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关于岩画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9-01-17 13:43:38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作者:李祥石 朱存世   点击:

关于岩画的几个问题

李祥石 朱存世

  岩画即绘制或凿刻于岩石上的艺术。陆游曾说过“石不能言最可人。”此话信然。岩画,这些凿刻于山石之上的古代艺术,千百年来栉风沐雨默默无语,反映了时代的特色,成为创世纪的记录和宣言,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教科书。西北岩画是黄河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民族文化渊源流长的一股清泉。

  一、石文化与岩画学

  岩画作为一种文化,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及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人类用手制造出第一个石器工具开始,就标志着石文化的诞生。石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它是人类文明史和艺术史必然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大凡与石头有关的文化艺术都可以归入石文化。石文化包括石头的纹饰、造型、石头建筑、石墓,人工石刻、石造像、石窟、石碑、石雕、石刻题记,大到石公山、石母山、岩画山,小到小石珠工艺品,各种石制工兵,武器等。

  岩画在国外称之为“岩石艺术”,我国称之为岩画、岩刻或摩崖造像。我国的岩画有南系和北系之分。南方的岩画多用牛血掺赤铁矿粉或树液掺赤铁矿、方解石、石英、高岭土粉末,涂绘到岩石上,经久耐用,北方的岩画则是用石、骨、金属工具在石头上磨、凿、敲、刻成画,内容表现以狩猎与游牧生活为主的社会意识形态。岩画是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又自成体系。它是人类思想史、艺术史、科技进步史总进程的产物。岩画是石文化的必然结果,是石文化中岩画时代的必然产物,无论外国或中国,都有这样一个岩画时期。只是由于地域、民族、进化快慢的不同以及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的不同,因而出现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延续时限等差异。从总体研究分折,大致上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史前及史后都经历过石文化这一光辉时期。

  岩画与其它文化相比,显得造型粗犷浑厚,虽刚挺而不生硬,雷同而各有千秋。岩画风格洒脱清新,许多精美之作构图紧凑和谐,匠意极高,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岩画是我国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人类学最早的篇章和文化模式之一。特别是岩画的那种夸张变形的造型艺术,既是艺术的形象,又是现实的真实反映,还是思维、文化、心理的记录符号。岩画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岩画有着非常显明的个性。虽然岩画在表现生活时往往以自然主义的面貌出现,但是它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岩画在创作时也力求摆脱简单的模仿和雷同,而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抽象。这种创造性的形式美也就使岩画表现出了无穷的变化和摆脱死板的模式,并且力求表现运动的美。生命在于运动。动态才能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表现出灵活性、节奏性和雕塑性。所以动态的美是一种最感人的具有魅力的运动形式和表现形式。这一点岩画艺术家们捕捉得非常准确,他们总是善于摄取和捕捉到一瞬间的运动轨迹,如动物的飞跑,马的奔驰,鹿的跳跃,蛇的盘曲,人的舞蹈等等。此外在成组的岩画中又多运用对比、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与节奏韵律等等形式美的规律。

  岩画学就是要研究和解决艺术上的一般规律,即写实—写意—象征——写实—;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显示出不同的风格和个性。这些犬牙交错的艺术作品才造成今天岩画异彩纷呈的局面和难解难分的断代纠纷。岩画学的范围相当广阔,内容庞杂。其大致内容有:岩画与史前学;岩画与民族学;岩画与考古、艺术的关系,岩画的内容与题材,岩画的艺术形式与方法,岩画的断代方法,岩画与古代心理学多岩画与绘画,岩画的记录方法与标准化,岩画的保护与管理,岩画与环境学,岩画的历史与现状,世界岩画,中国岩画等等。时代期盼着岩画学的问世,时代呼唤着岩画学的问世!

  二、岩画的现实本质与艺术特征

  岩画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造型艺术形式。它从远古狩猎时代到近代原始部落,延续了数万年之久。岩画开创了人类美术的先河。世界上最早的岩画首推欧洲奥瑞纳文化中的岩洞原始绘画,以及后来的马格德林文化中的岩洞原始绘画。世界上有百余个国家发现了岩画。由此可见,岩画是世界上最普及的文化,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通过研究岩画,我们真正体会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艺术和文化的创造者。在畜牧时代,游牧人首先创造了畜牧文化,狩猎和畜牧是生活的主体,他们创造了这些精美绝伦的岩画,正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真实反映和艺术表现。

