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古遗址及墓葬调查
发布时间:2019-10-31 15:52:24   来源:《考古》    作者:宁笃学   点击: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古遗址及墓葬调查

宁笃学

  1957年3月下旬至7月,甘肃省文管会派,派出了一个文物工作小组,到包兰铁路线配合工程了解文物情况,并结合进行保护文物的宣传工作。这组由党国栋、倪思贤、宁笃学三人组成。先后在中卫县境曾作了一段调查工作。现将所发见的古遗址、墓葬分述于后(图一)。

一、细石器文化遗址

  一碗泉遗址:位于中卫县西55公里的沙丘地带,隶属西园乡的最西边境处。这里过去有几家村庐,现已不居住了。遗址在村东约1.5公里的沙丘中,南面越过几个沙丘,就临近起伏的峰峦,山脚下尚有少量的水,名曰“一碗泉”。东、西、北三面皆处于沙丘中。遗址面积南北长约500,东西宽约300米(包括沙丘堆积部分)。在流动沙丘被风力移开或较平洼的地方,便露出很多的文化遗物,但没有发现文化层。我们在这里采集的标本以石器为主,陶片数量很少。石器有斧、锛、磨盘(图二,1)、磨棒(图二,3)、敲砸器(图二,2)圆刮器、尖状器、石核、小石片、细长石片(石叶)等。其中斧、锛一般器型较小(图三,1),完整的很少见,有打制、琢磨、磨制三种制法。特别有的石斧,磨制的相当细致。圆刮器多为两面打制,扁平椭圆形,周围边缘有第二步加工痕迹(图三,12)。敲砸器大致圆形的很多,周身打制,边缘有砸痕。石核有锥形、扁锥形两种(图三,9、15),周围均有打片后的棱角痕迹较显著。小石片质坚细,有白、灰、黄、豆绿等色,个别边缘有使用痕迹并有经第二步加工者。细长石片(石叶)在此遗址中散布的数量很丰富,用薄长石片制成。观察其打制技术,在当时已经相当精巧了(图三,13),个别最长0.4厘米,有的一端呈尖状,两边沿有使用痕迹。装饰品有圆形石饰,色微红,原为圆饼形,中有小孔,现残为一半,边缘有齿纹。陶片碎小,极少能复原的。夹沙粗红陶片,质粗为手制,器形多为罐类之属。除素面外,有绳纹、划纹、篮纹、附加堆纹等。泥质缸陶较少,均为素面。彩陶发现的极少,占陶片总数的2%,红底黑彩,纹饰为宽带纹中间夹二道短条纹的。还有少量的灰陶,面为纯纹,系罐腹底残片。

  另外,在此遗址的北面,相距约5公里的西营盘沙丘地带,当铁路经过处,亦有同一文化系统的遗物发现。

  长流水遗址:位于中卫县西约35公里西园长流水村庄的西面约2米处。遗址分布在长流水河谷南北相对的两地上,地高出河床约15米。南面地较平,包兰路在遗址的南面东西穿过。面积南北长100,东西宽400米,地面上漫布约10—30厘米厚的黄沙,当黄沙被风吹开的地面,常出现文化遗物。北地的北,靠近流动沙丘,地势渐高,形成缓坡地带,表面覆盖的黄沙厚约10—30厘米不等。面积南北约长80,东西约宽500米,文化遗物现在黄沙的表面上,遗物零散,不太丰富。上述两处遗址,虽然有隔河南北两台地之分,但从集遗物与地域上看来,还昰于一个文化性质的遗址。我们在此两地集的遗物有石斧、石锛(图三,2)、石磨盘、石磨棒、敲砸器、打制小石片(图三,3、5)、圆刮器(图三,7、11)、石核(图三,10)、细长石片(石叶)(图三8)、骨珠、残灰陶环等。陶片数量少,有夹沙红陶片,质粗糙,皆手制,饰有组纹、划纹、席纹等。泥质红陶有钵形器口、腹、底残片,个别有纹,素面者居多。灰陶除素面外,有纹、篮纹、方格纹等纹饰。彩陶片发现的极少有钵形器口和罐腹残片系黑色彩,纹饰剥蚀不易辨清。

