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首发|杨军凯、荣新江: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6-10-23 11:34:00    作者: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杨军凯 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 荣新江   点击:

  [1]杨军凯《西安又发现北周贵族史君墓》,《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6日。

  [2]杨军凯《关于祆教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西安北周萨保史君墓》,《文物天地》2003年第11期,26—29页。

  [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市北周史君石椁墓》,《考古》2004年第7期,38—49页。

  [4]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史君墓》,《2003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32—139页。

  [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3期,4—33页。

  [6]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北周史君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7]孙福喜《西安史君墓粟特文汉文双语题铭汉文考释》,荣新江等编《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8—25页。

  [8] Yutaka Yoshida,“TheSogdian version of the Xi’an inscription”, Les Sogdiens en Chine, sous la direction de Étienne de la Vaissiere et ÉricTrombert, Paris: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2005, pp. 57-72. 吉田豊《西安新出土史君墓志的粟特文部分考释》,《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26—41页。

  [9]韩理洲《全北齐北周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2008年,47—48页。

  [10]石见清裕《西安出土北周〈史君墓志〉汉文部分译注·考察》,森安孝夫编《ソグドからウイグルへ——シルクロード东部の民族と文化の交流》,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67—92页。

  [11]吉田豊《西安出土北周〈史君墓志〉ソグド语部分译注》,《ソグドからウイグルへ——シルクロード东部の民族と文化の交流》,93—111页。

  [12]杨军凯《北周史君墓双语铭文及几个相关问题》,《文物》2013年第8期,49—58页。

  [13]杨军凯《北周史君墓石椁东壁浮雕图像初探》,《艺术史研究》第5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89—198页。

  [14]杨军凯《入华粟特聚落首领墓葬的新发现——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石椁图像初释》,《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7—26页。

  [15]杨军凯《西安北周史君墓石椁图像初探》,《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3—17页。

  [16]杨军凯《论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石堂的图像程序》,《西安文物考古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92—202页。

  [17]关于祆教祭司,参看F.Grenet, “Where Are the Sogdian Magi?”, Bulletinof the Asia Institute, new series, 21, (2007),pp.159-177.

  [18]F.Grenet, P. Riboud, and Yang Junkai, “Zoroastrian Scenes on a NewlyDiscovered Sogdian Tomb in Xi’an, Northern China”, StudiaIranica, XXXIII/2, 2004, pp. 273-284.

  [19]姜伯勤《北周粟特人史君石堂图像考察》,《艺术史研究》第7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281—298页。

  [20] É. de la Vaissière, “Mani enChine au VIe siècle”, Journal Asiatique, 293.1, 2005, pp. 357-378.

  [21]吉田丰《宁波のマニ教画:いわゆる〈六道图〉の解释をめぐって》,《大和文华》第119号,2009年,10—12页。

  [22]郭物《中国祆教艺术中的鱼马兽》,《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667—680页。

  [23]石渡美江《史君墓石槨における動物たち》,《古代オリエト博物馆纪要》XXVII,2007年,101—116页。褚玉娟汉译文载敦煌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编《信息与参考》第11期,2009年,139—145页(注释略)。

  [24]尹夏清《北周史君墓石墓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2期,73—75、88页。

  [25]赵晶《北周史君墓“四臂神”图像的相关研究——兼谈与“天王俑”的关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6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292—298页。

  [26]杨军凯《北周史君墓“四臂神”研究》,《西安文物考古研究》第2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179—191页。

  [27]荣新江《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文物》2005年第3期,47—56页。

  [28]毛民《史君石堂上所见嚈哒形象初探》,张庆捷等主编《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199—214页。

  [29]影山悦子《中国新出ソグド人葬具に见られる鸟翼冠と三面三日月冠——エフタルの中央アジア支配の影响》《オリエント》第50卷第2号,2007年,120—140页。又见其英文论文:Kageyama, Etsuko, “The Winged Crown and theTriple-crescent Crown in the Sogdian Funerary Monuments from China: TheirRelation to the Hephthalite Occupation of Central Asia”, 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II, 2007, pp. 11-22.

  [30] Y. Yoshida,“TheSogdian version of the Xi’an inscription”, Les Sogdiens en Chine, p.63. 吉田丰《西安新出土史君墓志的粟特文部分考释》,《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32页。

  [31] A. E. Dien,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the Tomb of Master Shi”, Bulletin ofthe Asia Institute, new series, 17,2003 (2007), pp. 105-115.

  [32]F.Grenet and P. Riboud, “A Reflection of the Hephtalite Empire: The BiographicalNarrative in the Reliefs of the Tomb of theSabao Wirkak (494–579)”, Bulletin ofthe Asia Institute, new series, 17, 2003 (2007), pp. 133-143.

