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宁夏固原市北塬东汉墓
发布时间:2017-03-08 15:48:00   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樊军   点击:

  关键词:宁夏固原市 北塬 砖室多室墓 东汉 地方豪强

  KEY WORDS:Guyuan City,Ningxia Beiyuan multi-room brick tombs Eastern Han period Local despots

  ABSTRACT:In 1999 to 2000, the 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another Institution excavated two Eastern Han tombs at Beiyuan in Guyuan City. Either of the graves has a ramping tomb-passage,a domed anterior room and vaulted rear one. Among the grave goods are pottery objects of the dish,basin,tray,eared cup,tomb-figurine(servant,chicken and dog);lead-glazed pottery Artifacts of the jar,pot,toilet box,ladle,incense burner,lamp erected on the monkey’s head,and models of granary and well;and bronze horse and.Chariot fittings(the collar,chariot axle-cap,canopy-spoke cap, stud,axle end-piece,button-like and persimmon-calyx-shaped ornaments).belt hooks,knives,xiao Small knives,mirrors,and models of trees shedding coins upon shaking.There are also bone,jade and glass objects and coins.The tomb shape and funeral objects suggest that Tomb Ml belongs to the later Early Eastern Han period,and M2 to the mid Eastern Han. Their occupants must have been local despots.

  固原市西北1.5公里的清水河上游西岸有汉高平城旧址。城址西侧为南北走向的古雁岭山脉,东去的山前平原地带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分布着许多古代墓葬。为配合城市基础建设,1999年7月至2000年8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固原市原州区文物管理所在此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10余座汉代墓葬,其中编号为1999M1(以下简称Ml)和2000M5(以下简称M5)的汉代砖室墓保存较好(图一),随葬遗物较丰富,现简报如下。

  一、Ml

  (一)墓葬形制

  Ml位于固原城北1公里处邮电传输局家属楼的施工现场,距汉高平城旧址约500米。墓口距地表0.8米。墓室为单穹隆顶多室墓,平面略呈“中”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主室及南、北耳室组成。方向80度(图二)。

  墓道位于墓室东部,呈前高后低的斜坡状,口宽底窄。坡度20度。墓道上口长12.06、宽1.28米,斜坡长12.8、下部宽1.1、最深4.4米。墓道南北两壁有二层台,台面宽0.12~0.24、距开口深0.4米。墓道内铺有地砖,是在修整过的生土上用小砖作纵向人字形平铺至甬道。

  墓道与甬道相连,中间有墓门。封门砖分内、中、外三层,厚0.8米。里层用小砖作横向人字形砌筑,上部遭破坏,现存9层,宽1.21、残高0.86米。中层砖为横向平砌,平面呈“斗”形,共18层,上宽1.5、下宽1.28、高1.44米。外层是在墓道铺地砖之上垫一层经过夯打的黄土台,土台之上纵向平铺5块砖,似作门槛,土台高约0.48米。

  甬道平面略呈方形,券顶。顶端发现一椭圆形盗洞。甬道墙壁下部为四顺砖错缝砌筑,上部为一丁三顺砌法,从第8层砖处开始起券;两组砖除最下一层丁砖为素面外,其余均为画像砖。顺砖纹饰为青龙与白虎角抵纹,丁砖为两枚五铢钱中间一条鱼纹。画像砖多用在甬道和前室壁,后室及耳室用素面条砖砌筑。纹饰砖大部分单面有绳纹,画像纹多在一横侧面或一竖侧面,也有个别砖两侧都有纹饰。砌筑时均将有图案的一侧面向墓室。根据纹饰的不同,画像砖的规格稍有差别,横侧面纹饰为青龙、白虎角抵纹的砖较薄,砖长37、宽17.5、厚6.5 ~7厘米,多平铺。竖侧面纹饰为五铢钱纹的砖较厚,砖长38、宽18、厚7一7.5厘米,多立砌。砖与砖之间的缝隙用黄泥浆填抹。甬道铺地砖与墓道连成一体,均作纵向人字形平铺,砖的光面向上,另一面为粗绳纹,表面有白色半透明沙粒,砖长36、宽18、厚6厘米。甬道长1.24、宽1.3、高1.42米。甬道内出土遗物较少,有五铢钱、琉璃鼻塞等。

  前室平面近方形,弯隆顶,南北长3.08、东西宽3.07、高3.1米。顶部结构是四面结顶,中间用台形砖和条砖相间侧立平砌,形成由大到小的正方形,从剖面看略呈梯形。四边墙基砌筑方式与甬道相似,墙基之上用三顺一丁法砌筑四组画像砖(图版伍,1),然后用素面条砖平砌起券。四组画像砖的内容与甬道相同,平砖的侧面图案为青龙与白虎角抵纹,左侧青龙身体弯曲,独角,长吻,张口,舌外伸,曲颈,颈部似生双翼与前足融为一体,后足微曲,长尾上翘;右侧白虎身体呈横“S”形,荆棘状双角,短吻,口微张,舌外伸,与青龙舌尖相触,曲颈,双前足刻画较为清晰,后足前蹬作奔跃状(图三)。平砖共12层,每层5~8块砖。竖砖纹饰在厚砖两端或一端有鱼纹和五铢钱纹,五铢钱纹内穿、外郭凸起;中间鱼纹的唇部和尾部紧贴两端五铢钱,鱼用平行线、弧线、三角斜线组而成(图四)。竖砖共4层,每层22~27块。16层画像砖高约1.54米。铺地砖连通甬道与前室。前室出土遗物有玉琀、角器、陶罐和五铢钱等。前室门在东壁中部,距南壁0.94、距北壁1.04米,门宽0.98米。