  其次,在长流水村庄东面越过河谷约2.5公里的芨芨湖沙中,也发现有零散的文化遗物,基本上和长流水址的遗物相同,故不再叙述。

  沙坡头址:位于中卫县西20公里的西园乡境,遗址在沙坡头村庄东面约2华里黄河转湾处的北岸第二台地上。地势较高,距河床高约200米。遗址位置在一四面黄沙堆积、中间较为平洼的沙面上。面积南北长约30,东西宽约105米。所有的遗物都散布在覆盖的沙面上,经探挖约50厘米深处,皆为松软的黄沙,厚度不详,亦未发现灰层痕。架集物有敲砸器1件,方形,三边磨制,有使用痕迹,长10,宽10.5,厚5厘米(图二,2)。还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核、打制石片(图三,6)等,陶器有夹沙红陶、夹沙灰陶。陶质有粗细之分,胎壁较薄,器形多为直口、大腹、小平底罐类之属。在口沿外面多饰以附加堆纹,腹部饰组纹,个别陶器口椽外饰暨条印纹。另外尚有少数的鬲足陶片,壁薄,空心至顶。彩陶很少,均为罐腹残片,仅能辨别黑色带纹(图四)。

  此外,在这遗址的东面,相距约1公里处的沙漠中,也有同样性质的文化遗物,由于面积较小,遗物图四彩陶片不多,捡得有石器、夹沙氯陶、灰陶等,有汉代陶片遗存。

  荒草湖遗址:在中卫县西7公里的迎水桥村庄偏西北,相距村庄约1公里。整个荒草湖位于黄河北岸最低的台地上,遗址的地表面上,漫布着无数起伏的流动沙丘,南面边近临现有的长城残迹,其它三面,均和沙丘在一起,地势大致较平。从分布的遗物看,是古代人类活动过的一处较大场所,其面积南北长约200,东西宽约300米(包括沙丘堆积部分)。采集物有石斧、石磨盘、石磨、尖状器、敲砸器、打制小石片、细长石片(图三,4、14)。磨制的石器数量较少,而经打制过的大小石片,遍地皆是,也有极少极碎的夹沙陶片及汉代灰陶片,但没有发现明显的灰层。

  另外,我们在中卫县城南部黄河的南岸诸台地上,曾进行了一个时期的调查工作,由常乐乡起,沿着河岸台地,经过宣和乡境界,初步所查过的地方有马路子滩南台、米家滩南台、刘家庙子梁(又叫刘家古庙子)、双圪塔滩、永康沙滩、丁家坟地等处。这些地区仅有零星的遗物发现,而没有显著的遗址和墓葬,捡获的遗物有石器1件,夹沙红陶片、泥质红陶片和汉代的灰陶片等。数量很少,很难确定其文化性质,仅可引以为线索而已。

  我们在上述遗址的调查中,所采集的遗物,均缺乏地层关系,因而,只能就遗物的特征,简单说明如下:

