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
发布时间:2020-03-19 14:49:18   来源:《考古》     作者:罗丰 韩孔乐   点击:

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

罗丰 韩孔乐

  位于宁夏南部地区的固原,是我国北方系青铜器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自七十年代初期以来,北方系青铜器在此地屡有发现,1983年以前的发现大都已见于报导①。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固原地区所辖的固原县、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等地,陆续发现一些墓葬及一些零星的青铜器。这些墓葬虽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出土了一些重要的青铜器,并且出土地点一般较明确。这对于研究我国北方青铜文化的类型、分布、特征和族属等问题,无疑提供了新的资料。

一、遗址概况

  (一)彭阳县孟塬乡

  1974年,固原县(今属彭阳县)草庙乡民工在孟塬乡修公路时,发现一座墓葬,出土一批铜器,由固原县图书馆的一位同志收集,后交固原博物馆收藏,共计28件。

  (二)彭阳县新集乡白杨林村

  1984年夏,该村农民在山坡上修院时发现一座墓葬。墓为土坑墓,距地表深约1米,无葬具。死者仰身直肢,头向东。出土遗物共计17件。

  (三)固原县彭堡乡撒门村

  1985至1987年数次发现墓葬,墓葬同属一个墓葬群。现分述如下:

  Ml 1985年11月发现。墓葬位于该村东坡地上。土坑墓,墓主人头向东,无葬具。出土遗物共700余件(枚)。

  M2 1986年4月发现。土坑墓,没有发现葬具,墓主头向东。墓周围伴出马、羊头骨各2具、牛头骨1具。出土遗物约130多件。

  M3 1987年4月发现。土坑墓,墓底距地表约2米。无葬具,墓主头向东。周围有4具马头骨伴出。出土遗物约40余件。铜戈、剑、矛置于死者腰间,余均置于脚下。

  同时,我们还对彭堡撒门村近年来发现的墓葬进行了调查,群众在修庄打院取土时约挖毁墓葬7座,出土一批青铜器。征集到53件。由于器物为数墓所出,组合关系不明。据当事人反映,墓葬周围均发现有马、牛、羊头骨。

  (四)固原县彭堡乡侯磨村

  1986年5月,该村农民在门前挖土时发现一座墓葬。墓底距地表约1.5米,长方形土坑墓,无葬具,墓主人头向东,侧身直肢。出土遗物共19件。同时有一具羊头骨伴出。

  (五)固原县河川乡上台村芦子沟嘴

  1984年4月该村农民挖上时发现一座墓葬。土坑墓,无葬具。出土青铜器共34件。

  (六)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柴沟

  1960年发现。现征集到出土青铜器10件。

  (七)固原县河川乡上台村芦子沟

  1985年该村农民挖土时发现,已征集到的出土青铜器共3件。

  (八)固原县南郊乡田洼村

  1985年该村农民挖土时发现一座墓葬,已征集到遗物80件(枚)。

  (九)西吉县新营乡陈阳川村

  1985年该村农民挖土时发现一墓葬。土坑墓,无葬具。出土遗物共22件。周围伴马头骨2具、羊头骨2具、牛头骨1具。

  (十)西吉县兴隆乡单北村槐湾

  1984年6月该村农民修院时发现一墓,已交文物部门的遗物共3件。

  (十一)西吉县兴坪村

  1987年初出土铜鹿饰5件。其他情况不明。

  另外,1987年初在西吉县硝河乡上店村发现一座墓葬,周围亦出土马、牛、羊头骨及数量较多的车马器、带扣、绿松石珠、骨珠、玛瑙珠等,这类遗物在固原县彭堡乡撒门村墓地亦有出土。②

  除上述地点外,在彭阳县古城乡古城村、川口乡郑庄村、草庙乡米塬村、沟口乡姚河村、固原县三营乡三营村、大湾乡绿塬村、南郊乡峡口村、隆德县沙塘乡机砖厂和西吉县将台乡毛沟村也征集到少量青铜器。