  主室位于前室西壁偏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5、南北宽1.86、高2.34米。门廓采用并列券的方式,高1.2、宽0.92米。主室墙壁用条砖横向错缝平砌,0.86米处起券。顶部为拱券形,采用纵连券法。门槛处用条砖丁砌一层,高出前室地面18厘米,室内铺地砖用单砖作纵向人字形平铺,由此形成一棺床。在人口处放置一青砖灯台,上面凿成凹面,有烟熏痕迹。主室出土有五铢钱及大量铁棺钉。

  南、北耳室大小不一,平面均呈长方形。南耳室位于前室南壁中央,壁用两平砖顺长起基,其上用一丁四顺法砌筑,进深1.8、宽1.14、高1.18米。北耳室位于北壁中稍偏西,壁用一丁三顺法砌筑,进深1.46、宽0.95、高1米。两耳室门廓、顶部及底部结构均与主室相同。均未见出土遗物。

  墓内有3具棺,1号棺和2号棺在主室内东西向并置,3号棺紧靠前室西南角东西向放置。1号棺长2.05、宽0.63~0.75米,2号棺长2.25、宽0.73~0.85米,两棺相距0.28米,棺木已腐朽塌毁,表层均涂有朱漆,棺板厚7.5~10厘米,棺底铺垫少量白灰。棺均移置于前室墓门西侧,其内人骨无存。3号棺东宽西窄,长2.1、宽0.43~0.58、残高0.28米,棺板厚3.2~5.3厘米。表层朱漆脱落。棺内人骨盗扰严重,东端只存一女性头骨,头向东面朝下。另一女性头骨也与骨架分离,位于前室近中央,在墓门西侧凌乱放置有零散的骨架,骨架旁有一男性骨架虽被扰动,但葬式较清晰,头东脚西,侧身屈肢。在人骨西0.6米处集中堆置少量羊下颌骨、鸡头骨及其他小动物骨骼。

  (二)随葬遗物

  Ml虽结构保存较好,但因早年盗掘严重,墓内随葬品出土较少,共115件,有陶器、骨器、玉器、琉璃器和钱币等。

  陶罐 2件,分二型。

  A型:1件(Ml:1)。泥质灰褐陶。直口,方唇,圆肩,椭圆腹,最大径在上腹部,平底。烧制火候较低。口径10.4、底径11.6、高13厘米(图五,2)。

  B型:1件(Ml:2)。侈口,束颈,溜肩,扁圆腹,大平底。口沿有刀削痕迹,腹部饰竖向细绳纹。口径9.6、底径11.8、高11.2厘米(图五,3)。

  陶凹面砖 1件(Ml:17)。近方形,单面凿有椭圆形凹槽。凹槽内有烟熏痕迹,类似灯台。长16、宽13、厚5.1厘米,凹槽直径9.3、深2厘米(图五,1)。

  骨管 1件(MI:3)。圆筒形,口径大于底径,颈部有穿孔。器身刻五组菱形纹,刻纹内填朱色和黑色彩。口径1.25、底径l、长5.1厘米(图五,8)。

  角器 1件(Ml:6)。角形,粗端呈椭圆形,有穿孔,细端尖扁,两侧打磨成刃。长6、粗端长径1厘米(图五,10)。

  玉晗 1件(Ml:5)。白玉。蝉形,正面用阴线刻画出蝉的头部和双翼,背部平。形态质朴,刻画简练。长5.5、宽2.8、厚0.6厘米(图五,9)。

  玉珠饰 1件(Ml:4)。黑色,不透明,中部有一穿孔。直径1厘米(图五,7)。

  琉璃耳瑱 4件。形制、大小相同,上小下大,束腰,一端平,一端内凹,中间有孔。深蓝色,半透明。Ml:9,顶径0.9、底径1.5、高1.8厘米(图五,5)。

  琉璃鼻塞 6件。形制和琉璃耳瑱相似,束腰较粗,长短不同。浅蓝色,半透明。Ml:7,顶径1.1、底径1.4、高1.3厘米(图五,4)。Ml:8,顶径1.1、底径1.5、高1.8厘米(图五,6)。

  钱币 共98枚,均为五铢钱,零星散布于甬道、前室和后室。根据字体变化分二型。

  A型:26枚。五字交笔弯曲,铢字的“金”字头呈三角形,“朱”字头方折。字文精致美观,穿背面有郭。Ml:18-1,直径2.5、方穿边长1厘米(图六,1)。Ml:18-2,直径2.6、方穿边长1.1厘米(图六,2)。

