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发布时间:2018-03-01 11:42:53   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孙昌盛   点击: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孙昌盛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 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关键词:西夏;佛教;净土信仰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1999)02-0027-04

  西夏佛教是在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佛教,与汉、藏地区一样,不同佛教宗派在西夏都有传播。《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云:“佛之去世,岁月浸远,其教散漫,宗尚各异,然奉之者无不尊重赞叹。”然而,就笔者所见,很少有文章专门论述佛教宗派对西夏的影响。本文就西夏绘画和西夏佛经来探讨净土信仰对西夏的影响和西夏净土信仰的特点。不到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 净土宗在西夏流传的原因

  净土宗又称莲宗。东汉末年,净土信仰的经典开始传入我国,后经慧远、昙鸾等的发展,在社会上迅速传播,隋唐之际,由道绰、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大乘佛教宣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到处有佛,每一佛都有自己的“净土”,各佛在自己的净土教化众生。修习净土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理,广研佛经,不要求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正,一心念佛即可。因此,净土宗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为“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

  据《西夏佛教史略》(史金波著)所载:佛教中的各主要宗派,如净土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汉地密宗、律宗,藏传佛教中的萨迦派、蔡玛噶举派、香巴噶举派等对西夏都有影响,其中净土宗在西夏流传较广泛,除藏传佛教外其占据着主要地位。那么净土宗为什么会在西夏广泛流传呢 ? 这个问题要从净土宗的教义、仪轨和西夏社会现实生活等方面来考虑。

  净土经典以惟妙惟肖的形象笔法在现实苦难生活面前虚构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天国——净土世界,以吸引世间更多的善男信女。按照净土经典,尤其是《无量寿经》的说法,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地是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石车石渠)、玛瑙七种宝物组成;这里没有山海河谷,没有四时交替,不冷不热,温度适宜;到处是由七宝组成的树木 ,“行行相植,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经》)这里不愁吃,不愁穿,衣服饮食、华香王婴珞都应念而至;没有斗争,皆相敬相爱;这里无痛痒,无恶臭之处;无勤苦,亦无忧愁。总之一切都是如意的。只要转生净土,再没有尘世间的苦恼和忧愁。

  历史上的西夏王朝,地处我国西陲,高山和沙漠较多,气候干旱少雨,物产受到限制,人民生活艰苦。西夏统治者生活奢侈糜费,经常大兴土木,修建塔寺、离宫别墅,人民负担加重,生活更加困苦;西夏王朝穷兵黩武,连年对宋、辽、金、吐蕃用兵,不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在净土经典中也强调了现实的苦难 ,《无量寿经》云:“贫穷之人,底极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经文的记载与实现生活完全吻合,增加了佛经的可信性。经文同时认为,穷人只有一心向善、一心念佛,死后便可往生净土。这种针对现实的说教在当时西夏落后的封建意识形态条件之下,极易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宗教中寻求净土世界以解脱现实的苦难。

  净土宗的修行方式又特别简单。小乘佛教称一般人不能成佛,即使是修成“阿罗汉”,也不是一生一世所能达到的。一个人积德行善,身上有了“善根”,最快还须经过“三生”才能解脱。大乘佛教虽讲人人有佛性,但不少宗派主张要经过累世修行,才能成佛。因此,净土宗的创始人昙鸾、道绰把别的佛教宗派包括真言、禅、天台、华严、三论、法朝等宗称为“难行道”[1],它们那种烦琐艰难的修行方式,广大西夏佛教徒无疑会产生畏惧情绪,而净土教则把自己称为是“易行道”,只要修功德,做善事,一心观佛、念佛即可往生净土。此宗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不重视哲学的理论论证,而强调主观信仰;二是不强调现身觉悟,而宣传死后往生净土。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云:“ 若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这种简易的修行方式,对于西夏教徒来说,确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净土宗的说教又能迎合统治阶级的口味。净土宗也是与其他宗派一样,教导人们要安于现状,积善行德,同时也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开脱辩护,说什么富贵者之所以富贵,是因他前世修善积德之故,“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众,是以寿终福业,得升善道,上升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贵。”(见《 无量寿经》)而贫穷者之所以贫穷是因其前世“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如山。”(同上)这种善恶因果论自然会受到统治者的扶持。再者,弥陀经典还把现实生活中穷苦大众受苦难的真正原因给掩盖起来,宣扬世间穷人、富人皆有苦难,麻痹人民的思想。贫苦人民无田、无宅、无牛马,为衣食而操劳,苦难重重,这种苦难是“ 与痛共居”;统治者有田、有宅、有牛马、有衣食,他们为了扩大财富,或因个人的生老病死而整日忧心忡忡,这种忧虑亦是“与痛共居”。把两种不同的痛苦等同起来,麻醉人民的思想意识,教导人民放弃现实生活中的奋斗与抗争,而一心追求虚幻的极乐净土世界。这种说教当然是西夏统治者乐于宣扬的。

