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宁夏贺兰山和北山虎岩画图腾崇拜初探
——兼论虎岩画的族属
发布时间:2018-11-29 10:56:51   来源:《北方文物》    作者:朱存世 李芳   点击:

宁夏贺兰山和北山虎岩画图腾崇拜初探

——兼论虎岩画的族属

朱存世 李芳

  [关键词] 贺兰山与北山 虎岩画 图腾崇拜 林胡

  [内容提要]虎是贺兰山和北山岩画的重要题材。其构图有单体、双体和群体、虎扑食和猎虎四类,形态有直立和曲足两类,时代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四类虎岩画,与图腾崇拜相关。在图腾文化中,图腾之名也是相对应的氏族、部落之名号,而以虎为图腾的民族,其族名是春秋战国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林胡。

  [中图分类号] K87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0483(2003)02-0010-08

  [作者简介] 朱存世,男,1966年生,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考古专业,现工作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邮编750001;李芳,女,1969年生,1993年毕业于宁夏大学历史学系,现工作于银川市文物管理处,馆员,邮编750004。

  虎是贺兰山、北山岩画的重要题材。在贺兰山和北山岩画分布区的每个主要岩画点,几乎都有以虎为题材的岩画。据统计,形态特征明确、能确属为虎、与虎相关联的岩画计29幅①。其造型特点:张口露齿,长尾下垂,尾尖上卷,爪锋利,以蹲踞式或屈足式为主,身驱饰以人字形折线纹,臀部饰以圆圈纹或折线纹,有的单体,有的双体、群体,有的扑食,有的被猎杀。这些构图各异、特征突出的虎岩画,笔者认为是图腾崇拜某种仪式的反映。欲探讨虎岩画的图腾崇拜性质,先从虎岩画的分类和时代推定入手。

  1.虎岩画的分类

  构图各异的虎岩画,依其构图和形态特点分为四类。

  第一类:单体虎岩画,计10幅。其特点是有的直立,有的蹲踞,曲足,爪锋利,长尾下垂,尾尖上卷,身躯饰以人字形折线纹,臀部有的饰圆圈纹,有的饰折线纹。如贺兰山大西峰沟岩画点三区3组虎岩画(图:1)。

  第二类:双体、群体虎岩画,计6幅。它们有的双虎排列,有的与其它题材的岩画相关联,共同组成一幅岩画。大麦地虎与鸟、蹄印、人物、狗组成相关联的岩画,其虎的造型特点与第一类相同,均为张巨口、露利齿、爪锋利,呈曲足或蹲伏状(图:3)。

  第三类:虎扑食物岩画,计两幅。分布于贺兰山贺兰口岩画点和大西峰沟岩画点。其特点为虎张巨口,扑食其前一猎物。虎曲足利爪,身躯纹饰与前二类基本相同。如大西峰沟虎扑食动物岩画,虎张巨口,竖利齿,蹲踞猛扑其前一动物,几乎将动物噬及口内(图:7)。

  第四类:猎虎岩画,计4幅。猎虎岩画是最富特色的一类岩画,中卫大麦地岩画点2幅,大西峰沟岩画点2幅。大麦地二区第18组猎虎岩画,一猎人持弓箭射中虎的尾部,一只猎犬猛扑咬住虎爪,虎的嘴部似被某械夹住;其上一只小虎也被猎杀,其左下方为脚印和羊岩画(图:4)。大西峰沟四区第7组猎虎岩画,一只猎犬咬住虎的尾部,其后一人物双手上举,男性生殖器勃起,其前有一弓(图:2)。大西峰沟三区第二组猎虎岩画,为两人猎杀二虎,构图上、下排列,一人持刀剑类工具刺中虎的尾部,一人持相同的工具刺中虎的胸,虎和猎人的生殖器突出;其前方有一站立的人物,两手上举,对着猎虎的场面(图:5)。大麦地一区第9组岩画是一幅猎人、猎犬围猎虎的生动岩画,猎人手持弓箭,围布四周,箭矢横飞,有的射中虎身躯;猎犬狂突,有的咬住虎爪,如此精妙的岩画,其符号载体不失为当时狩猎场景的活化石(图:6)。这些被猎杀的虎的造型和身躯纹饰,与前三类相同。