  B型:72枚。五字交笔弯曲较甚,字体较宽大,铢字的“朱”字头半圆,“金”字的四点较长。穿背面有郭。Ml:18-3,直径2.4、方穿边长1.1厘米(图六,3)。Ml:18-4,直径2.4、方穿边长1.1厘米图六,4)。

  二、M5

  (一)墓葬形制

  M5位于城北西郊乡和平村一居民院内,在修房取土时发现,形制与Ml相似。墓道长18、上口宽2.4、下口宽1.2、最深5.8米。方向95度。在墓道的南、北、西壁均有三层台阶,第一层台阶距开口0.63米,台面宽0.15~0.2米;第二层台阶距开口1.43米,台面宽0.1~0.12米;第三层台阶距开口1.83米,台面宽0.15米。三壁台面相连,东端相交于墓道底部,并以18度左右的斜坡延至封门前,底部为修整过的生土。墓封门用小砖作横人字形砌筑,宽1.21、残高0.86米。甬道平面呈长方形,两壁用小砖横向错缝平砌,单砖起券,顶部为纵连券,铺地砖为纵向错缝平铺,东西长1.8、南北宽1.14~1.2、高1.5米。甬道顶端有一椭圆形盗洞。随葬品凌乱放置在甬道内,且多数残损,计有鎏金青铜摇钱树底座及树枝残片、铜镜,陶盘,铅釉陶壶、井、灯及奴仆俑等。

  前室平面呈正方形,弯隆顶,边长及高均为4米。四壁用条砖错缝平砌,起券部位有一周竖砖。室内四角距地面1.52米处均有一凸出砖台嵌人墓壁,上面放置一块约8厘米见方的半圆形青砖台。砖台中心有凹槽,有两处墙面有烟熏痕迹,应是灯台。室底用单层条砖作横向人字形平铺。墓室底高出甬道铺地砖9厘米。前室西壁偏南及南北两侧分别是主室和南、北耳室。主室及耳室均为拱券顶,两侧壁用小砖横向错缝平砌,后壁砌至0.76~1.2米时增加一周竖砖起券。门廓均为双层砖并列券拱,顶部为单砖纵连券式,铺地砖与前室同。主室及南、北耳室平面均呈长方形。主室长3.8、宽2.16、高1.96米,南、北耳室大小相近,均长2.87~2.9、宽1.63~1.68、高1.72~1.74米。主室东西向置2具木棺,已腐朽无存,仅存少量灰痕、漆皮及棺钉,人骨无存。地面铺厚约0.5厘米的白灰层。南侧墙壁有两处烟熏痕迹,但未发现有灯台。从迹象观察,应为迁葬。

  前室出土随葬品有陶盆、盘、案、勺、壶、奁、熏炉、仓、牛、狗,青铜刀、削、带钩、泡饰、管饰及五铢钱币等,南耳室出土有铜轭饰、车軎 、盖弓帽、扣饰等车马器,北耳室出土有釉陶罐、壶、耳杯及彩绘陶鸡等,主室出土20余枚五铢钱币。

  (二)随葬遗物

  共268件。由于早年被盗,墓内随葬品放置较凌乱且破损严重,前室和甬道出土遗物较多。有陶器、釉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琉璃器和钱币等。

  1.陶器 共14件。有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大多为合模制作而成,少数轮制。器形有盘、盆、案、耳杯、奴仆俑、鸡俑和狗俑等。

  盘 4件,据口沿、大小不同分二型。

  A型:2件。泥质红陶。敞口,平折沿,方唇,浅腹,小平底,内腹底有一折棱稍下凹。M5:84,口径15.5、底径10.5、高2.4厘米(图八,4)。

  B型:2件。泥质灰陶。M5:25,敞口,圆唇,浅腹,平底,内底部稍凸起。口径23.1、底径16.2、高2.8厘米(图八,10)。

  M5:27,敞口,折沿,方唇,内腹底下凹,小平底。口径21、底径16、高2.3厘米(图八,11)。

  耳杯 3件。泥质灰褐陶。形制相同,大小不一,椭圆形,两侧附月牙状耳与口沿平齐,耳稍内凹,有器座。素面。模制,耳粘附于杯身。M5:31,口长12.3、宽6.3、高3.4厘米(图八,1)。M5:81,口长10.8、宽8、高3厘米(图八,2)。

  盆 1件(M5:38)。泥质灰陶。敞口,宽平沿,方唇,弧腹,底内凹。口径55、底径27.5、高19厘米(图八,9)。

  案 2件。泥质灰褐陶。圆形,方唇,斜壁,平底。素面。M5:30,口径42、底径38.3、高3厘米(图八,12)。M5:83,案足。宽3、高10.5厘米(图九,3、4)。

  狗 1件(M5:28)。泥质灰褐陶。昂首,竖耳,嘴稍长,咧嘴,撩牙,凸眼直视前方,前腿直立,后腿平卧,尾残,腹下有孔与体腔通。合模制成,接合处有刀削痕,内心尚留有指纹痕迹。制作精巧,形象逼真。长22.3、高20.5厘米(图一O,2)。

