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西夏陵六号陵园平面结构及其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8-10-18 10:10:00   来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朱存世 李芳   点击:

西夏陵六号陵园平面结构及其文化意义

朱存世 李芳

(银川文物管理处,宁夏 银川 750001)

  收稿日期:2000-08-21

  作者简介:朱存世(1966—),男,甘肃庄浪人,银川市文物管理处馆员。

  摘要:西夏六号陵园的平面结构,由倒凸字形、冂字形和前指结构三部分构成。这种平面结构有诸多特点,也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倒凸字形和冂形结构符号均有延展之意,前者注纵向延伸,后者偏重横向延展。由门阙和碑厅相关联而构成的前指结构则是陵园兆域置向的标志及其陵主生平业绩的说明。西北——东南走向墓道的指示意义是:雄居西北,虎视中原。倒凸字形结构的音义学含义为党项族的族号“夏”。

  关键字:西夏六号陵;倒凸字形;冂字形;前指结构;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91(2001)01-0057-04

  西夏陵六号陵(原编号为八号陵),已于70年代发掘清理。关于它的平面结构,《西夏八号陵发掘简报》(下文称《简报》)认为“整个陵园由阙、碑厅、月城、内城、献殿、陵台、内神墙、外神墙、角台等单体建筑组成。”①其它有关六号陵平面结构的认识与发掘《简报》相类。可见,这一单体叙述六号陵园平面结构的观点成为当前普遍流行的学术观点。笔者认为西夏陵是中原唐宋帝陵的某些建筑文化与西夏本族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结构模式,这一点在六号陵园的平面结构中有充分的反映。本文拟对六号陵园的平面结构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以了解西夏陵园平面结构及特点。

  一、六号陵园平面结构再认识

  六号陵园的平面结构,当前学术界重在对它组成的单体叙述,尤其“内城”前的“月城”,成为学术界所公认的组成部分。所谓月城,“大城外面用以障蔽城门的半月形小城,即瓮城”②,而“瓮城,城门外的月城,作掩护城门,加强防御之用”③。月城即瓮城,至迟在唐时已经出现,带有军事防御功能而成为城址的组成部分。六号陵园“内城”前的“月城”,内置古像生,将唐宋帝陵前漫长森严的石像生群内缩于其内,使陵园显得短小紧凑,它内蕴“突显”石像生群布置的功能,不具备防御之涵义,因此,命名“城”不甚合意。如果我们将“内城”和“外城”综合于一起考察,则发现它们的轮廓线所形成的图形呈倒凸字形。包括献殿及西北—东南走向的墓道和陵台,为陵园的主要结构,可称之为内部结构。倒凸字形结构,是六号陵园平面结构之一。

  《简报》认为,六号陵园平面结构的组成部分有外神墙。如果我们将外神墙结合《简报》中六号陵园平面分布图认真地辨析,则发现它是开口的,下延至倒凸字形的前沿,形成“冂”字,

  《辞源》冂:“居邕切,音扃”。外有角台等,可称之为外部结构。冂字形结构是六号陵平面结构之二。

  由于冂字形结构没有涵括碑厅和门阙,二者位于陵园的最前端,关联于一起而形成指代意义,昭示了陵园的方位和所属,可称之为前指结构,是六号陵园平面结构之三。

  结合发掘《简报》,将六号陵园的平面结构特点总结如下:

  1.平面结构的独创性。六号陵园的平面结构,由倒凸字、冂字和前指结构三部分构成。倒凸字形和冂字形结构不见于中原唐宋帝陵,更不见于魏晋帝陵。前指结构中的碑厅,也不见于中原唐宋帝陵。它们为西夏民族所独创,是六号陵园平面结构的主要特点。

  2.平面布局的不对称性。《简报》、《西夏文物》、《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等书籍都记载六号陵园的平面结构“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其实,我们稍作详察,这一中轴线只是表层的虚设,并未突显实质的意义和功能。从内部结构的主要建筑来说,献殿未在中轴线上而偏西,陵台未在中轴线上而位于西北,墓道未在中轴线上而呈西北—东南走向;前指结构中的碑厅,东西相望,其大小、形制亦不相同。东碑厅平面呈方形,立面呈等腰梯形,底面22×21平方米,台面19×18平方米,高2.4米,台面上有一圆形基址,西侧有斜坡踏道。西碑厅近似正方体,底面和台面均为16×15平方米,东西两侧正中设有踏道;东碑厅台面上发现大量的残碑块、砖块,不见柱础及瓦片,西碑厅平面上除发现大量的残碑块外,亦发现扁平石块的柱础及许多砖、瓦、鸱吻等建筑材料,说明东西碑厅的建筑形制亦不同。因此,六号陵园平面结构在表层的对称当中隐含着深层的不对称,主要建筑的不对称性,蕴含着一种文化信仰,表达着一种文化功能,是西夏民族情感意向在平面结构上的真正体现。