  2.虎岩画的时代推定

  尽管岩画的断代问题是困扰岩画界的国际性难题,但由于与虎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出土较多,虎岩画因之是岩画中易于确定时代的。我国北方草原地带青铜时代考古中,虎是最为常见的青铜器装饰题材。夏家店上层文化宁城南山根遗址出土双虎纹装饰剑柄的青铜短剑,剑柄双虎对卧,身躯饰以曲折形人字纹,臀部饰以圆圈纹,张口露齿,时代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②;河北省滦平县筒子沟M7、M8出土蹲踞形虎饰牌,时代为春秋时期③;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出土战国时代的虎咬马饰牌,虎长尾下垂,尾尖上卷,身躯饰条状纹④;宁夏固原彭阳出土战国时代的虎衔羊饰牌,形态与上述牌饰相似⑤;更为重要的是上村岭虢国墓地M1612出土一面二虎扑食鹿纹饰的铜镜,虎张巨口,竖利齿,蹲踞或屈足状,臀部饰以圆圈纹,身躯饰以弧状纹,其时代为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⑥。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带夏家店上层文化、鄂尔多斯地区及宁夏固原地区出土的虎饰青铜短剑和牌饰,虎的形态特点、身躯纹饰均与虎岩画相同或相似,说明二者的时代大致相当,虎岩画的时代,断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正确的。由于岩画是牧猎经济基础上的一种文化遗存,而上述出土虎饰青铜器的遗址或墓葬具有半游牧半农业定居性的特点,因此,虎岩画的时代可能早于虎纹青铜饰牌和青铜剑流传的时代。

  在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玉虎纹是佩饰中常见的题材。中原地区出土的最早玉虎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圆雕玉虎,形态作扑食待发状,体形较粗,张口露齿,尾下垂,尾尖上举,体侧饰以商代常见的回字形云纹,尾饰人字形折线纹⑦,其后,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商末至西周初年的玉虎有:北窑庞家沟出土的圆雕玉虎⑧,妇好墓出土片雕玉虎⑨,黄孟君妇人墓出土的片雕玉虎⑩,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片雕玉虎⑪及茹家庄弥伯墓出土的片雕玉虎⑫等。这些玉虎的特点为:写实性很强,均仿照真虎的形状,张口露齿,潜伏待发状,曲足,体侧饰纹除此期习见的回字形云纹外,人字形折线纹也是题材之一。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片雕玉虎的写实性减弱,装饰性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额部图案化,用云纹表示,体侧纹饰用双勾阴线纹表示,有卷云纹、鳞纹、人字形纹等。但其体态特点,还是曲足状或潜伏状,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玉虎的体形相同,如河南信阳西周晚期墓出土的片雕玉虎⑬及北赵晋侯墓出土的片雕玉虎等⑭,均具有如此的体形特点。春秋中晚期,玉虎的装饰性进一步加强,虎耳均是伏耳向后背卷,额部呈规整性的几何状,体侧的纹饰以浅浮雕表示,即一种微凸的减地阳纹,体形特点还是曲足伏卧状或潜伏状,如山西下寺出土的片雕玉虎⑮、吴县严山窖藏出土的片雕玉虎⑯等。因某种原因,到了战国时期,玉虎在中原地区消失。纵观商朝末年到春秋中晚期中原地区出土的玉虎,曲足俯卧状或潜伏状是其形态的主要特点,这一风格一直沿袭未变;而装饰风格由写实性到装饰性的变化,反映出时代方面的变迁。因此,中原地区曲足俯卧状或潜伏状的玉虎,其造型特点与贺兰山、北山曲足状虎岩画的形态相似或相近,尤其商朝晚期到西周中期的写实性玉虎与贺兰山和北山曲足形岩画虎尤为近似,证明二者存在一定的关系,不论虎岩画是受中原地区玉虎造型的影响,还是中原地区玉虎受宁夏贺兰山、北山虎岩画造型的影响,虎岩画的时代上限在商朝末年到西周是可能的。这样,贺兰山与北山虎岩画的时代当在商末周初到春秋战国时期,属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