  此外,固原县西郊乡郭庄村、蒿店乡、西吉县玉桥乡、将台乡、什字乡、兴隆乡、白城乡等地出土了铜马形饰及铜人骑马饰约10余件。在固原县征集到的青铜器有锛、镢10件、乳钉状棍棒头2件、刀(削)8件、矛2件、5件(2件已残)、马衔4件、双环剑柄1件、镂空牌饰3件、镞6件、鹤嘴斧1件。

  上述遗物的发现地点,大都集中在固原、彭阳、西吉县,有明确出土地点的约在三十个以上,出土遗物近二千件(枚)。详见附表。

二、遗物概况

  固原地区三十多个地点出土的物,共有铜、骨、金、石、陶、料等不同质地,大致可分为兵器、工具、车马器、装饰品、生活用具、货币六类。

  1.兵器

  有剑、矛、鹤嘴斧、棍棒头、戈、镞、镦等,多为铜质。

  剑共 6件。其中二件仅存剑柄,五件为短剑。分三式。

  Ⅰ式:1件。扁圆铃状剑首,端有一扁孔、茎部绕数道斜线,中间饰小方连点纹,剑格下斜,似羊角卷曲,中饰竖点纹,剑脊凸起,上宽下窄,呈柳叶状。通长24.2、身长13.8、宽2.6厘米(图一,3)。

  Ⅱ式:1件。剑首两鸟相对联结、鸟嘴微张,额部隆起、细颈,与头部构成环,柄扁平。一面饰曲线竖纹,另一面饰小方点纹,上部为人字纹。剑格呈翼状,身起脊。通长28.6、身长17、宽2.6厘米(图版肆,3;图一,1)。

  Ⅲ式:3件。一件通长19.5、身长12.3、宽1.2厘米,圆环状剑首,素茎,剑格略凸,前锋略折损(图版肆,1;图一,2);一件通长以17.7、身长11.4、宽1.8厘米,椭圆形环首,茎部长方形镂空,剑格平直,身脊凸起明显(图版肆,2;图一,);又一件残长7.4厘米,剑首作双环套连状,中有孔,素扁茎(图一,6)。

  另外还有一件剑柄,似为长剑剑柄。首呈扁铃状,茎部为突起乳钉,其下方形渐收。从已经残缺的接头看,剑身应是铁质。长19、宽5.5厘米(图一,4)。

  矛 9件。分五式。

  Ⅰ式:4件。均直筒状骹,下粗上渐细,圆銎,峰呈三角状,两叶基本对称,骹端有圆形钉孔,中起脊。一件通长12.6、骹径1.3厘米(图二,2);一件通长14.7、骹径1.8厘米(图二,3);一件通长22.8、骹径2.4厘米(图版肆,4;图二,6);一件通长16、骹径1.8厘米(图二,1)。

  Ⅱ式:2件。直筒状骹,上细下粗,矛身呈柳叶状,锋呈圆三角形。其中一件起脊,另一件身呈扁平状。一件通长14.8、骹径2.2厘米(图二,4);一件通长22.8、骹径2.4厘米,中间已经断裂,骹缘部有一钉孔(图版肆,5;图二,5)

  Ⅲ式:1件。两叶平直,刀锋利,中脊凸起,脊旁有血槽,直筒式骹,端有钉孔。通常15.2,骹径3.1厘米(图版肆,图二,7)

  Ⅳ式:I件。前锋突尖,两刃锋利,叶部凹下为血槽,中脊凸起呈刃状,骹呈菱形,沿部有一凸起绳孔,骹端为三角刺状。通长22,骹径2.4厘米(图版肆,6;图二,8)。

  Ⅴ式:I件。石质。柱状骹,前锋呈三角状,中有一圆孔,孔径0.8厘米。无脊,两叶较厚。通长13.5、宽4、厚1厘米(图二,9)。

  鹤嘴斧3件。分二式。

  Ⅰ式:2件。一件通长9.3、銎径4厘米,一端柱状,一端呈斧状扁刃,中起脊,銎呈椭圆形(图三,1);一件通长15.6,銎径1.8、刃宽2.1厘米,一端为圆锥形鹤嘴,一端呈斧状,扁刃,中起脊,椭圆形袋(图版伍,5 右;图三,2)