  岩画的惊人之处在于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彩、反映面之广阔,是其它石文化所不可比拟的。有大到数米的巨制,有小到数厘米的玲珑之作,五彩缤纷,令人叹服!在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奇特的形式与构图方式,这是同一民族或同一心理、同一环境下远古人们的“即兴”与“猎奇”之作。究其根源,都是以游牧人的思维方式或心理活动为基础的。从岩画一代接一代的大量制作过程分析,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的主体是千百万名不可考的群众。美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直接创造艺术的时候,而且在一切创造性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过在艺术创造中最能表现出这种特质罢了。岩画是游牧人创造的人间奇迹。他们美化了生活,美化了山川大地,也美化了自己,他们将生命价值铸进了岩画。

  三、岩画的族属与内容

  自古以来宁夏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绳结之地,又地处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要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这里的各族人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同时也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至少在唐代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在贺兰山一带繁衍生息、劳动生产和驻牧狩猎了。贺兰即贺兰部族,或白民部族的称谓。实际上远在春秋战国之前,北方的游牧民族猃狁、羌戎以及后来的匈奴、鲜卑、突厥、党项、蒙古等民族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畜牧文化。除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的历史之外,他们利用岩画这种形式,在贺兰山、阴山、祁连山、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上,在北方的几乎所有大山之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岩画手迹和文化遗产。这些大山像金色的项链一样,连接了各族人民,连接了多种文化。贺兰山岩画就出自这些历史民族之手。

  大约图腾崇拜之后,便是祖先崇拜,此时出现了许多传说。炎帝就是羌族的始祖,头部有双角装饰。羌戎被称为西方牧羊人,自然与牧羊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的匈奴人占据贺兰山时,他们和其它游牧民族在黄土高原辽阔的草原地带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匈奴人“逐水草迁徙,毋城郭”。他们曾经长时间使用青铜器,创造了青铜文化,到战国时才逐步使用铁器,个别地方使用石器的时间可能要长得多。《史记·匈奴列传》中记截,兵器有“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并且“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共俗,宽则随畜因射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可见,狩猎与畜牧是匈奴人的经济支柱。突厥族兴起于公元五六世纪之前,其势力范围“东至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周书·突厥传》)。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以毡房为居室,食肉饮酪,衣裘褐,披发左衽,善骑射:“突厥兴亡,唯以羊马为准”(《旧唐书·突厥传》)。此外,突厥人又是一个善于冶铁的民族,其铁器享誉36国。鲜卑是一个游牧民族,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各自畜牧营产”,以牛马羊为主。鲜卑族以畜牧和狩猎为其主要生活来源,食畜肉,饮奶酪,以毛毳为衣。鲜卑人制作的“角端弓”名气很大。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封建王朝以今宁夏为中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以贺兰山为固”党项人“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畜牦牛、马、驴、羊以食”,“无文字,候草木记岁。三年一相聚,杀牛羊祭天”。”吐蕃“畜牧被野”;回纥“随水草流移,善骑射,”范围包括贺兰山一带。蒙古族也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北方草原民族。

  这些简况说明,在我国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在这辽阔的草原和气势磅礴的山地,人们创造了光照千古的草原文化和畜牧文化,并以岩画作为杰出文化代表保存于岩石之上。

  在宁夏贺兰山地区还有一些其它古代民族,不过主要是以上所谈这些民族。从岩画的分类比较研究看,的确有匈奴人的岩画以及突厥的符号,此外还发现不少西夏文字,如佛、五、文字神文字,德法盛苗牙善等,这都是出自贺兰口岩画的西夏文题记。

  贺兰山一带的古代自然环境十分优越,为游牧先民们提供了生存的先决条件。这里山岭葱笼,牧场草肥,是游牧先民理想的狩猎驻牧之地。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入细微的观察,使他们对动物的习性了如指掌,同时也孕育了创作的灵感和动力。生活是艺术之母,生活的主题之一就是狩猎和放牧。所以在艺术反映生活时,也就自然反映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狩猎过程和多种多样的动物。以肉为主的游牧先民们自古以来就意识到,“肉类食物几乎是现成地包含着身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材料。”(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就决定了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必然与动物紧紧相连而不可分割,舍此人们便无法生存。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为狩猎或畜牧,所以在岩画中大量存在这方面的内容。在狩猎时代人们自然以狩猎为主;到了畜牧时代,虽然生产方式改变了,但仍然离不开狩猎,无论如何人们离不开动物,因为动物是人们生存的食物来源。

