,下颌骨缺失,其西北侧散布着一段人的腰椎、两个下颌骨、一根残股骨和2个残髋骨以及一个残的羊下颌骨等;D头骨(性别不详)位于墓室的西南部,头骨破碎严重,其北侧有一块人的残髋骨,南侧有一块羊的肩胛骨和一些肋骨。随葬物品主要位于墓室南部、西北部的墓底边缘和A骨架附近,其中墓室南部墓底边缘处随葬有两组陶器以及铜铁器等,东端处殉葬全羊一只(羊骨旁出数节类似动物尾椎骨)。A骨架右股骨的右侧有一件环形铁器,右肋处有一钩形铁器,左右小腿骨的两侧各有一件木质火坛,内盛有烧黑的卵石。近西北壁处的尸床北缘上有一排巴尔萨姆枝,与尸床同向平置。这些巴尔萨姆枝直径1 cm左右,多已断残变形,数量有20多根(图十、图十一)。

图十 M35中巴尔萨姆枝的出土位置

图十一 M35中出土的巴尔萨姆枝

  M44:位于墓群C区台地北缘处,有明显的封堆。封堆下10 cm露出石堆,石堆下有一直径约520 cm的黄褐色带碱的沙土层,其外缘环绕一周宽35~45 cm的环沟,中部形成低矮的圆台状。环沟深15~20 cm不等,沟内填较纯的细沙土。北部有两个与环沟相接并向北伸出的如耳状的不规则条形坑,坑内亦填细沙:东侧的耳状条形坑最深处约30 cm,底部有些炭粒;西侧的耳状条形坑深约20 cm,底部有几块石块和一些炭粒。东西两坑间有一块小平地,呈不规则长方形,地面土质较杂且较硬(似人活动过的地面)。在环沟的西段及西南段处有些石块,其中西段的环沟内有一处以6块较大卵石和石块围成边长30 cm左右的方形小石围,坑内有些许炭粒。在小石围东侧的圆台地面上有一片红烧土。墓室位于环沟内低矮圆台中部,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为东南~西北向的竖穴土坑,填土为黄褐色沙土夹碎砾及碎木块。墓室底部平置一层与墓室同向的巴尔萨姆枝,数量有40根左右,分布面积为长120 cm,宽65 cm。这些巴尔萨姆枝较直,经人为削刮加工而成,最长的达120 cm,直径1.5 cm左右,但均已断残变形。巴尔萨姆枝上斜置着一块长50 cm、厚4 cm的木块,木块北侧有数段断碎的似人的下肢骨,从断口观察,似为敲砸所致。断碎的肢骨旁有一锈残的呈环钩状的铁器。墓底西端的南、北两拐角处各置有一件木钵。墓室底部南缘处有两根羊腿骨(图十二)。

图十二 M44中巴尔萨姆枝的出土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遗迹中的带孔小木棍的棍身上有人为刻意为之的数目不等的小孔,其中M14和M28出土的带孔小木棍的棍身上分别有1个孔;M29出土的带孔小木棍的棍身上有14个孔;M32出土的带孔小木棍的棍身上则有16个孔。我们认为这类祭器和墓主人崇拜的神祇有关。其中,“1”与“霍尔莫兹德”相对应,它是神主阿胡拉·马兹达(Ahura-Mazda(h))的别称,也是10月和每月1日的庇护神; “14”对应“古什“”(Gūsh,牲畜的庇护神),是每月第14日的庇护神;“16”对应“梅赫尔”(即密斯拉,太阳神),是每年7月和每月第16日的庇护神。上述神祇都是拜火教中的早期神祇。除此之外,我们推断这些带孔小木棍在信徒观念中还与装盛着卵石的火坛一样蕴涵着拜火教的宗教历法内容。而带翼的小木棍则很有可能是“蒂尔”(雨神)的象征物,因为在《蒂尔·亚什特》第四章第六节和第九章第三十八节中分别有这样的描述:“我们赞美威严的蒂什塔尔。它向法拉赫·卡尔特河急驰,犹如伊朗最佳弓箭手阿雷什发射的利箭——从艾里奥·赫舒萨山飞向赫瓦纳万特山”;7 “那时,造物主阿胡拉·马兹达赋予阿雷什的飞箭以神奇的力量,阿姆沙斯潘丹和领有辽阔原野的梅赫尔沿途为它开道。伟大而善良的阿希和帕伦迪驾驭轻车紧随那飞箭急驰,直至赫瓦纳万特山才降落地面。”显而易见,《蒂尔·亚什特》中的“飞箭”就是雨神蒂尔的化身。而巴尔萨姆枝与这些“带孔小木棍”或“带翼小木棍”一起出现的现象,正是拜火教徒对上述永恒不朽的诸神祇虔诚礼赞的精神映像。