  鸡 2件。泥质灰褐陶。形制大致相同,一雄一雌,平卧状。头与身体部分均有朱绘痕迹。合模制成。M5:85,雄鸡。仰首,弧形高冠,尖喙,粗颈,长翘尾,体态稍肥。长20、高14厘米(图一O,4)。M5:86,雌鸡。昂首,小冠,短喙,颈稍细,短翘尾。长18.5、高13.2厘米(图一O,3)。

  奴仆俑 1件(M5:26)。泥质灰白陶。平顶冠稍残,双臂交叉于胸前,右肩背一袋状物,左脚略抬作行走状。合模制成,烧制火候不高,制作粗糙。高11.5厘米(图一O,1)。

  2.铅釉陶器 共16件,多为泥质红陶胎,硬度低,釉色呈绿色或绿中泛黄,釉层清澈透明。器表平整光滑,未见明显的使用痕迹。制法以轮制为主,个别模制。器形有罐、壶、奁、勺、熏炉、灯、井、仓、牛俑等。

  罐 1件(M5:88)。泥质红陶胎。侈口,方唇,折沿,束颈,斜肩,鼓腹,小平底,肩与腹部之间转折较明显,最大腹径在器物中部。烧制火候低,质地松软。器表施墨绿色釉。口径9、底径8.5、高17.2厘米(图八,6)。

  壶 8件。形制基本相同,环带口,口微侈,长颈微束,扁鼓腹,八棱形圆底,圈足较高且外撇。最大腹径和圆底处有明显刮削痕迹,底与腹为拼接而成。依据大小、纹饰的不同分二型。

  A型:4件。肩部有对称的模贴铺首衔环,并有凸弦纹三周,腹部饰细弦纹二周。器表施绿釉,局部釉色泛黄无光泽,器口附着釉滴痕。M5:7,口径15、圈足径18、高41厘米(图八,8;图版伍,6)。

  B型:4件。肩部饰两周凹弦纹,并附铺首衔环一对。器表施墨绿色釉,釉较厚,口沿有少许釉滴痕迹。M5:87,口径17、圈足径15.6、高31厘米(图八,7)。

  熏炉 1件(M5:40)。盖缺。炉身为罐状,子口,深圆腹,下有圆形立柱与底衔接成喇叭形座。束柄向上三分之一处有一竹节状凸棱。座盘为敞口,折沿,浅腹,腹壁微弧,空心圆底。柱体与炉身及座盘间有明显拼接痕。通体施绿釉,釉色发灰无光泽。口径8、座盘口径15.4、底径9、通高14.2厘米(图八,3;图版陆,5)。

  奁 1件(M5:39)。直口,平唇,筒状。腹,三兽蹄足。中腹对称模贴铺首衔环,上腹及下腹部各有一周凹弦纹。中腹有两周凹弦纹。通体施绿釉,局部釉色有附着物,灰白无光泽。口径21、底径21、高14.5厘米(图八,5;图版陆,6)。

  勺 1件(M5:29)。勺口呈椭圆形,圆底,勺柄与勺为一体。手工捏制。通体施绿釉。长12、通高11.6厘米(图九,6;图版伍,5)。

  灯 1件(M5:2)。由底座、猴身、竹节状立柱拼接而成,并承托灯盘。底座呈圆台状,中空,喇叭形基座上有一蹲踞式猴,猴颈部托有竹节状灯柄,柄上承托浅圆形灯盘,盘内有一尖锥状灯芯,盘为直腹,平底。底座环绕台座沿依次刻饰二周三角纹带和六朵半圆花瓣纹,猴腹部饰乳钉纹,盘腹刻三角纹一周。轮制、模制、局部手制相结合。通体施翠绿色釉,釉较厚,色泽光亮。灯盘口径13.8、底座直径14、通高37.5厘米(图九,1;图版陆,2)。

  仓 1件(M5:33)。干栏式,单面坡式悬山顶,起五脊,正脊两端上翘成吻,顶面塑瓦棱。器身为长方体,四壁垂直,前檐墙面开门窗,长方形门在右侧,半敞开,墙上方有三个方形窗,山墙两侧各开二个方形窗。门前走廊外有一凉台,加设防护栏,凉台右侧有一个可移动的阶梯状落脚板,仓后壁墙体落地并延伸出四分之一作围挡墙,与前檐窗口下沿在同一高度,墙脊形似筒瓦遮护,挡墙侧面呈斜面三角形,平底,方足置于四角底部。模制。前墙窗之间及护栏两端均饰对称三角纹,中间点缀菱形纹。泥质浅红胎硬陶,器表通体施浅绿色釉,釉色局部泛黄绿色,色泽均匀。宽33,5、厚12.5、通高38厘米(图九,2;图版陆,4)。

  井 1件(M5:24)。井身及井口略呈方形,“井”字形井阑,梯形井架,架上方有四阿式坡顶小井亭。坡顶有瓦棱纹,井架横梁两端为龙首形。井沿粘置一汲水罐,罐为侈口,圆唇,鼓腹,小平底。泥质红陶胎,器表施黄绿色釉。井身宽21.2、底径15.5、通高36厘米(图九,5;图版陆,3)。