  文学是人学,岩画学同样也是人学。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艺术地再现人物的活动也是岩画的内容之一。这一类岩画数量并不很多,人物一般似着长袍,有的有头饰、帽饰、尾饰,而且人物的活动多是似舞的虔诚祈祷,或狩猎之状,或乘骑,或拉马。总之,都是生活中常见到和经历的事情。特别是狩猎岩画,内容较多,凡是动物多的画面中总有人在执弓拉箭,有些弓特别高大,甚至比人还高。说明为了获到狩猎的成功,人们已经制造了力量相当强劲的弓箭,而弓箭的使用,犹如人手的延伸,使狩猎效果明显改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弓箭对于蒙昧的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箭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先民们在狩猎时不仅使用弓箭,而且创造了许多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如在追赶猎物时事先挖好陷阱,上面铺上树枝和草,猎物从上面跑过时会掉下陷阱而被捕获。岩画中的陷阱一般被描绘为一个不规则的圆圈或方框,还有的工具是网具,所以在岩画中可以看到人们撒网的动作。网具的使用不仅扩大了捕猎的范围,而且可以不直接伤害动物,对人们驯养动物提供了便利,在岩画中还可以看到一种捕获动物方法,即用一根长长的木杆,上面有套绳,猎物被套住以后,利用木杆的弹力而使猎物不得脱身,这种捕获猎物的方法延续时间最久。

  银南地区发现的岩画中的人面像诚然不及贺兰口、苏峪口数量多,但情趣盎然,别开生面,这些似黥面似脸谱似面具的人面像,都应该说是人类早期对神灵、图腾、偶像崇拜的种反映。对神灵的崇拜归根到底是自然力的拟人化反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精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这许多人面像的神就是游牧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之后创造出来的众神。特别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面像,含意中既有神话的成份,又是现实的反映,更有内在的美学内涵,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们从繁杂然而有致有韵的脸谱中,既可以窥见到古老乡情风俗的气息,又可以体验到人们战胜大自然的愿望与魅力。在刀斩斧凿的线条中,体现了人的面部变化之美,其中有现实的反映,也有意象美学的表现,最典型地表现了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在手法上又是以人物面部形象的夸张、变形为基础,从而使人面又具有一种似是而非、似假又真的感觉。这种变化多端的人面形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有表现,《山海经》中也有记载)。

  对偶像的崇拜,多为对祖先对部落大人和有特殊贡献人物的崇拜。这种崇拜自上古以来就世代延续。现仅就鲜卑族的这种崇拜做一记述。鲜卑族的社会组织分“部”和“邑落”,一部统属数百上千个邑落。“部”的首领“大人”,原先是由部落成员推举有才千的人担任。后来随着私有财产和阶级分化的发展,各种“大人”由推举而变为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载,“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从此姓氏也得以健者而变动。因此,活着的各部大人有生杀予夺之权,而且亡后还享受敬若神明的祭祀。贺兰山岩画中的人面像,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的贺兰口、苏峪口一带多贺兰山北部和南部地区也有,但数量不多,银南地区虽然不多。却很有特色,且作画于山石险峻之处,可见与神灵崇拜有关。这种神灵崇拜是反映自然力的人格化,是人屈服于大自然的威力,然而又不甘心俯首称臣的心理反映。

  在银南岩画中有人骑和车辆(车轮)的图形。以车代步用车运输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畜牧时代的特征。岩画中的乘骑不少,但均不见马蹬。此外,车轮有辐条,说明制造的工艺已相当发达了。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次发现似轿似帐的驼屋,可远行,可乘坐,是活动性的帐房,实在是一种创造。

  岩画中的手岩画也不少。手岩画是一个古老的题材,中国、外国都有反映。早至新、旧石器时代,晚到铁器时代,均出现过手的岩画。究其因,不外是表示数字、手势语言或表示驱邪的意义,也有被解释为占有者的含意,还有具有宗教的思想。总之,手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在狩猎和游牧时代,其意义不言自明。所以对手崇拜是象征富足、劳动与生存发展的形式。

  关于足迹的岩画也相当可观,多为马牛的足迹。动物的足迹既有对动物的崇拜之意,也表示动物的行走方向和活动范围。人的足迹可能有3种意思,其一是对人类本身的崇拜,有了脚可以行千里,显示脚的特殊功能,其二是脚在巫术中具有降妖驱魔的作用,其三是我国古代曾有过履足迹感而有孕的神话传说,脚印同生育可能有某种联系。

  生殖岩画一般较直露,表现了野合作爱和对女性的崇拜,多为自然主义的描写,但也有象形或会意性的描绘,反映了求偶或对生育繁衍后代的渴望之情。贺兰山部分地区的生殖岩画则较含蓄,仅仅以表意的符号来替代所表达的意愿,显示了艺术创作由写实进入写意的层次。

  岩画中有树或花朵。对植物的描绘表现了游牧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植物的荣枯对畜牧业关系重大,人们自然要关心植物的生长。另外,可能表现农牧业相结合或相互依赖的某种关系。