  II式:1件。通长14.5,銎径2.1,刃一端宽1.7、另一端1.5厘米。均为平切,椭圆形銎(图版伍,5左;图三,3)

  棍棒头3件。分二式。

  Ⅰ式:2件。一件高2.8、直径4.4厘米。通体呈鼓状,表面用横竖线条分隔为上下十二区,每区内置一乳钉,乳钉上有三道弦纹,中有一圆銎,銎径2.2厘米(图版伍,4;图三,5)

  Ⅱ:1件。通体呈扁鼓状,俯视为五星状,表面分五区对称,每区内置一乳钉,乳钉上分为七瓣。中有一圆銎。高3.3、直径5、銎径2厘米(图三,4)

  戈6件。分二式。

  Ⅰ式:1件。直援,内有一横穿,栏侧有三穿,一穿半圆形,二穿为长方形。出土时已断为三段,胡略残。通长19、内长7.5栏长11、援长11.5、胡长7.6厘米(图版肆,8;图三,7)

  Ⅱ式:4件。其中三件略残。一件通长25.3、内长9.3、内宽3.4胡长11.7、援长16、援宽3.2厘米。内有一长方形穿,栏侧三穿均为长方形,长胡(图三,6)。

  镞 10件。分五式。

  Ⅰ式:5件。圆銎,三角状锋,两翼弧刃,中脊锋利。长5.9厘米(图四,2)。

  Ⅱ式:1件。双翼呈倒须状,弧刃,中起脊,铤部作圆形。长5.8厘米(图四,1)。

  Ⅲ式:2件。呈矛头状,锋呈三角状,弧刃,扁圆柱铤。长5.6厘米(图四,4、6)。

  Ⅳ式:1件。双翼呈倒须状,弧刃,角锋,铤中空。长3.7厘米(图四,5)。

  Ⅴ式:1件。扁翼,中脊,弧刃。长5.5厘米(图四,3)。

  镦14件。分五式。

  Ⅰ式:1件。尖圆形底,中部凸起,沿端有二条圆箍,中有一钉孔。圆銎。长11.6,銎径3.4厘米(图五,2)。

  Ⅱ式:8件。底端呈圆形,圆銎,身有一钉孔。一件长9,銎径4.4厘米(图五,3);一件长11.2、銎径5厘米(图五,4)

  Ⅲ式:2件。底端呈钻尖状,圆銎,无钉孔。长10、銎径4厘米(图五,1)。

  Ⅳ式:2件。平底,圆銎,身有一钉孔。长Il、銎径4.9厘米。

  Ⅴ式:1件。底端呈六棱形平底,圆銎,沿部残。长5.3、銎径3,8厘米(图五,5)。

  2.生产工具

  有刀(削)、锛、镢、石纺轮、凿等。

  刀(削)22件。可分孔首刀、环首刀和骨匕三类。

  孔首刀12件。分四式。

  Ⅰ式:4件。通体较直,柄身虽有分段,但不甚明显,柄孔为圆形。长为10—20、宽1.5—1.8厘米(图版肆,13;图六,4)。

  Ⅱ式:6件。刃略弯,柄身分界较明显,柄端有一圆孔。长11—16、宽1—1.5厘米(图六,1、2、5)。

  Ⅲ式:1件。刀柄平直,上绕绳、柄端为一方形孔。刀身背厚刃薄,上宽下渐尖弯,直勇。长19.3、宽2厘米(图版肆,11;图六,9)。

  Ⅳ:1件。扁平柄,端作鸟首状,端侧有一圆孔。弧背直刃,锋部略残。长17、宽2.5厘米(图版肆,14;图六,10)。

  环首刀9件。分二式。

  Ⅰ式:6件。素柄,端有环首,有的为三角状,有的为圆环或不规则环状。身背较厚,薄刃,呈弧形。长14.5—22.4、宽1.9—2.2厘米(图版肆,9、10、12图六,3、6、8)。