  牛 1件(M5:32)。俯首站立状,牛角呈弧形向前,眼睛圆瞪直视前方,前腿直立,后腿略弯曲,长尾下垂。合模制成,拼接处有刀削痕。绿釉红胎,胎体泛白,釉色浅淡,灰白无光泽。长24、高16.5厘米(图一O,5;图版陆,7)。

  3.铜器 37件,有轭饰、车軎 、盖弓帽、泡钉、轴头饰、扣饰、柿蒂花饰、带钩、削、刀、铜镜、摇钱树等。

  轭饰 3件。形制、大小相同,上端为龙首形,独角,长吻,颈部有拱形钮,钮上有一穿孔,背部向上挑出一尖状钩,卷体呈“C”形,下接一柱形圆管。M5:62,直径2.8、通高5厘米(图一一,8;图版伍,4)。

  车軎 2件。形制相同,长筒形,末端较细,口端较粗,近口处有一辖孔,内有长方形辖。近末端中部有凸弦纹两周。M5:63,直径3.3、长3.6、厚0.3厘米(图一一,5)。

  盖弓帽 14件。形制相同,圆筒状,銎口较大,半球形帽,中部出一尖状钩。銎口内有木屑痕。M5:78,直径0.9、长2.8厘米(图一一,14)。

  泡钉 5件。形制、大小相同,钉帽呈蘑菇形,内空,宽沿,尖钉。M5:44,帽径2.3、高1.2厘米(图一一,4)。

  轴头饰 6件。形制、大小相似,筒形,一端封口。器身中部有一周凸棱。M5:54,口径1.6、壁厚0.1、长2.3厘米(图一一,13)。

  扣饰 1件(M5:79)。扣面呈半球形,内空,饰环形钮,钮上有一小环。直径1、高0.7厘米(图一一,10)。

  柿蒂花饰 1件(M5:53)。由四片桃形叶片组成,各叶片及花饰正中各有一圆孔。其中一叶片圆孔上饰一桃形青白玉片。銎金,背有纺织物痕迹。长13、宽13、厚0.1厘米(图一一,9)。

  带钩 1件(M5:43)。蛇首形钩,琵琶形身,背中部有一圆钮。长14、宽1.1、钮径1厘米(图一一,12)。

  削 1件(M5:42)。环首,直背,单面刃。长15.3、宽1.4厘米(图一一,3)。

  刀 1件(M5:41)。直刃,直背,近尖部刃略窄,至末端成斜角,单面刃,近柄处残。残长43.3、宽2.2厘米(图一一,1)。

  铜镜 1件(M5:23)。八禽博局镜。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双线方栏,方栏外为八乳钉,博局纹间卷曲蔓草纹,乳钉上方有朱雀八只,外围有两周弦纹和纤细蓖纹,宽沿内边饰两周锯齿纹,中间有一周弦纹和双周波折纹。直径17.8、厚0.3厘米(图一二;图版伍,3)。

  摇钱树 1件。出土时散落于甬道中,较完整者近10片,残片若干。由树体和树座构成,树体分树干、树枝和顶饰三部分,树干、底座保存较完整,顶饰、树枝均残。均为双范合铸,然后再相接、插合而成。器表銎金。残高35.2厘米。

  顶饰为一个高冠、圆眼、长喙的朱雀,口衔圆联珠,尾羽残,双足并立,足下踩卷云纹,云端立一男子,左手举圆形鼓在头顶,右手执桴,身体右侧有一件打击乐器。朱雀背翼两侧有长方形插口,足前端有残树枝,足下有一圆形接口。顶饰长9.5、宽3.1、高14.5厘米(图一三,2)。

  树干为圆筒形,上粗下细,上部直,下部弯,顶部插在顶饰下端。整体铸造。树干中部焊接有月牙形和半圆形扣件,均中空。树干中部和下部有阴线菱形纹,两侧焊接悬挂三枚方孔圆钱,下部两枚对称分布于树干两侧,左侧铜钱下部有一只狮子,右侧铜钱下部有一只凤鸟,另一枚在树干左侧弯处。钱左侧有青龙,右侧有白虎,虎前有一赤身童子作奋力推钱状。树干通高19.7、最粗1.5厘米。树干底端与树座连为一体。树座呈半圆十字拱形,四端微翘并各有一个圆形插孔,树座长7.6厘米(见图一三,2;图版陆,1)。