  3.主要建筑的偏西性。六号陵的陵台,未如唐端陵、靖陵④,北宋的永熙陵⑤等唐宋帝陵那样,位于两条对角线的交汇点,正对四门,而是偏居于倒凸字形结构的西北隅,避开四门;献殿西向偏离中轴线,陵台和献殿二个主要建筑的西向布置,昭示了主要建筑置位的偏西性。

  4.陵台、墓道所昭示的偏注东南性。六号陵的陵台,位于陵园西北,墓道封土呈鱼脊状,西北—东南走向突显于地面之上,而这一走向是西夏帝陵和大多数陪葬墓墓道的主要走向。位居西北的陵台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墓道相关联形成一个方位指代,昭示出偏注东南的文化内涵。

  5.陵园布局的紧凑性。六号陵石像生的布列,未似唐宋帝陵那样置于漫长的御道两侧,而是内置于倒凸字结构的前部,这样既缩短了陵园的兆域范围,又不失其所蕴含的文化功能,使陵园的布局显得紧凑。

  二、平面结构的文化内涵

  1.倒字形结构的文化内涵。倒凸字形结构是六号陵园的主要平面结构,常见于西夏的一些建筑遗址中。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其夯筑基础呈倒凸字形,银川市镇木关西夏遗址,大口子西夏建筑遗址等,其基址均砌成倒凸字形,可见,倒凸字形结构是西夏建筑中较为流行的结构形式。《辞海》凸:“杜兀切、月韵;出貌、高起”;《康熙字典》:“唐韵,骨明切,……出貌”。由此可知,凸字的意义为出貌、高起。而高起,是对物体的空间描述,反映在平面上,则是延伸。在西夏文中,凸字含有相同的意义。《夏汉辞典》对西夏文凸的解释为:“凸者,嘴也,尖也,台也;己挺之谓也”,嘴,尖等,亦含出貌、高起之意义。因此,凸在平面上的意义则为出貌、延伸。这样,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将石像生内置于倒凸字形前端,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将献殿、陵台等主要建筑构筑于倒凸字形结构。从表面看,石像生布列于倒凸字前端,缩小了陵园的规模,与唐宋陵前的石像生在规模和气势上不可比拟。因倒凸字形是一个结构符号,它内蕴的文化功能具有无限延展性,使其前端布列的石像生在文化学意义上具有如唐宋帝陵一样的规模和气势,或远大于它们。

  2.“冂”形结构的文化含义。冂字形结构是六号陵园的外部结构,在其它帝陵和陪葬墓中也有发现。许慎的《说文解字》:“冂,邑外之谓郊,郊外之谓野,野外之谓林,林外之谓冂,象远介也”;《说文解字注》:“冂,象远介也”。邑→郊→野→林→冂为一列渐远的地理范围标志,说明它是一个框定地理范围的界标符号,其文化内涵则有遥远之意。简言之,这一界标符号也有延展之意。如果说倒凸字形结构在功能上注重纵向的延伸,那么,冂字结构则偏重横向的延展。

  3.前指结构。由门阙和碑厅相关联而构成的前指结构,其功能和意义由门和碑厅的内涵而定。门阙为陵园方位的标尺,碑厅则是陵主及其生平业绩的说明。因此,前指结构的文化内涵是陵园兆域置向的标志及其陵主生平业绩的说明。

  综上所述,由倒凸字形、冂字形和前指结构组成的六号陵园平面结构,是一个符号化的结构图式。这种结构图式,以汉字的字形为符号原型,以汉字的意义为符号指代,创造了内赋本族文化意向又别于中原唐宋帝陵的陵园结构。因这种结构的符号功能,使表面规模较小的陵园隐涵着规模宏大的文化含义。由于这种结构内蕴的文化符号功能,解释了为何陵园规模较小这一困扰人们的同题。