  Ⅱ式:3件。环首,扁平状柄,柄饰卷云纹、云雷纹。弧背,刃略弯。15.6—17.4、宽1.8—2.4厘米(图六,11、12)。

  骨匕2件。通体光滑,似一肢骨破裂而成,柄部有一凹槽,刃部磨制。长18.3、宽1.7厘米(图六,7)。

  锛 22件。分六式。

  I式:2件。长方形銎,内呈铲形,钉孔较大,约1.1×1.1厘米。上端略下有一㧽箍,双面直刃。长9.3、刃宽6.4厘米(图七,4)。

  Ⅱ式:4件。椭圆形銎,端有㧽箍,两面均有钉孔,双面弧刃。长7.9—8.5、刃宽3.4厘米(图七,5)。

  Ⅲ式:5件。长方形銎,端有一或二道箍,器身纤长,有钉孔,侧视为楔形,双面弧刃。长9.3—11.6,銎长3.4—3.8,刃宽4—4.8厘米(图七,8.,9)。

  Ⅳ 式:5件。长方形銎,端无箍,身有钉孔,双面直刃或弧刃。长9—10、刃宽4.4—4.5厘米(图七,1、2 )。

  Ⅳ式:5件。长方形92端有一箍,刃面平直略弧,侧视呈楔形。一件长9.6、刃宽4.3厘米(图七,3);一件长10.2、刃宽4厘米(图七,11)。

  Ⅵ式:1件。体形较小,沿端有箍,束腰,有三角钉孔,双面弧刃。

  长5.3、刃宽3.5厘米。

  镢 2件。长方形銎,呈弯弧状,镢面斜倾呈铲形,上宽下窄。长7.6、宽3.9厘米(图七10)

  石纺轮 1件。圆环状,表面磨光,十分平滑。直径4.1、孔径1.1、厚0.4厘米(图七、6)。

  凿 1件。长方形銎,形体较小,内有残木梢。长2,5、宽1厘米(图七,7)。

  3,车马器

  有铃、马衔、马镳、牌饰、车辅饰、泡饰、杆头饰等。

  铃 18件。分四式。

  I式:4件。形木较大,铃口呈椭圆形,顶端有方形桥钮,钮下有一圆孔,应是安置悬舌的地方,内无悬舌。铃身有长方形孔。最大的通高18、口径16.6厘米;最小的通高12.5、口径15厘米(图八,6—9)。

  Ⅱ式:6件。断面呈椭圆形,圆、方形桥钮,内无悬舌。其中一件铃面均匀分布四个长方形孔。通高8—9.5、口径5.6—8厘米(图八,3、4、5、10)。

  Ⅲ式:1件。铃面有中脊,口略敛,断面呈菱形,顶有桥钮。铃身

  一面有长方形孔,另一面有三个长方形孔,呈三角分布。通高5.5,口径4厘米,(图八,11)。

  Ⅳ式:7件。形体很小,高一般在3.5厘米左右。弧形铃口,有凹槽,顶有柱钮,端为一圆环,柱身饰数道弦纹。断面呈椭圆形,身饰几道横纹,中加饰小方块,或为素面(图八,1、2)。