  这几处遗址,虽然相距很远(15—20公里不等),但总的看来,都是分布在一条路线上,而所处的环境,同在沙丘地带和近水傍河的地方。从采集的遗物看,认为是属于细石器文化系统的遗址。在遗物方面,每一个遗址内,大都有石斧、石磷、石磨盘、磨棒、石核、打制小石片、细长石片(石叶)、敲砸器等,个别遗址内尚发装饰品骨珠、陶环、饼形石饰。其中石斧、石磷器一般较小,打制和磨制并用。特别多的石,一面利用石头原面,一面经加工打制,刃部稍加磨光。石磨棒在一碗泉、长流水两遗址内发现的较多,琢磨使用痕迹明显。石核除圆锥形外,尚有较大的扁锥形石核,尖端有加工使用痕迹。敲砸器多系打制,而磨光者极少。尖状器、圆刮器在个别遗址内也有发现。在陶器方面,总的说数量很少,以夹粗红陶为主,夹沙灰陶次之,泥质红陶发现的不多,彩陶极少,占全部陶片的2%。陶器均为碎片,一般火候较高,陶质有夹粗、细沙之分。器形有罐、钵、孟、鬲之属。纹饰绳纹为主,还有篮纹、印纹、划绞、方格纹、附加堆纹、蘼纹等。纹有粗细两种。泥质缸陶均为素面,彩陶为黑色彩绘,纹饰多有剥蚀。

  上述的几处细石器文化遗址,均位于腾格里沙漠的边际,在遗址的附近,常有近代居住村落,有的虽因沙漠的逐渐南迁,不能居住了,但这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我们推想,当古代人类在此活动时,很可能这里还是一片沃野,后来因为沙漠的不断迁移,才逐渐迁徙了。从采集的石磨盘、石磨棒以及石斧、石磷之类所占的数量来看,我们初步为当时人类是以农业为其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

二、汉代遗址和墓葬

  大沟门遗址:于1957年7月,在路沿线作宣传联系作中发现,位于中卫县西约25公里的长流水河道和黄河交汇的北岸地上0地势较平,东面滨黄河,南面边缘紧接长流水河,西北两面在相距不过200米处,卽接壤沙丘地带。面积南北约长180,东西约200米。遗址地面上现有以石块砌造的居址残存3处,墙高1—2.5米。次层不显著,地面上捡得五铢钱1枚。在遗址的南边缘,工人挖石碴铺便道时,发现360枚五铢钱。灰陶片有绳纹、素面两种,并在地表上发现少量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片。

  在墓葬方面,我们在中卫县以东约20公里的张家山现了一处古墓群。张家山位于胜金关的西北部,凯歌堡的北面约1公里。这墓群所在地处于周围小山而中间较平整的地区内。大部墓顶陷落,墓形露头,初步估计有200余座。此处墓群大部分为石室墓,也有少数的土坑墓。据当地群众反映,过去有人在此取土时,挖出过灰陶器、五铢钱和铜等物。我们在调查时,地表上也捡获了少量灰陶片,轮制素面。因此,我们初步推测,这可能为汉代墓葬群。

  另外在中卫西约2.5公里的荒草湖内,也发现一处墓地,面积约10平方米。系沙草滩地带,无封土堆积,暴露地面者有4座墓葬痕迹一墓内部分人骨架随葬品灰陶器残片被风吹露出来。人骨架腐朽成碎块,且有火烧痕迹。其他3墓内的灰陶罐、钟之类的残片,巳有露出地面者,皆为轮制,纹饰仅有绳纹一种。据遗物看是于汉代墓葬。

三、唐代古遗

  长流水古城遗址:位于村庄西约60米处,尚存断续城垣。南北长137,东西宽124米,在南垣居中处,残存瓮城,城垣高1—1.5米不等,厚4米。城东南垣外,地表露出用土坯砌的屋基两处。近南一处长16,宽14米;近北一处长22,宽14米。基外靠东有灶台痕迹两处,露头的红陶罐3件。在此屋基东面边缘被水冲破的断面上露出了灰层,厚约30厘米。地表上遍布着丰富的器物碎片,经集的器物碎片和完整的共计113件,其中有方柱形石器1件,磨光,上镌“弓箭□好手”五楷书字,尚有外彩色花卉的蚌器1件;开元通宝9枚,乾元重宝1枚,灰陶兽头两个其余都是灰陶、红陶、绿釉陶、黑釉陶、白瓷、残砖等碎块。根据这些遗物看,我们初步为是唐代古城遗址。

  本文出自:《考古》 1959年07期,329-331页。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