  上述情况使得佛教,尤其是净土信仰在西夏广为传播。

二 西夏的净土经典和绘画

  西夏佛经中关于净土信仰的经典不少,有出土于黑城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求生顺要论》、《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经膏药疏》、《西方净土十疑论》和《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等,出土于拜寺沟方塔的《佛说无量寿经》、《称扬诸佛功德颂》,《阿弥陀经》等(这几部经是在后来的整理工作中发现的,故最初的“简报” 中未予报道), 甘肃省博物馆藏的《佛说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另外,在《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和《维摩诘经》等经中也有关于佛国净土的内容。上述经典中,同一经在西夏以不同版本发行,有汉文本、西夏文本,还有刻本写本,仅汉文刻本《阿弥陀经》现存就有5种版本[2]。另外,西夏人编撰的佛经《密咒圆因往生集》 集录诸经神验秘咒33 种,其中反映净土思想的经咒有《无量寿王如来一百八名咒》、《阿弥陀佛心咒》、《阿弥陀佛一字咒》、《阿弥陀佛根本咒》、《药师琉璃光佛咒》等,即使是其他宗派的经咒,原编撰者认为诵此也可往生净土。可见往生净土是西夏僧人的普遍信仰。

  净土绘画发现较少,1909年俄国人科兹洛夫从黑水城盗走的西夏艺术品中,有大量反映净土信仰的绘画,目前发表的只有7 件,均为阿弥陀佛来迎图,俄国馆藏编号为X-2410、X-2411、X-2412、X-2413、X-2414、X-2415、X-2417和X-2416。前6幅画面内容和布局基本一致,画面上阿弥陀佛站在两朵莲花上,目光下视,右手下垂,作与愿状;其前左、右两胁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分别站在莲花上共捧一朵硕大莲蓬,作向下观望接引之态;图左下角绘一裸体童子,或绘僧人或党项老人或党项妇人。后一幅画面只有阿弥陀佛和一对男女供养人,阿弥陀佛头顶华盖,站在由团云承托的两朵莲花上,白毫发出一束白光罩在下方站立着的党项男女供养人身上,“男子立于前,秃发,着圆领长袍,饰笏带,双手捧一香炉;女子立于后,梳云髻,戴宝冠,着交领长袍,双手合掌,作祈祷状”[3]。

  净土经典所描述的净土世界反映到壁画上就成了净土变。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酒泉文殊山等石窟寺壁画中都有西夏净土变图,最具典型的是榆林窟第三窟西方净土变,宫殿楼阁充满壁画,前面三座门楼,中有流水,平台相连,左右突起楼阁,后面正中起大殿,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侍从菩萨整齐地排列在廊内,诸天圣众对称地列坐于平台。中门楼内,舞伎翩翩起舞,两廊排列乐队,生动地表现了西方极乐世界。

  东千佛洞第7窟南壁的净土变,殿堂庄严,楼阁耸立,台榭相连,佛陀结跏趺坐于中台,与会聆法的大大小小佛、菩萨、弟子井然有序地列于两侧,表现出净土世界非比寻常的场面[4]。

  文殊山万佛洞东壁的弥勒上生经变图是仅有的一幅西夏弥勒经变图[5]。图中最下一层绘高墙门院,开三座门,上有门楼,门楼间有长廊相连。院内是微波荡漾的水池,正中绘制庄严的宫殿,弥勒佛结跏趺坐于正中,头戴花冠,发辫垂肩,身着藏密式法衣,两侧有华丽的楼台亭阁,庭院中有珍宝装饰的菩提树和诸天宝女,是一幅反映弥勒净土信仰很有特色的西夏壁画。

三 净土信仰在西夏的影响

  西夏统治者极为佞佛,在此大环境下,净土信仰广为传播,于西夏佛教和世俗信徒中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影响。《密咒圆因往生集》是西夏僧人智广、慧真编撰的佛典。该典规定了持诵神咒的礼仪,指出念诵方法有三摩地念、言意念、金刚念、降魔念四种,并集录多种神咒及其功益,由此看,该典是西夏后期密宗发展的产物。再从持诵神咒的功效看,它又是净土思想发展的结果。书中近一半神咒提出诵此咒可往生佛国净土。显然,这种“ 净土”观念是受当时净土宗的影响。