  上述铜铃,I式铃形体较大,可能为车铃;Ⅱ、Ⅲ式铃形体适中,可能为牲畜所佩带;Ⅳ式铃形体很小,可能为人佩带的装饰品。

  马衔 4件。分二式。

  I式:2件。直棍式,两段套连而成。圆环大小一致。长18厘米(图版伍,图九,7)。

  Ⅱ式:2件。直棍式,套连而成,两端环呈桃形。长15厘米(图九,6)。

  马镳 6件。分四式。

  I式:2件。骨质,制作较精细。体略弯,上大下小,大头圆形,小头略尖。正面有三条磨光带,中凹一圆孔,侧视有二椭圆形孔。长15.6厘米(图九,3)。

  Ⅱ式:2件。骨质。通体弯曲,仍作上大下小,有三段磨光带,侧面有两个椭圆形孔。长11厘米(图九,4)。

  Ⅲ式:1件。骨质。通体弯曲,上大下小,大头呈扁状。中部凹有一圆孔,侧视有两孔。长14.6厘米(图九,1)。

  Ⅳ式:1件。骨质。两头磨成圆形,中间部分呈扁平状,有两条较宽的磨光横带,侧面亦有两椭圆形穿孔。长8厘米(图九,2)。

  车轴饰2件。长方形,一端封顶,另一端开口,断面呈梯形,底部有8×3.5厘米的长方形镂空槽。长12、高5厘米(图九,5)。

  牌饰共约260余件。分二型。

  A型镂空牌饰。210余件。分四式。

  I式:等腰三角形,大小略有差别,中镂空作水涡纹。长11—14.5宽9.8—12.5厘米(图版陆,7中、右;图一〇,10、11)

  Ⅱ式:棱形,中镂空作水涡纹。4.5×4.5厘米(图版陆,7左;图一〇,12)。

  Ⅲ式:圆形,正面稍鼓,中镂孔似车轮形,背有一钮,大小略有差别。直径4.5—6.3厘米(图版伍,3;图—〇,5)。

  Ⅳ式:圆形正面稍鼓,面饰水滴状镂空,正中有一孔,背无钮。直径5厘米。

  B型50余件。分六式。

  Ⅰ式:正面稍鼓,背面略凹,正面一般有1—2个桥钮,有的上有一个方钮,有的桥钮呈一横一竖分布。直径4—11厘米(图一〇,2、3、4)。

  Ⅱ式:一般正面鼓起或略鼓,正面饰一周连点纹,背凹,有一横梁或两端有钮。有的呈桃形(图一〇,8);有的呈长葫芦形(图一〇,7);有的上方下圆,通体平直(图一〇,6)

  Ⅲ式:上方下圆或椭圆,铲形銎,背凹,桥钮。有的正面饰一周连点纹,长约7.5厘米(图一〇,1);有的素面,长7—8厘米(图一〇,15—)。

  Ⅳ式:圆圭形,正面鼓起,饰一周单勾云雷纹,背凹,桥钮。长约6.5厘米(图一〇,9)。

  Ⅴ式:圆三角形,素面稍鼓,背略凹,桥钮。长6.6厘米(图一〇,13)。

  Ⅵ式:表面鼓起,有中脊,上部直竖一管,背凹,管背面连一条横梁。长8.4、宽4.4、管高3厘米(图一〇,14)。

  泡饰60余件。分五式。

  I式:素面圆形凸起,无钮。直径5.4厘米(图一一,4)。或中有一圆孔(图一一,8)。

  Ⅱ式:圆鼓状,正面饰卷云纹,背凹有钮。直径4厘米(图一一。2)

  Ⅲ式:圆形凸面,十字状凸连接内外圆,背有钮。直径5.3厘米(图一一,9)、

  Ⅳ式:面呈柿蒂状,背凹,桥钮。直径3.5厘米(图一一,1)

  Ⅴ式:数量较多。素面,凸起或稍鼓,背面略凹,有的有一横梁(图一一,3、5);有的有一桥钮(图一一,6、7、10)。直径一般在2.3—3.9之间。

  杆头饰 7件。分三式。

  I式:1件。上为圆球形,正方形銎,端有二钉孔。高4厘米(图一11)。

  Ⅰ式:2件。上为球形,圆形銎,有一对称钉孔。高6厘米(图一一,12)。

  Ⅲ式:4件。上呈半圆球形,长方形銎,无钉孔。高6—9、銎径约2.3厘米(图一一,13)。

  4.装饰品

  有动物形牌饰、浑体动物饰、鸟形饰、涡纹饰、联珠状饰、带扣、带钩、管状饰、环状饰及骨、石、料类饰等十多类。

  动物形牌饰5件。分四式。

  Ⅰ式:2件。造型大致相同。虎作伫立状,卷尾,虎衔小羊,羊造型较模糊,但一牌仍可辨羊角。虎耳圆形,眼睛较小,通体较厚重,凹部铸阴线。一件正面吻部凸起一钉,长9.6、宽5厘米(图一二,2);另一件背面臀部有一凸钉,长10.6、宽5厘米(图一二,3)。