  四、其他文物上的巴尔萨姆枝

  巴尔萨姆枝在祭祀仪式中并不仅仅用于铺设祭台,还用于手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奥克苏斯宝藏(Oxus Treasure)被发现于现代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边境地带,其中一对 “琐罗亚斯德教金人像”面带口罩,手中所持正是巴尔萨姆枝。这两尊小金像是公元前500~前400年拜火教伺火祭司的典型形象(图十三)。而另一些黄金牌匾中的人物也生动地刻画出拜火教祭司或信徒的形象:他们高鼻深目,侧身而立,手持一束巴尔萨姆枝,作虔诚祈祷状(图十四、图十五)。它们呈现给我们的正是当时的拜火教祭司或信徒在祭祀仪轨中对不朽的诸善神表达虔诚礼敬的形象。

图十三 Oxus宝藏中的拜火教祭司金像(现藏大英博物馆)

图十四 Oxus宝藏中的拜火教金牌匾(现藏大英博物馆)

图十五 Oxus宝藏中的拜火教金牌匾(现藏大英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藏的北朝石堂中也有巴尔萨姆枝的出现。北朝石堂是当时粟特贵族死后的栖身之所,国博将其命名为“房屋形石椁”。整个石堂的镌刻内容以一种世俗中蕴含拜火教神性的艺术图式烘托出鲜明的宗教艺术氛围,向我们展示了拜火教祭祀大会的正面场景。在“祆教大会场景图”中,葛承雍先生这样描述道“……最值得注意的是,两个胡人跪在座榻前,左侧的短须胡人,身配方头柄长剑,腰悬鞶囊绶带,他手捧高足圆形火坛,一手高伸似为拨燎火苗,眼视火坛上,虔诚敬畏。右侧满脸须髯的老胡,也是腰系方柄长剑,配有花朵形锦囊风袋,他双手托捧方座尖顶圆壶,与前者相对跪于榻前。榻前有供案,上置祭祀用的两只钵碗,旁边堆有长棒状物,或是传统火坛常用的檀香木等高级木料,引燃圣火并不断加入供奉;或是堆放在侧准备展示的三十多卷祆教素书。”8显然,葛承雍先生认为那些置于供案上的“长棒状物”可能是引燃并保持圣火不断燃烧的高级木料,或者是准备展示的祆教素书。但笔者更倾向于推断那些“长棒状物”是巴尔萨姆枝,图像中我们看到它们已经被修剪得整齐一致,放置在供案之上。我们知道,拜火教徒在举行祭祀仪式时要吟颂《阿维斯塔》经文,正如前文摘录的经文内容所示,仪式中要向神祇供奉液体贡品祖尔、掺奶的胡姆以及巴尔萨姆枝,此类表述在《阿维斯塔》经典中屡见不鲜。“祆教大会场景图”展现给我们的正是祭祀仪式中的场景。毋庸置疑,北朝石堂的祆教大会场景中放置在供案上的巴尔萨姆枝和装盛在钵碗内的祖尔和掺奶的胡姆都是拜火教祭祀仪轨中供奉给神祇的礼物,而两只钵碗则是用来装盛液体贡品祖尔和掺奶胡姆的礼器。根据《阿维斯塔》经典的内容,我们进一步推测:不论是巴尔萨姆枝还是装盛在礼器中的祖尔,抑或是掺奶的胡姆,它们与信徒的善思、善言和善行一起作为礼物奉献给神祇。