  树枝保存情况最差,清理近20片残枝。树枝与顶饰及树干两侧的挂饰均为薄片形,厚0.3~0.4厘米。图像大多与神话有关,分五种。

  乐舞杂技与“四灵”挂饰 3片。图像以枝干为界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乐舞杂技,从左至右分四组。第一组为建鼓舞,图案正中立一建鼓,跗座为带翼三角神兽,左侧一骑兽艺人挥长袖双臂作击鼓状,右侧一骑兽女伎舞动长袖作建鼓舞的表演。第二组为盘鼓舞,三个表演者和一只蟾赊在排列有序的盘、鼓之间婆婆起舞。第三组中两人正在翩然起舞,右侧艺伎的身后有一棵茂盛的生命树,树下置一高系篮筐。第四组为人与凤鸟,左边一男子昂首沉腰跨步,手举一株芝草面向一只侧立的凤鸟,鸟头戴高冠,尾羽铺张,伸颈展翅,张口欲衔芝草,鸟身后有一只反向奔跑的兔子。枝干下部悬挂七枚光芒四射的方孔圆钱,钱之间各有一幅图像,左边两幅为人物:最左边图像中两个人均马步弓身,手足相连,似作角抵戏的表演;第二组有两个身着宽袖长裙的女伎在翩翩起舞,一人站立,一人跽坐于地。右边四幅从左至右依次为白虎、青龙、朱雀、玄武。M5:10,通长31、宽9厘米(图一三,1)。

  西王母神话图像挂饰 9片。图像分布在两根弯曲的枝干之间。树枝中部为西王母,身着圆领长袍,双手合揖端坐于龙虎座上,座前置一几,几上有卷,西王母顶蔽弯盖,盖上伫立一只振翅扬尾的凤鸟,座下有一方孔圆钱,钱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姿态优美的侍女。图像中共有十四枚大小不一的方孔圆钱,钱周围分别有两人对语、抚琴乐舞、神形各异的仙人、瑞鸟、天马、黄羊、玉兔、蟾蜍、飞仙等瑞禽珍兽和仙花灵草等,树叶装饰在钱的边缘,其中最上面三枚小型钱的顶端各有一至三朵盛开的石榴花。M5:6,通长21.5、宽12.5厘米(图一三,6)。

  仙人与鸟挂饰 残枝2片。树枝周围有云气和蔓草纹,上面悬挂两枚大方孔圆钱,树枝中间立一兔首人身仙人,两腿前弓后弯,身体沉腰前倾,右臂向前曲伸,手持一圆盘,盘内立一昂首振翅挺胸的瑞鸟,左手上举。仙人脚下踩有卷云纹,云纹中立一发髻高峨女子,着宽袖长衫,腰间挎一包,身后背剑。M5:15,通高10.5、宽6.5厘米(图一三,5)。

  仙人驭龙挂饰 残枝3片。龙首、尾均残,体态欣长,肩生翼,肘有毛,腹有鳞甲,颈饰荆棘,右前肢腾空,作呼啸奔跑状。龙尾脊立一仙人,双腿曲弓侧立,昂首向左侧看,双臂左右平伸,右手挥舞长袖。M5:13,通长4.7、宽4厘米(图一三,7)。

  猴与鸟挂饰 残枝2片。其中一片中猴呈坐姿,右臂平伸向上弯曲,左臂向上弯曲呈S形挂钩,两臂之间有一树枝,树枝上有一只振翅昂首的瑞鸟。另一片中猴左臂悬挂,右臂残,左腿弯曲,右腿前曲,作攀树跳跃状。M5:20,通高8、宽4厘米(图一三,3、4)。

  4.钱币 共194枚,均为五铢钱。根据字体的变化分二型。

  A型:112枚。“五”字略宽,交笔弯曲较甚,蛛字的“金”字头三角形较小,四点多较短,个别较长,“朱”字多方折,个别略圆折。穿背面有郭。MS:91一1,直径2.5、方穿边长1厘米(图一四,1)。MS:91一2,直径2.5、方穿边长1.1厘米(图一四,2)。

  B型:82枚。“五”字交笔弯曲,铢字“金”字头三角形略大,多呈等腰三角形,多数四点较长,“朱”字上下两笔均圆折。穿背有郭。M5:91~3,直径约2.5、方穿边长1.1厘米(图一四,3)。M5:91-4,直径2.5、方穿边长1厘米(图一四,4)。M5:91-5,直径2.5、方穿边长1.1厘米(图一四,5)。

  5.其他 有骨饰、玉饰和琉璃耳瑱等。

  骨饰 3件,分三型。

  A型:1件(M5:50)。圆形,正面磨制光滑。直径3.5、厚0.3厘米(图一一,11)。

  B型:1件(M5:49)。人形,身、首均呈椭圆形,三角形足。头部对称烫有两个小孔,器身布满小圆孔。宽1.6、通高4.7厘米(图一一,6;图版伍,2)。

  C型:1件(M5:51)。菱形,两锐角残。磨制光滑。长4.8、宽1.5、厚0,3厘米(图一一,7)。

  玉饰 2件。青白玉。桃圆形,边缘有一小孔。孔内有铁锈痕迹。M5:82,直径2.8、厚0.25厘米(图一一,15)。M5:52,直径1.8、厚0.3厘米(图一一,16)。

  琉璃耳瑱 2件。上小下大,束腰,中间有贯通孔。浅蓝色,半透明。M5:89,顶径1.1、底径1.7、高2厘米(图一一,2)。

  另外,墓内还出土一些铁棺钉。钉身呈四棱状,钉帽为不规则圆形。有长、短两种,短棺钉钉帽较大,直径2.8~3厘米。长棺钉钉帽较小,直径1.6~1.9厘米,钉身粗端宽约1、长17~22.5厘米。