  Ⅱ式:1件。透雕双龙牌饰。二龙通体相连,两端各有一龙首,张口,目圆睁,龙角稍弯,中部断裂。一端有一凸钉,背边端有一桥钮。长7.8、宽4.9厘米(图一二,5)。

  Ⅲ式:1件。虎噬羊牌饰。虎亦作伫立状,长尾下托,尾尖曲卷,尾上饰麦穗纹,通体肌肉凸起,表面磨光。三角形虎耳,眼睛较大,虎口中衔一曲体小羊,清晰可辨。虎爪呈连环状,制作十分精细生动。长8、宽4.5厘米(图版陆,1;图一二,1)。

  Ⅳ式:1件。一单体动物呈行进状,张口,长舌吐露,利齿可见,柳叶形眼睛,圆三角耳,长尾紧加于双股之间,卷曲至腹部。颈部及前爪均饰十分密集的锥刺状纹饰。造型为虎或狮。饰前有一半圆形环。长9、宽4厘米。(图版陆,2;图一二,4)。

  浑体动物饰32件。分五式。

  I式:7件。蹲跽状鹿。形制完全相同。昂首张口,竖耳,长颈,臀部光滑,尾略凸起,腹部中空。与内蒙古玉隆太出土的铜鹿相似③。长5.8,高5.2厘米(图版陆,3左;图一三,2 )。

  Ⅱ式:12件。蹲跽式羊。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别,嘴微张,中空,圆眼,耳际两边均有一圆形孔,背部平直。速机沟出土的铜鹿,鹿角是单铸后插上去的④,此羊头部的圆孔,是否也是供插角或耳的?长8.5、高6厘米(图版陆,3右;图一三,4)。