  [33]F.Grenet, “Religious Diversity among Sogdian Merchants in Sixth-CenturyChina: Zoroastrianism, Buddhism, Manichaeism,and Hinduism”, Comparative Studies ofSouth Asia,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XXVII/2, 2007, pp. 463-478.

  [34] A. E. Dien, “The Tombof the Sogdian Master Shi: Insights into the Life of a Sabao”, The Silk Road, VII, 2009, pp. 42-50; 师俊杰汉译文载敦煌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编《信息与参考》第13期,2010年,212—215页(注释略);原文又载李肖主编《吐鲁番学研究——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87—393页。作者此前发表的关于萨宝的论文是A. E. Dien, “The Sa-paoProblem Re-examine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82.3,1962, pp. 336-346. 笔者也有详细讨论,见拙文《萨保与萨薄:北朝隋唐胡人聚落首领问题的争论与辨析》,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3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8—143页。

  [35]齐东方《现实家园还是理想家园?——安伽、史君墓的宴饮图》,《丝绸之路艺术与生活》,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2007年,25—30页。

  [36]巫鸿、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204—218页。

  [37]石渡美江《北朝における中国在住のソグド人墓——史君墓を中心にして》,《日本考古学》第31卷,2011年,21—37页。

  [38]Judith A. Lerner, “Zoroastrian FuneraryBeliefs and Practices Known from the Sino-Sogdian Tombs in China” , TheSilk Road,IX, 2011, pp. 18-25. 马兆民汉译文载敦煌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编《信息与参考》第17期,2012年,149—154页(注释略)。

  [39]孙武军《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死亡观研究——以葬具图像的解读为主》,《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89—97页。

  [40] Pénélope Riboud, “Bird-Priests in Central Asian Tombs of6th-CenturyChina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Funerary Realm”, Bulletin of AsiaInstitute, new series, 21, 2007(2012), pp. 10-23.

  [41]张庆捷《北朝唐代粟特的“胡腾舞”》,《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369­—398页。

  [42]周伟洲《6—7世纪中国相关粟特人墓葬出土乐舞图像研究》,《文史》2012年第4期,15—40页。

  [43]杨军凯《北周史君墓飞天、乐舞探讨》,《西安文物考古研究》第2辑,165—178页。

  [44]影山悦子《中国北部に居住したソグド人の石制葬具浮雕》,《西南アヅア研究》第61号,2004年,67—79页。

  [45]Judith A. Lerner, “‘Les Sogdien enChine—Nouvelles découvertes historiques, archéologiques et linguistiques’ andTwo Recently Discovered Sogdian Tombs in Xi’an’’, Bulletin of Asia Institute, new series, 15, 2001 (2005), pp. 154-160.

  [46] J. A. Lerner, “Aspectsof Assimilation: The funerary practices and furnishings of Central Asians inChina”, Sino-Platonic Papers, 168, 2005, 1-51.

  [47]曾布川宽《中国出土のソグド石刻畫像試論》,《中國美術の圖像學》,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6年,97—182页。林保尧的汉译文,载台湾《艺术学》第27期,2011年,339—422页。

  [48]曾布川宽《中国出土ソグド石刻画像の図像学》,曽布川寛、吉田豊編《ソグド人の美術と言語》,京都:临川书店,2011年,216—317页。

  [49]苏哲《北周安伽墓·史君墓の画像石に关する一考察》,茂木雅博编《日中交流の考古学》,东京:同成社,2007年,527-540页;收入作者《魏晋南北朝壁画墓の世界——絵に描かれた群雄割拠と民族移动の时代》,东京:白帝社,2007年,242—268页。

  [50]稻垣肇《中国北朝石制葬具の発达とMIHO MUSEUM石榻围屏风门阙の复元试论》,《Miho Museum研究纪要》第9号,2009年,93—124页。按,稻垣肇《MIHOMUSEUM所藏中国北朝石榻围屏门阙の样式渊源と复元试论》,《国华》第 114编第10册,2009年,19—36页,内容大致相同而稍微简略。

  [51]杨泓《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饶宗颐主编《华学》第8辑,2006年,218—232页;收入作者《中国古兵与美术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297—314页。

  [52]林圣智〈北朝晚期汉地粟特人葬具与北魏墓葬文化—以北齐安阳石棺床为主的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3分,2010年,513—596页。

  [53]沈睿文《论墓制与墓主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以康业、安伽、史君、虞弘诸墓为例》,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6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205—232页。

  [54]罗丰《北周史君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仿制品析》,《文物》2005年第3期,57—65页。

  [55]王维坤《论西安北周粟特人墓和罽宾人墓的葬制和葬俗》,《考古》2008年第10期,71—81页。作者还有《关于西安发现的北周粟特人墓和罽宾人墓之我见》,《碑林集刊》第19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161—176页,内容与上文基本相同。

  [56]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0—68页。

  微信公众号编者记:

  本文为2014年8月13日至14日在银川举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的会议论文,后正式刊印于荣新江、罗丰主编《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6月,第572-583页。

  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srw287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际合作研究粟特问题的第二个里程碑,收录了2014年8月13日至14日在银川举办的“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包括来自中国、口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各国学者提交的48篇论文的所有中文文本和3篇英文原本。本书与2005年出版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堪称姊妹篇,与后者相比,本书更着重粟特相关的墓志、葬具、画像等出土材料的刊布与研究,全方位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历史面貌。本书的出版无疑会对国际范围内的粟特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关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

  上册

  丝绸之路上的玻璃器 安家瑶(1)

  西突厥汗国的Tarqan达官与粟特人 荒川正晴(13)

  有关回鹘改宗摩尼教的U72-U73、U206文书再释读 白玉冬(24)

  焉耆七个星出土纳骨器研究 毕波(45)

  辽金“赞叹宁” 陈彦姝(53)

  入华粟特人葬具上的翼兽及其中亚渊源 康马泰(71)

  侨居地的粟特女 德金(81)

  栗特商队到于阗-BH4-135之于阗文书的解读 段晴(96)

  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粟特人——从《康令恽墓志》看鄯州西甲康氏一族 福岛惠(116)

  吐蕃“告身制度”的考古学新印证 霍巍(132)

  前伊斯兰时期欧亚大陆东部匕首与长剑的双附耳佩带法 影山悦子(142)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所藏6世纪早期石椁之真伪——兼论中亚的石椁和石棺床 朱安耐(151)

  美秀(Miho)美术馆所藏石棺床上的粟特祆教女神:墓主线索新探 乐仲迪(167)

  粟特及后裔墓志铭文书写的程式意涵——以三方墓志为样例 李鸿宾(176)

  天水出土屏风式石棺床的修复及研究 李宁民(191)

  拜火教与火崇拜 李肖 马丽平(207)

  家国情怀和信仰表达——陕西靖边县统万城M1北朝仿木结构壁画试解读 李永平(216)

  何稠家族与粟特工艺的东传 林梅村(229)

  北周康业墓围屏石棺床研究 林圣智(237)

  大秦宝二则:苏合香与琉璃 林英(264)

  北周西国胡人翟曹明墓志及墓葬遗物 罗丰 荣新江(269)

  粟特语摩尼教创世纪残片补考 马小鹤(300)

  唐代洛阳粟特裔居民的佛教信仰 毛阳光(314)

  河北定州发现宋代石函初释——兼论五代宋初华北的吐谷浑与粟特人 森部豊(321)

  唐代译经僧的活动和中亚地区 中田美绘(337)

  下册

  从灵武到代北:唐后期华北藩镇中的铁勒、粟特、党项 西村阳子(351)

  出生证: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法文版《石屏,野蛮睡眠》一书的另外一种“读后感” 屈涛(368)

  柏林吐鲁番藏品中的粟特语佛教残片 芮柯(381)

  鸟形祭司中的这些祭司是什么? 黎北岚(396)

  从阿拉米文到满文:粟特文字的前世今生 尼古拉斯·辛姆斯一威廉姆斯(414)

  20世纪早期栗特语的发现和解读 厄修拉·辛姆斯一威廉姆斯(429)

  吐蕃统治下敦煌的一个粟特人家族——以莫高窟第359窟供养人画像为中心 沙武田(436)

  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墓的若干问题 沈睿文(466)

  中国境内金属下颌托的源流与演变——兼谈下颌托与流寓中国粟特人的关系 宋馨(501)

  前燕的两个粟特家族 田立坤(532)

  汉晋的“舍利”与“受福”——域外图饰元素融入本土图饰系统的一例 邢义田(542)

  军府与家业——北朝末至唐初的栗特人军府官和军团 山下将司(558)

  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研究综述 杨军凯 荣新江(572)

  回鹘时代:10-12世纪的塞北丝绸之路 杨蕤(584)

  北朝晚期至隋入华粟特人葬俗再考察——以新发现的入华粟特人墓葬为中心

  姚崇新(594)

  于阗的栗特人——对和田出土的两件犹太波斯语信札的一些新见解 吉田豊(621)

  河西汉简中的大月氏 张德芳(630)

  唐代《曹怡墓志》有关入华胡人的几个问题 张庆捷(644)

  祆教“苏鲁支”语源考 张小贵(653)

  栗特商人的接班人?——管窥丝路上的伊朗犹太商人 张湛(661)

  介绍胡客翟门生墓门志铭及石屏风 赵超(673)

  唐代易州一个汉化的突厥化粟特裔部落——《高阳军马军十将曹太聪墓志》研究 赵振华(685)

  泼寒胡戏在唐代长安的境遇——以张说的变化为中心 朱玉麒(698)

  后记(707)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