  《密咒圆因往生集》非梵译经典,应属中国古代的“疑经”。疑经就是中国人自己编撰、选抄的佛经,或称“伪经”,它是相对于梵译的“真经” 而言。任继愈先生曾指出,疑经的出现标志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些佛教徒已不满足于仅仅翻译外来的佛教,而把自己所掌握的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宗教习俗结合起来,使用便于民众理解的语句,假借佛经的形式编撰出来进行传教 (见任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密咒圆因往生集》成书于西夏天庆七年(1200年)西夏晚期,它的出现标志着西夏佛教已逐渐民族化。西夏佛教发展到后期,外来经典已不能满足需要,西夏僧人就结合西夏的宗教习俗,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编撰适合本民族宗教信仰特点的佛典,来进行传教。《密咒圆因往生集》所体现的佛教思想就是密宗和净土宗的宗教思想,说明密宗、净土宗在西夏广泛盛行,对西夏佛教有深刻的影响。现存大量的西夏净土经典和净土信仰的绘画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最能体现西夏受净土宗影响的莫过于世俗信奉者的祈愿和行善积德。净土宗强调个人的主观信仰,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愿往生彼国,“一心专念,乃至十念”以及“至心信乐”、“至心发愿”(《无量寿经》)等都可达到目的。西夏信徒对此深信不疑,具体的祈愿表现有两种:

  第一种是现世念经祈愿,早生净土。这种祈愿在《密咒圆因往生集》中也有充分体现,作者认为只要现世依法诵咒,死后即可往生。《无量寿如来念诵仪咒》云,诵此“临命终时见无量寿如来,与无量俱胝菩萨众会围绕,来迎行者安慰身心,则生极乐世界”。俄藏西夏《阿弥陀佛来迎图》X-2416 号,画面上佛陀来迎的是一双男女供养人,供养人很年轻,面相丰满,不是阿弥陀佛来迎图中常见的象征死者灵魂的裸体童子,很明显这对供养人没有死,正值青春健康之时。这说明西夏净土信仰者不但临终之时希望阿弥陀佛来迎,就是健康之时也祈愿佛来迎。《西夏佛教史略》中载,仁宗时专权弄国、杀人成性的大奸臣任得敬,也因病而刻印佛经,祈愿往生净土。“今者灾迍伏累,疾病缠绵,日月虽多,药石无效。故陈誓愿,镂板印施。仗此胜因,冀资冥祐。傥或天年未尽,速愈沉疴;必若运数难逃,早生净土。”

  第二种祈愿是超度亡灵,往生净土。现在我们能见到的西夏印经发愿文多数属这种,西夏仁宗皇帝在皇太后周忌之辰,开板印造佛经,愿皇太后“仰凭觉荫,冀锡冥资,直往净方,得生佛土,永住不退,速证法身”。乾祐二十年(1189年)仁宗散施《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 10 万卷,祈愿“ 崇考、皇妣登兜率之莲台”。天庆七年仇彦忠为祭父母,印《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目的是“ 资荐亡灵父母及法界有情,同往净方”(见《西夏佛教史略》)。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净土信仰已深入人心,不论僧俗,不论禅净,祈求净土已成为西夏社会的普遍信仰。净土也成了佛教信徒脱离现实苦难,免于轮回的最理想处所。

  净土宗不仅重视主观信仰,也提倡大修功德,多积善事。“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均可往生净土(南北朝沮渠京生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受此影响,西夏的这功德善事很多。崇宗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后,“作大斋会,安施说法忏悔道场,读诵佛经,剃度三十八人,应死放命五十四人,香花灯明种种准备,饮食净水一一不缺 … …。”仁宗印施《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在大度民寺做求生弥勒兜率内宫净土大法会,“烧结坛作广大供养,奉广大施食,并念佛诵咒,读西番、番、汉藏经及大乘经典,说法作大乘忏悔,散施番、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十万卷,汉《金刚经》、《普贤行愿经》、《观音经》等各五万卷,暨饭僧、放生、济贫、赦囚诸般法事,凡十昼夜。所成功德,伏愿一祖四宗,证内宫之宝位;崇考、皇妣登兜率之莲台。”(见《西夏佛教史略》)

四 净土信仰的特点

  大乘佛教中有许多佛国净土,如西方极乐净土、东方药师净土、弥勒净土、灵山净土、华藏世界、观世音净土等。在西夏最具影响的是西方阿弥陀佛净土和弥勒佛兜率天净土。但是西夏人在信奉中又有自己的特点。

  1.西方净土信仰中极重视阿弥陀佛现前来迎。

  往生净土是净土信仰的根本目的。据弥陀经典称,向往西方净土的人们临终之际,阿弥陀佛会现前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池中化生。信奉者在祈愿的表现上有两种类型:一是愿阿弥陀佛现前来迎接,二是愿莲花化生。这是两个连续的内容,把它们反映到绘画上,应是“来迎接” 和“莲花化生”同时出现。可是,在西夏表现弥陀信仰的图画中,只见有阿弥陀佛来迎接,而没有“莲花化生”。如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夏净土变壁画,画面中主要为宫殿、亭台楼阁,人物有佛陀、侍从菩萨、诸天圣和舞伎乐队,不见莲花池和化生童子,纯粹是一种世俗宫廷生活的模式。俄藏西夏弥陀信仰的绘画中都为阿弥陀佛来迎图,未见“莲花化生”图。西夏这种重视阿弥陀佛来迎接与唐代重视“莲华化生”有很大区别,是西夏西方净土信仰的一个特点。