  岩画中的石刻塔显然与宗教有着直接关系。岩画中的塔形制为复钵式,宁夏有不少这种形制独特的塔,如始建于西夏的宏佛塔、元代的一〇八塔,同心韦州喇嘛塔、须弥山松树洼喇嘛塔、贺兰山韭菜沟石刻塔。砂石梁岩画喇嘛塔前有一人做作揖状,朝拜佛塔之情十分真切。萨满教是原始的宗教,它信奉万物有灵和多种神灵鬼怪及巫术。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和女真等民族都信仰萨满教。萨满巫师可通过作法沟通天地人神,即把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上界为天神居住,中界为人的活动场所,下界(地层深处)是鬼怪居住之地。在芦沟湖的岩画中有一幅球形网状物体,其外有羊、羊腿,可能是萨满教巫术的表现。

  四、岩画的时代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生产工具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手段。石器时代以石器为工具,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其进化时间也特别长,至少有百万年的历史。此后是铜石并用时代。我国的青铜时代起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5世纪,延续了约1500年之久。对贺兰山岩画的分类对比分析,可推断早期岩画至少产生于青铜时代,一直继续到铁器时代。可以说,贺兰山岩画绝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作品,而是集多个民族上下数千年漫长历史形成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地区也曾有过冶炼青铜的光辉历史。最近在中卫照壁山南部发现古铜矿遗址,此外还发现面积约1700平方米的冶铜场。经过考察,认为其开采时代上限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汉唐西夏,至元始废(见《文物报》,1990年12月13日)。这一重要发现为研究宁夏地区的青铜冶炼史、开采技术及冶炼技术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且,这一重要的冶炼青铜遗址的发现对解决贺兰山岩画制作工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佐证。我区曾在中宁县余丁乡倪丁村发现两座战国时期游牧民族的墓葬,出土有青铜短剑,在中卫西台乡双达村发现面积约3千平方米的春秋战国时期游牧民族墓葬群,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以上说明,贺兰山南部的确存在过发达的青铜文化。

  铁器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恩格斯在评论铁的作用时曾经说过:铁“这是历史上起了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当中的最后者”。铁以其硬度和韧性,为岩画的制作带来了艺术之光和生命之力。先进的工具进了岩画的发展。在许多岩画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凿头敲打岩石留下的点点痕迹,只有铁器工具才能在坚硬的岩石上留下这些文化符号。

  勿用讳言,贺兰山岩画的断代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课题。尽管我们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努力寻求科学而可靠的方法,但由于岩画暴露于山崖之上遭受了长期风吹雨淋,而难以进行科学的测定(如先进的C-14方法,孢粉、花粉的测定法都难以进行),因此也无数据可依。因而只能进行分类对比和图象分析,以及对岩石风化情况做些比较。岩画的下限当断在西夏,元代有题记为证;而其时代上限的划定则困难重重。现在议论的最早年代约在青铜时代,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稳当的无风险的说法。就目前研究状况分析,个别岩画的时代可能还要早一些,有的动物形象如象和犀牛在新石器时代就绝灭了,但在岩画中发现了一些似大象似犀牛的形象。这种岩画的上限断代就不能说是青铜器时代,而要大大早于这个时代。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岩画的断代尽管有许多方法,但根据岩画本身的“打破”关系进行分析比较,不能不说是明智之举。因为这种方法简便可靠,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方法是把地质学、地层学和考古学的地层关系引入岩画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提出较早,但在岩画的断代上如何运用却没有具体经验。我们做了大胆的尝试,是否妥当现在还难以定论。

  岩画与环境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布满岩画的荒山野岭,在遥远的古代并不一定如此荒凉,就如同非洲撒哈拉沙漠数千年前是尼格罗人的绿洲一样,此后由于干旱而变成如今的沙漠。这种环境的变化在撒哈拉岩画中反映得最为真切。

  贺兰山地区大约在距今1千年之前生态环境尚且可以,植被较好水量也多,有野生动物聚集。后来,山于人为的破坏,环境逐渐恶化,造成水源枯竭动物剧减。

  岩画可以证古,亦可以鉴今。应该说这是岩画的又一突出作用和功能。总之,岩画是人类生活的艺术“化石”,是对古代先民的思想心理、艺术水平、生产方式和种族时代环境形象记录。它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文献之不足,而且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真实直观的形象资料,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总体历史文化开启了新的领域。愿贺兰山岩画和我国的岩画研究早日走上繁荣之路,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现代化做出独特贡献……

  本文出自:《宁夏社会科学》 1991年06期,9-14页。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