  Ⅲ式:3件:伫立,状驴,形制完全相同。制作较粗糙,张口,尾上翘,颈似系一铃。高7.5、长5.5厘米(图版陆,6,8;图一三,3 )。

  Ⅳ式:2件。人骑马饰。一伫立状小马,上骑一人。马嘴略开,鬃毛可辨。人双手合于前,似与马连为一体,头似带物。长4、高5厘米(图一三,5)。

  Ⅴ式:8件。马饰。马作伫立状,嘴、眼、鬃可辨。背似有鞍,马前腿、腹、尾部均有两同心圆圈。长4.9—5.4,高2.8—3.3厘米(图一三,1)。

  鸟形饰 36件。分三式。

  I式:31件。通体呈s形,两端有鸟头,尖喙,圆眼,耳卷曲,背有一钮。长3、宽1.9厘米(图板陆,5左;图一三,8)。

  Ⅱ式:1件。通体呈s形,两鸟背向联结,尖喙,圆眼,长尾略曲。长4、宽2厘米(图版陆,5右;图一三,6)。

  Ⅲ式:4件。通体长方状,两端似为鸟喙,中为人字纹带,另一纹带曲尺分布。长5、宽3.5厘米(图一三,9)。

  涡纹饰 21件。分二式。

  Ⅰ式:15件。通体长方形,中间凸起一圆点,两端类鸟首状,上饰涡纹,背有一钮。长4、宽2.9厘米(图一三,11、12)。

  Ⅱ式:6件。似Ⅱ式鸟形饰的变形,中凸一圆,背有一钮。长4.8厘米(图一三,7)。

  联珠状饰 27件。分三式。

  I式:19件。两端均有珠状圆饰,中间以三角形相连,背有一直梁。长3.8厘米。

  Ⅱ式:8件。两端为两梅花饰,中间加一羊头联结,背有一直梁。长4厘米(图一三,10)。

  Ⅲ式:10件。一般为两列水涡纹泡饰组成,也有三列,每列三枚。长3.6—4.8厘米(图版陆,4)。

  带扣、钩6件。分三式。

  Ⅰ式:1件。圆环与圆牌相连而成。圆牌正面稍鼓,上有一桥钮,圆环下有一凸钉。长6、宽3.4厘米(图版伍,1;图一四,6)。

  Ⅱ式:1件。呈环状,一端有三角状钮孔,另一端有一钩。上饰一圈凸钉纹,中穿一圆孔。扣径5.5厘米(图版伍,2;图一四,5)。

  Ⅲ式:4件。带钩。钩身为柱形,一端有钮。长5—10厘米(图一四,4)。

  管状饰 21件。分六式。

  I式:2件。曲尺形方铜管。断面呈方形,正面稍凸,上饰两条锯齿纹带。长6.5,管径2.5厘米(图一四,8)。

  Ⅱ式:一件。曲尺形圆铜管。断面为圆形,沿端饰半周方点纹。长6.8,管径2.8厘米(图一四,1)。

  Ⅲ式:18件。形体较小。有的呈方管状,正面布饰麦穗状纹,长5.2—6.3厘米(图一四,14),有的为素面;有的呈半圆状(图一四12):有的呈圆管状,上饰三角纹(图一四,15);有的饰数道弦纹,中起凸(图一四,2)。

  环形饰 4件。分二式。

  I式:I件。圆柱状环饰,上饰数道弦纹。直径5厘米,(图一四,7)。

  Ⅱ式:3件。扁平状环饰。直径4.5厘米(图一四,11)。

  其他铜饰20余件。

  半圆饰长5.5,宽4厘米(图一四,3)。

  泡饰 下端方圆形,上有一半圆凸起,下有一长方形穿(图一四,13);另一件正面作卷云纹形,一端凸起一管,长4.8,高1厘米(图一四,10)。

  梅花形扣饰1件(图一四,9)。

  骨类饰件有骨珠、骨管、骨饰等。

  骨珠600多枚。长0.4—0.25厘米,孔径多为0.2厘米。有的呈片状,有的呈管状。

  骨管1件。长0.8,径0.5厘米。

  骨饰1件。类似悬舌,一端有一小孔。长13厘米(图一五,3)。

  另有金耳环、花饰、绿松石、水晶、玛瑙珠等。

  金耳环2件。形制相同。金环下套三条小金链,链端连一金坠。重15.5克(图版伍,6)。

  金花饰 呈梅花状。

  绿松石珠,断面呈圆形,大小略有差别。长1.5—2.3、宽0.9—1.5厘米。

  水晶珠,透明,有棱。

  玛瑙珠,暗黄色,圆形。

  5.生活用具

  陶罐 3件。分三式。

  I式:细泥质红陶,小口外侈,圆唇,小平底,沿部饰一周锯齿纹,腹部饰一周波纹,腹下饰绳纹。通高16.2、口径11、底径9、最大腹径14.3厘米(图一五,1)。

  Ⅱ式:细泥质红陶中略有夹砂。小口外侈,圆腹,圜底。颈部饰两道弦纹,肩部饰弦纹中加波纹,腹饰波纹,其下饰细绳纹。通高36.3、口径11.2、最大腹径26.6厘米(图一五,5)。

  Ⅲ式:灰陶。口外侈,折肩,鼓腹,平底。肩、腹部饰五道细绳纹。通高18、口径9.6、底径9、最大腹径17厘米(图一五,2)。

  6.货币

  楔形金块1块。金块呈三角楔形,两侧均有刀切痕迹,可以认为属于金属称量货币,似自金饼切割所致。长2.85、厚0.5厘米。重12.4克(图一五,4)。货贝 5枚。背部均磨一穿孔(图版伍,8)。

三、几点认识

  (一)固原青铜文化在葬俗方面有以下特点。流行土坑墓,一般无葬具,墓主人一般头向东,殉葬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器,并伴出一定数量的马、牛、羊头骨。这些特点也见于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和凉城毛庆沟墓地⑤。表现了从事狩猎、畜牧的北方古代民族在经济上的共性。