  三、结语

  (一)墓葬年代和墓主身份

  从墓葬形制看,Ml、M5均为带斜坡墓道砖室墓,这种前室为弯隆顶、后室为券顶的多室墓出现于王莽前后①,东汉中期以后流行②,河南邓县长冢店画像石墓③、陕西长安县南李王村M3④和宁夏吴忠市关马湖M23⑤等均为这种形制。根据固原地区汉墓结构的变化,这种形制的墓葬出现于东汉早中期。与以往发掘过的汉墓不同的是,Ml与M5在斜坡墓道的两侧均设置有二层台,以此加强了筑造墓室的安全性能。

  从随葬遗物分析,两座墓均被盗扰,随葬遗物多寡不均。M5出土遗物丰富,种类齐全,较具典型性。从陶器组合看,有与祭祀相关的案、盘、奁、耳杯、熏炉、灯和作为财富象征的奴仆俑、动物俑、井、仓等明器。祭祀器组合习见于东汉初及以后。明器群与洛阳烧沟汉墓第五期的器物群非常相似,家畜、家禽模型器的流行是其主要特征⑥。这一时期的模型器比东汉早期更具写实性,现实生活气息渐浓,种类增多,形体增大,这和东汉中后期豪门“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的状况相符合。墓内出土的铅釉陶器器类丰富,造型美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更为明晰的年代信息。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这类遗物最早出土于陕西关中地区,随后在河南等地也有较多的发现,时间大约在汉宣帝前后。早期的铅釉陶釉面粗糙,绿色釉较少且釉色浅淡。M5出土铅釉陶器的釉色大多翠绿光亮,色泽鲜艳,釉质细腻且光滑莹润,充分显示了铅釉陶发展至东汉时期已渐娴熟。从器形分析,M5出土的八棱高圈足釉陶壶与西安净水厂东汉墓⑦、华阴刘崎东汉墓⑧、山东济宁东汉墓⑨出土的同类器形制相似,熏炉与河南南阳东汉早期画像石墓出土的同类器⑩相同,勺、奁、井、耳杯以及铜刀等与陕西卷烟厂东汉中晚期Ml、M5出土的同类器[11]相似,干栏式仓在广东、山东、广西、四川等地的东汉墓中均有出土[12]。

  由于被盗,Ml出土遗物较少,现存遗物中,陶罐和四川武隆县江口镇东汉墓[13]、陕西延安甘泉东汉早期Ml出土的同类器[14]相似。从墓室画像砖来看,构图简单,形象呆板,较为粗糙,鱼和钱纹的构图仍未摆脱东汉早期画像砖中较多使用平行线对称的风格,青龙和白虎与河南南阳英庄[15]、石桥[16]及重庆市广汉、彭县[17]等地东汉早中期画像砖上的青龙、白虎形制相近。

  Ml、M5出土钱币多为东汉五铢,其次是新莽五铢,未见西汉五铢钱币。

  综上所述,Ml的时代应为东汉早期偏晚,M5的时代为东汉中期。

  Ml与M5均环绕汉高平城而葬,两墓间距约800米,形制相似,方向一致,并呈南北横向排列,全长均在21米以上,规模大,结构规整。从随葬遗物看,Ml随葬蝉形玉琀,东汉墓中口含玉蝉、琉璃蝉的墓主可能是卿大夫[18]。以嵌入墓壁上的画像砖作为装饰的墓葬,墓主大都是地方豪强[19]。墓内还出土有车马器、摇钱树及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成套明器等。从M5的墓葬形制、随葬遗物等看,M5的墓主极可能为品秩六百石左右的官员或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豪强。

  (二)摇钱树

  摇钱树是西南地区东汉至三国蜀汉时期墓葬中较为常见的遗物。西南地区出土的摇钱树由树座与树体组成,其中树座多为陶土烧制而成,造型多呈山峦形,上面烧塑出各种图案纹样。树干及树枝多为青铜质,其上雕刻的内容和题材多为当时流行的神话故事,除五铢钱外,图像内容主要为西王母崇拜体系的诸神灵图像以及仙花灵草等。从M5出土摇钱树的形制看,它的底座与树干均为青铜制作,且为整体铸造,这在现存的摇钱树资料中甚为罕见。再从摇钱树的图像看,除朱雀、四灵、乐舞杂技、仙人骑兽等神灵外,处于主尊位置的应为西王母。据《山海经》记载,掌管长生不老之药的西王母等神居于昆仑山,而西王母是昆仑山的主神。西王母与昆仑山的关系,正如有学者所言:“有析不开之关系,言西王母即言昆仑山也”[20]。依汉代的丧葬理念,昆仑山是人类灵魂的归宿之地,蕴含着天国之意,摇钱树即是作为死者灵魂想进入天国的桥梁和天梯。由此我们认为,摇钱树随葬在墓葬中,其实质是这一区域内昆仑山仙境神话、升仙思想、金钱崇拜与祈求富贵观念的一种综合的物化表现,其核心寄托着墓主亡灵能够通过神树得道升天,羽化成仙,并在天国仙境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摇钱树主要出土于四川省,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青海等省也有发现[21]。,固原出土的这株摇钱树在宁夏尚属首次,它的出土说明了汉代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很深的影响,这为研究东汉中上层社会的丧葬理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附记:先后参加发掘的人员有耿志强、杜李平、陈安位、王建斌、樊军、马东海、杨芳、曹慧玲、马金梅、夏华,日本滋贺县立大学教授菅谷文则及10余名学生参加了Ml的发掘,在此谨致谢意。本文照片由樊军拍摄,线图由杜李平、乔国平、黄丽荣绘制,拓本由王建斌拓制。