  巴尔萨姆枝在河南沁阳北朝墓石床拓片中也有呈现。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批河南省古代石刻的拓片,其中有一套完整的石床拓片,包括床的正面一张,床围屏的背屏(含两块石)一张,左右屏各一张。施安昌先生在其《河南沁阳北朝墓石床考——兼谈石床床座纹饰类比》一文中详细介绍了石床各组成部位的纹饰内容,并认为石床主人是拜火教信徒。其中,在介绍围屏第十一幅图的画面时这样写道:“走在前边的男子手举火炬,后边的男子手持一棒。如果说此图仅仅表现夜间行路的情景,那么其意义何在呢?我推测,这可能是迎奉圣火的情景。因为,第一,按照祆教规定,新设拜火祭坛时,必须从火庙中将火转移过来,要有迎送的过程;第二,在茹小策造像碑上,出现过拜火仪式图,有些教徒的手中都捧着棒,这与此图后面那人的情况相像。当然,是否是迎奉圣火图还有待考证。”9根据前文的解析,我们认为此图中被后边男子持在手中的“一棒”应为巴尔萨姆枝,而在茹小策造像碑上被教徒捧在手中的“棒”也是巴尔萨姆枝,图像描绘的正是拜火教祭祀仪式中的场景。

  在祭祀仪式中,对巴尔萨姆枝的使用也很有讲究,拜火教徒会“根据祈祷的内容不同,手持的树枝数目不等” ,10而我们根据《胡尔达·阿维斯塔》的内容得知该教信徒祈祷的内容正是对不朽的诸善神进行赞美和颂扬。11显而易见,教徒们会根据礼赞不同的对象而选择手持不同数目的巴尔萨姆枝。

  五、结语

  作为具有一神论倾向的拜火教,其理论体系已经具有理性和逻辑推理,12它的信念和仪式都在原始宗教(巫术)的基础上得到了重新组织,从而使之既可以解释思想,又可以指导行为,并最终使之通往一个符合伦理的共同目标。拜火教信仰中的神话是与之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完整统一体,神话故事中的神祇正是宗教颂扬的核心灵魂,信徒需要通过献祭达到与之沟通获得福佑的目的,于是献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拜火教的祭祀仪式就是通过仪式中确定的程序表达着教徒对“以阿胡拉·马兹达为主的诸善神”的无上尊崇。这一过程中,一种渗透人心的“诚”作为宗教美德成为净化人内心的信仰力量,13巴尔萨姆枝无疑成为信徒表达“至诚至敬”情感的具象载体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不论是出土于吉尔赞喀勒墓群中的巴尔萨姆枝,还是拜火教圣典《阿维斯塔》中记载的巴尔萨姆枝,抑或是其他出土文物上表现的巴尔萨姆枝,它们都是拜火教信徒在祭祀仪轨中使用的宗教礼器,表达了教徒对永恒不朽的诸善神的虔诚礼赞。

  注释:

  1巫新华:《新疆的丝路地位与文化底蕴》,《遗产与保护研究》,试刊号,2015年12月,第95~105页。

  2塔吉克语中Jer 是石头;Zan是一种特殊而有些神话意味的鹰,其食物特殊以石头为主不吃肉,据说帕米尔高原还有已很少见。2013年1号墓葬发掘出土的鹰头骨初步鉴定结果倾向于金雕;Kol是方位副词意思是上面。以上解释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文管所塔吉克族专家迪力夏提多方求证的结果。

  3拜火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该教视崇祀“火”和“光明”为最神圣的职责,要求教徒通过专门的仪式礼拜“圣火”,该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祆教”、“火祆教” 、“拜火教”等。

  4 本文有关拜火教圣典《阿维斯塔》及琐罗亚斯德教的学术思路,主要参考借鉴了伊朗学者贾利尔·杜斯特哈赫和元文琪先生在《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的观点。摘引内容亦出自此书。

  5 [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译:《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第109页注释,商务印书馆,2005年。

  6 [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译:《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第109页注释,商务印书馆,2005年。

  7 [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译:《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第147、156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8 葛承雍:《北朝粟特人大会中祆教色彩的新图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朝石堂解析》,《文物》2016年第1期。

  9 施安昌:《河南沁阳北朝墓石床考——兼谈石床床座纹饰类比》,《火坛与祭司鸟神——中国古代祆教美术考古手记》第107页,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

  10 张鸿年编选:《波斯古代诗选》,第13页注释3,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5月。

  11 [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译:《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第369~379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

  12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孙艳燕、白彦兵译:《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第11页,海南出版社,2014年12月第2次印刷。

  13 [英]A.N.怀特海著,周邦宪译,陈维政校: 《宗教的形成/符号的意义及效果》第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4期,页119-127。引用请据原文。

  文稿审核:沈睿文

  排版编辑:马强 马晓玲 钱雨琨

  出品单位: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投稿邮箱:feiwen2@163.com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