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河塬遗址位于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部,红河北侧支流李儿河、中间支流小河相交汇的三角台地上,东为宁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河湾遗址,西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子遗址,北与马鞍桥梁战国墓地隔河相望。遗址面积62万平方米。2017 年5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红河流域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在此发现仰韶晚期、齐家文化、西周、战国秦汉及宋元时期遗存,是一处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
遗址自2017年5月发现后,随即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确认姚河塬遗址是一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性城址,发现并清理了诸如高等级墓葬区、马坑、车马坑、祭祀坑、墙体、铸铜作坊、道路、灰坑等遗迹,勘探发现护城河、大型建筑基址、道路、水网、陶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原始瓷器、青铜器、陶范、玉石器、漆木器、骨角牙蚌器等遗物。出土的甲骨文目前有100余字,记载了一些重要的史实,其中关于“薛侯”的刻辞更是为探讨墓葬及遗址的国别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
姚河塬遗址处于周人最西北的边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区域在《诗经》《国语》《史记》等记载中属于商周时期的大原,居住有玁狁、犬戎、鬼戎、义渠戎等戎人集团,且经常侵扰周王边地。从武王之前的先周到西周灭亡,居于西北的戎人集团一直是周王朝的威胁,双方不断发生战争。穆王时西征犬戎,获其五王,高等级墓葬区迁戎于大原;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说明姚河塬遗址有5种以上的人群混居,这与宣王时尹吉甫大败犬戎于大原,至幽王犬戎攻 文献记载相吻合。这样一处边陲要地西周封国入镐京,西周灭亡。我们在姚河塬遗址发现有的发现,其复杂的文化内涵为我们辨识不同文殷商、刘家、寺洼、北方、周人等文化的遗物,化面貌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实训基地,将归纳总结出不同族群的文化特征与辨识方法,为今后在中原地区西周遗址研究中辨别人群性质提供参考依据。
姚河塬遗址及墓地发掘过程中,我们对不同遗迹采取针对性的发掘,获取资料的方式更系统、更科学,取得的信息量大大超过以往同时期的遗址及墓地考古。我们采取全面揭露式发掘,所有墓葬填土保留曲尺形的剖面,了解墓葬填土的来源方向,试图复原墓葬的填埋过程;对墓室填土采样浮选,以期通过浮选出的季节性植物种子来判断墓葬的下葬季节等;将墓葬填土作为一个遗迹单位,包含物全部编号收集,并试图复原墓葬打破前遗迹的虚拟单位;系统提取环境和残留物样品,人骨资料信息收集完整,通过这些系统科学的信息资料,将会所有墓葬填土保留曲尺形的剖面剖面采样在传统考古、环境考古、科技考古和体质人类学考古方面实现深入研究的可能,在研究区域内经济、技术、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实现新突破。
姚河塬遗址航拍
姚河塬墓地目前发现有马坑8座、车马坑5座,埋马分层,数量较多,这在商周考古上是很特殊的一个现象。大量马匹的殉牲埋葬表明该区域有较多马匹资源,宁夏固原六盘山区域可能在当时是一处很重要的马匹饲养基地。
马坑上层散乱马骨
马坑下层完整马骨
周人重视马匹的蕃息,这在西周铜器铭文中有记述,诸如眉县出土西周中期盠驹尊记述了周王亲自参加执驹之礼,亲赐盠两匹马驹,盠因赐驹而铸驹尊,可见古代重视马政。周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获马千匹”。通过前期的发掘和初步整理,我们可以确定姚河塬遗址是宁夏南部及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遗址,是目前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周早期封国都邑城址,遗址的年代从商代晚期延续到西周中期偏晚。
所有墓葬填土保留曲尺形的剖面
剖面采样
遗址拥有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艺的铸铜作坊,出土有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及以甲骨文为代表的特殊文化产品。这些发现说明了西周王朝对西部疆域的管理与东方地区一样,采用的也是“分封诸侯,藩屏王室”模式。这是此前从未知悉的历史之谜,因为姚河塬的发掘而得到初步认识,为研究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西周封国都邑城址布局、墓葬制度等提供了新资料。
本文出自《大众考古》19——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