                                                                                                          执笔者 樊军

  注释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2] 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

  [3] 《南阳汉画像石》编委会:(邓县长冢店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1994年第2期。

  [10] 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南阳桑园路东汉画像石墓》,《文物》2003年第4期。

  [11]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卷烟材料厂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1986年。

  [13]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隆县文化馆:《四川武隆县江口镇汉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

    6期。

  [14] 陕西考古研究所、延安地区文管会、甘泉县文管所:《西延铁路甘泉段汉唐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

    1995年第3期。

  [15] 陈长山、魏仁华:《河南南阳英庄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16] 南阳博物馆:《河南南阳石桥汉画像石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17] 重庆市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四川汉画像砖选集》,文物出版社,1957年。

  [18] 同[6]。

  [19] 同[12]。

  [20] 凌纯声:《昆仑与西王母》,见《中国神话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21] a.高文、王建纬:《摇钱树和摇钱树座考》,《四川文物》1998年第6期。

    b.鲜明:《论早期道教遗物摇钱树》,《四川文物》1995年第5期。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简介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全彩色印刷,全书451页,定价699元。

  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境内由中国学术机构发起、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首项考古发掘,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80年来,殷墟的发掘和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数千篇学术论文,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有关殷墟的出版品中,以殷墟精美文物为中心的图录也蔚为壮观,如早年以传世品为主的《邺中片羽》和《殷墟古器物图录》,进行科学发掘以后出版的《殷墟陶器图录》、《殷墟玉器》、《殷墟青铜器》、《安阳殷墟青铜器》和《安阳殷墟出土玉器》等,都以直观的方式快速向学术界公布资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开展,出土的精美文物也越来越多,“殷墟系列图录”的出版计划也应运而生。

  《殷墟新出土青铜器》是该系列图录的第一部。它从田野考古学的视角,以单件器物图、器物局部特写(如纹饰、铭文和工艺细节)、器物组合图等形式,配合准确的文字说明,向学术界提供了具有详细考古背景资料的商代青铜器信息。本书共发表殷墟出土的各类青铜器230多件(组),以及青铜器纹饰拓本近180幅,其中以殷墟第四期的青铜器资料最为集中,大大丰富了殷墟晚期甚或商周之际青铜器研究的资料。前面有《殷墟新出土青铜器概述》、《殷墟新出土青铜器铭文概论》和《殷墟青铜器的铸型分范技术研究》等研究论文,后面附有详细的图版和拓本索引。“殷墟系列图录”的出版,将为商代考古学乃至夏商周考古学注入新的活力。

                                                                                                              (萧汶)


  本期要览

  陕西扶风县周原遗址庄李西周墓发掘简报 2003~2004年,周原考古队在周原遗址庄李村西西周晚期铸铜遗址发掘西周墓及车马坑,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扩,其中M9为中型墓,其他为小型墓。Mg出土有铜器、漆器、陶器、骨器及贝,小型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墓葬与铸铜作坊遗址的交叉分布,对研究墓主身份及当时周原地区土地制度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宁夏固原市北塬东汉墓 1999~2000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固原市北塬的两座东汉墓进行发掘。两座墓均为带斜坡墓道、前室穹隆顶、后室券顶的多室墓。出土遗物有陶器、铅釉陶器、铜器、骨器、玉器、琉璃器和钱币等,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看,Ml的时代为东汉早期偏晚,M5的时代为东汉中期,墓主可能为地方豪强。

  合肥市三国新城遗址的勘探和发掘 2004~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合肥三国新城进行全面钻探与发掘。新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内有大面积夯土建筑基础,还有房址、铸造作坊、夯土台、车道和马面等。出土遗物主要为板瓦和筒瓦,其次为铁镞、铜镞和礌石。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出土遗迹、遗物分析,三国新城应为军事城堡。

  夏商西周文化对其西方和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的方向性与层级性 文化渗透与交流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夏商西周文化之西方、北方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综合研究,发现夏商西周文化对其西方、北方地区的文化渗透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层级性。时期不同,对不同方位的文化扩张和渗透力度也不一样;距离不同,文化渗透的内容、方式也不相同。

  从语源学的角度看东周时期鼎的一类别名 东周时期青铜鼎的自名緐 、、钣,过去对它们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考证,它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共同语源是笲。笲的形制和功能与鼎相近,所以用笲表示鼎。这种现象主要见于江淮流域的南方诸国,它们属于楚文化和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

  本文出自《考古》2008年12期,23—38页。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