  4.陵台位于西北,墓道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文化含义。六号陵的陵台位于倒凸字形结构西北,献殿西向偏离中轴线,墓道封土鱼脊状,呈西北—东南走向,突显于地面。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陵台和献殿偏西是西夏民族“尚白”的习俗在丧葬制度上的反映,“尚白”即为“尚西”,但对墓道因何突显于地面而呈西北—东南走向未作出说明。如果我们将陵台和墓道关联于一起详察,则发现二者所形成的方位指代具有一致性,重点暗示了方位上的文化内涵。依据《周易》八卦的方位标示,西北为乾卦,“乾为天、为园、为君”⑥是尊位的象征。党项族有敬天的习俗,元昊依据尊天的信仰习俗而自称“兀卒”,即“青天子”。这里,党项族尊天的信仰习俗和西夏主“青天子”的称谓与乾卦的意义和方位具有一致性。而且,最迟自公元1055年,《周易》的思想、文化已为西夏所吸收,刻制于1055年的汉文《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今上皇帝,幼登宸极……粤以潜龙震位,受命册封”,其中的“震位”和“潜龙”,应出自《周易》。《周易·说卦传》:“帝出乎震,……震,东方也”;《周易·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因此,西北方是尊位,即上位,位于上位的“雕状”⑦陵台是帝王死后灵魂的游栖场所。西北—东南走向的墓道,将西北位的陵台与指向的东南关联于一起,形成一个方位指示意义,其意义由陵台和墓道指向的东南而定。不论从地域属定还是历史文化的定向性分析,东南即指中原宋王朝。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元昊给宋朝送达的做大夏皇帝的表文中说:“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⑧,西郊即西夏的疆土,是相对于东面和南面的宋王朝而言的,因此,自称“西朝”,将宋朝称为“东朝”或“南朝”⑨,合之则为东南朝。由此可知,这一方位指示意义为:雄居西北,虎视中原。这可能是西夏统治者的政治野心在陵墓上的隐寄。

  三、倒字形结构的音义学含义

  倒凸字形结构是六号陵园的主要结构,亦是西夏时较为普遍的建筑基址的结构形式。上面分析了这一结构的符号含义,本节试图用音义学的方法分析这一结构到底代表着什么。既然它的符号原型是汉语的凸字,我们不妨从汉语凸字的读音人手。

  凸,“杜兀切,音突,月韵,出貌、高起”。凸,音突。凸与突,读音相同,其意也相类,《吕氏春秋·任地》:“子能以空为突乎?”突即凸,这里突与凸互为通假。突与兀,读音相近,语义亦相类,从汉语“突兀”分析,皆有出貌、高起之意义,突与兀,可互为通假。由此推之,凸、突、兀三字,皆为互相通假字。兀,夏主元昊上书仁宗,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⑧,依李志清先生研究,兀卒即“夏民”,兀即“夏”⑩,则凸的音义学指代为夏。

  夏,作为党项族被封的爵号和元昊建国所使用的国号,最早始于唐末的“夏国公”封号。唐镇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因拓拔思恭镇压黄巢农民军有功,被封为“夏国公”⑪。以后,宋、辽相继封彝兴为“夏王”⑧封继迁为“夏国公”⑪,封德明为“夏国公”⑫“大夏国王”⑧封元昊为“夏国公”、“夏国王”⑬直至元昊建国所使用的“大夏”国号,“夏”一直是宋辽王朝乐意采用的封号,也是党项族统治者乐意使用的名号,说明“夏”理应在党项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夏”是党项族的“族号”⑩。

  因此,倒凸字形结构的音义学含义为党项族的族号“夏”,是党项族将其族号经过音义转换指代在陵园结构上的艺术隐寄。

  综上可知,尽管史籍记载西夏陵“仿巩县宋陵而作”但这是表层的,其深层则是党项族自觉自主意识的深刻锲入。可以说以六号陵园为代表的西夏陵园的平面结构是西夏统治者以本族自觉自主意识为基础,借用汉字为原型所创造的符号图式,由于这一符号图式所含的文化功能,使其呈现出纷繁的文化意义,使规模较小的陵园在文化学意义上更加宏、壮观。

  参考文献:

  ①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西夏8号陵发掘简报[J].文物,1978(8).

  ②辞源[Z].月城条.

  ③汉语大辞典[Z].月城条.

  ④刘庆柱,李毓芳等.陕西唐陵调查报告[A].考古学集刊[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⑤杨宽.中国陵寝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⑥易经·系辞传[M].

  ⑦李志清.西夏墓封土形制、施色及置位探讨[A].考古学集刊(5)[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⑧宋史·夏国传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⑨吴天墀.西夏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5.

  ⑩李志清.西夏诸名称意义辨析及族源探[A].西夏文史论丛(1)[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⑪⑫新唐书·党项传[M].

  ⑫辽史·圣宗纪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⑬辽史·兴宗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⑭[明]胡汝砺(编),[明]管律(重修),陈明猷(核勘).嘉靖宁夏新志(卷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本文出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2001年第1期,57-60页。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