  莫高窟中,阿弥陀经变图共63幅,其中绘制于唐代的有39幅;观无量寿经变有85 幅,其中绘于唐代的有73幅[6]。这100多幅西方净土变相,约三分之一多是表现“莲花化生”,即使有的主体画面不是表现“莲花化生”,而为佛国净土宏大严整的宫殿建筑,华丽的舞乐场面等种种妙相,但在画面下部必定有莲池、莲花,象征“莲花化生”。值得注意的是100 多幅唐代西方净土变中,只有第171 窟南、北壁,第 432窟南壁下部3例描绘了阿弥陀佛“来迎接” 的“九品往生”图[7],为数极少。

  到了西夏王朝,净土教的这些绘画反映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唐代常见的“莲花化生”不见了,着重表现阿弥陀佛现前来迎接或世俗化的西方净土内容。那么西夏的净土变相图为什么会有此变化 ? 这是因为,唐代净土宗“往生” 极乐世界的根本思想和方法比较理想化,信徒一心观佛、念佛,完全依靠 “自力”往生于“莲池化生”,却不注重“他力”,即阿弥陀佛现前“来迎接” 的“九品往生”(《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见《大正藏》卷五十)。 据郭朋《唐代佛教》所载,净土宗的创始人之一善导,极力鼓吹念佛,整日想着往生西方,据说最后因神智错乱而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西夏人对佛教的狂热程度虽不比唐人强,但是西夏佛教已带有很大的世俗性,更贴近现实生活,这种属性在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壁画经变图中表现得很明显(莫高窟、榆林窟中的西夏经变图,内容超出了佛经规定的范围,具有很浓的现实生活气氛。如榆林窟《千手千眼观世音经变图》中的牛耕手、冶铁手、酿酒手、商旅手、百戏手等,佛经中并没有这些手,是画师从现实生活中观察所得)。 西夏信徒既想往生净土,又想省事而快捷,所以阿弥陀佛来迎接,即依靠“他力”迅速往生净土便成为信仰西方净土思想的主流。佛来迎接的思想在《密咒圆因往生集》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无量寿王如来一百八名咒》云:“诵此咒)临命终时,九十九俱胝佛,面现其前来迎是人,往生于彼佛国土中。”《不动如来净除业石章咒》云:“诵此咒)临命终时彼不动佛,与诸菩萨来现其前,赞叹慰谕令其欢喜,复告之言今来迎汝,应随我往所从佛国,彼命终已,决定往生不动如来清净佛土。”《密咒圆因往生集》几乎近一半经咒描绘了信徒临终时佛现前来迎接,很少提到要经“莲池化生”而成佛。

  2.弥勒净土信仰中只重视兜率天净土。

  弥勒净土信仰有两种,一种死后升天,往生兜率天净土,主要经典为《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种是弥勒降生,建立光明圆满的世间净土,主要经典为《弥勒下生经》。两种净土反映了人们死后的两种愿望。我们发现西夏关于弥勒净土思想的经典、壁画都为《弥勒上生经》和体现上生的弥勒变图。不见《下生经》和弥勒下生经变图。这些现象说明西夏人的弥勒信仰中注重于兜率天净土。

  弥勒信仰中的两种净土都是完美无缺的,但是 “兜率天” 净土在天上,“世间净土” 则在人间;《上生经》讲的是信徒依法修行、积德行善,死后便可往生兜率天,《下生经》则强调弥勒下降人间成佛,民间才呈奇景异象,民众长寿多福,以此吸引信徒把希望寄托于弥勒下降的未来。而原始党项人对“天”就十分崇拜 ,“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隋书》卷八十三《党项传》)。当佛教传入后,自然对佛经中所描述的 “天国”具有特殊感情,梦想能往生天国净土,不愿仍留在世间等待弥勒降生。正如西夏仁孝帝御制《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发愿文中云:“具阐上生之善缘,广说兜率之胜境,十方天众,愿生此中。……命终如壮士伸臂,随愿力往升彼天。”(见《西夏佛教史略》)

  参考文献:

  [1]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 (俄)孟列夫.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3] 张元林.从阿弥陀来迎图看西夏的往生信仰[J].敦煌研究,1996, (3).

  [4] 张宝玺.东千佛洞西夏石窟艺术[J].文物,1992 ,(2).

  [5] 张宝玺.文殊山石窟西夏壁画内容及其价值[A].1983 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6] 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7] 杨雄.莫高窟壁画中的化生童子[J].敦煌研究,1988,(3).

  本文出自:《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27-30页。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