  (二)固原发现的青铜器墓葬中,所出铜器的器物组合主要由短剑、戈、矛、凿、带扣及车马器组成,这与我们在该县河川乡石喇村发现的春秋晚期墓葬的器物组合十分相似⑥。出土器物中,数量较多的是车马器,而有些器类,如矛、戈、铃、锛、镂空牌饰等,也为其他同类文化所鲜见。这表现了固原青铜文化的某些地方特色。

  (三)固原青铜器的年代可以初步推定。彭堡撒门村墓地M3出土的Ⅰ式戈、Ⅱ式剑,与河川石喇村春秋晚期墓出土的同类器近似,年代应大致相当,因此撒门村墓地时代的上限当不晚于战国早期。Ml出上的铜鹿饰、羊饰与内蒙速机沟⑦、玉隆太⑧,出土的同类器一致,时代当在战国中晚期。彭堡侯磨村墓出土的Ⅰ、Ⅱ式陶罐与凉山毛庆沟墓地出土的陶罐一样⑨,后者时代于战国早期,侯磨村墓当不晚于这个时期。

  新集乡白杨林村和新营乡陈阳川村出土的虎噬羊牌饰,风格相近,它们与乌恩同志所称的B型刀把形透雕带饰⑩,所表现的内容一致。这类动物牌饰,在固原县杨郎乡、内蒙凉城均有出土。内蒙博物馆⑪等处亦有收藏,时代一般在战国晚至西汉时期⑫。白杨林村、陈阳川村出土的牌饰当与此时代接近。结合其他出土物分析,白杨林村墓的时代可能在战国中晚期,而陈阳川村墓可能晚至西汉早期。

  固原出土的铜棍棒头,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征集的Ⅰ式棍棒头相同⑬。有人将后者的年代定为汉代⑭,但从陕西扶风出土的“星状器“的发展来看,时代应定在战国时期。

  固原发现的铜锛,其中征集品与中原地区西周遗物无异。孟塬出土的同类物与洛阳中州路所出相似⑯,时代当在春秋晚期。

  (四)至迟在商代,我国即已使用海贝作为货币。彭堡侯磨村出土了货贝及楔形金块,可视为固原青铜文化中出现的货币。在金属铸币使用之前,金属货币是以其自身重量体现交换价值的。这件楔形金块有明显的刀切痕迹,应是金饼称量所致。黄金在先秦,时期属“上市”,是财富的象征,虽然流通,多用于宝藏。货币的出现,说明固原青铜文化的先民商品交换的频繁,经济上应受到比邻的秦国的影响。

  孟塬墓中出土数十件铜锛直得注意,这显然不是作为一般的生产工具来殉葬的。周人有用青铜斧作为货币,西周的大量窖藏中曾发现数量不一的铜斧,有的竟达数十件之多⑰。孟塬出土的铜锛是否作为货币使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在撰写中,曾得到西吉、彭阳、固原等县文物部门及黄正中、王建斌、李怀仁等同志的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文中插图郑克祥、黄丽荣、张仲平同志绘制,照片由武殿卿同志绘制。

  注释:

  ① 钟侃:《宁夏固原县出土的文物》《文物》1978年12期;钟侃、韩孔乐:《宁夏南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② 以上二批材料另刊。

  ③ 田广金:《内蒙古准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考古》1977年2期。

  ④ 盖山林:《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出土一批铜器》,《文物》1968年12期。

  ⑤ 田广金、郭素新:《毛庆沟墓地》,<<哪尔多 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⑥ 罗丰:《宁夏固原县石喇村发现一座战国墓》,《考古学集刊》第三集,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⑦ 同④

  ⑧ 同③

  ⑨ 同⑤

  ⑩ ⑫乌恩《中国北万青铜透雕带饰》,《考古学报》1993年1期。

  ⑪ ⑬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⑭《中国内蒙古北方骑马民族文物展》,49页,图版47—2,,日本经济新闻社,1983年。

  ⑮罗西章:《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冬戈)诸器》,《文物》1976年6期。

  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⑰临潼县文化馆:《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文物》1977年8期。

  本文出自: 《考古》 1990年05期,403-418页。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