  虎岩画的时代上限定在商朝末到西周初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我国北方草原民族在青铜器铸造和使用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城沿线早期青铜器文化中,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墓出土耳环、指环、套件镞等小件青铜制品⑰,朱开沟文化自第三期开始出现针、锥、耳环等小型青铜器⑱,这些发现证明北方民族在公元前2000年初进入青铜时代,跨入青铜文明的门槛。在商末周初,长城沿线陆续出土了一批具有浓郁草原民族风格的青铜器,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陕北和晋西北、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器类有曲柄、直柄匕首式短剑,管銎斧、管銎戈、琢锤、盔,兽首、环首、铃首刀,弓形器等⑲。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公元前2000年初进入青铜器时代和商周时期具有浓厚草原民族风格的青铜器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的发现,证明使用金属工具敲凿法制作的贺兰山和北山虎岩画与其时代相仿是可能的。

  虎岩画构图精细,线条流畅、繁缛,在一丝不苟的敲凿线条中凝结着制作者深沉的情感意向和心理愿望,似乎是制作者对虎拥有的某种崇高情感和在这种情感驱动下的某种激情,才制作出如此逼真、不朽的艺术品。那么,虎岩画这种青铜时代的原始艺术形式反映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当与它的孪生姐妹原始宗教相关,因为“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者和人类感情表达者的原始艺术,似乎除了宗教,再也没有什么好反映的了。这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原始艺术只能是宗教艺术。” ⑳图腾崇拜,是人类最早产生的一种宗教信仰。

  “图腾”(totem)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阿尔滚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在其他各族中也有与图腾意义相同的物象,但由于印第安人的图腾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文献中(1791年),因之学术界将与其相同的物象通称为图腾。图腾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兴盛、繁荣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衰落于新石器时代,进入阶级社会,仅保留它的残余。图腾一词的含义,由于各研究者依据的调查资料不同,其含义也有别,但其主要点是相同的。概言之,图腾是一种动物、植物或微生物,部落内的各群体认为与其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当作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当氏族成员认为与图腾有这种关系后,必须遵守一系列禁忌:同一图腾的成员不能通婚,不能直呼图腾的名称,不能伤害图腾,也不能吃图腾的肉等;同时,为了表示对图腾的敬意,必须遵守一定的仪式,即崇拜图腾的具体行为方式以讨好图腾,它们是图腾入社仪式、图腾繁殖仪式和祭祀仪式,以达到崇拜图腾的目的。图腾入社仪式,产生的时间最早,其实质是一种神圣的认亲仪式。其内容有二:一是氏族长老在图腾和其象征物前向新成员灌输图腾观念和图腾信仰,使新成员尊敬图腾,并了解各种图腾禁忌、习俗和礼仪;二是举行图腾舞蹈,即新入社的成员模仿图腾的动作舞之蹈之,这样,新入社的图腾成员便能获得图腾的一部分力量和勇气,并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繁殖仪式是次生型的图腾崇拜仪式,是通过巫术行为加快图腾繁殖的仪式,澳大利亚人称之为“因蒂丘马”(intichima)仪式。加快图腾繁殖仪式,其实质是加快相信图腾信仰的人类自己的繁殖,因为,图腾和对应的人类群体是同一的。其程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模拟图腾繁殖阶段,如“描写图腾于岩洞,成员进入其间歌颂动物生卵、植物发芽;或击碎岩石、磨擦成员的胸部,象征图腾生命的萌芽;或将碎石散布四方,作图腾向四方繁殖之模拟;或用血洒图腾,灌输图腾以生命的活力;或取声音作蝙蝠、鹫、驼鸟的叫声,表示图腾动物的降生。” ㉑第二阶段为图腾圣餐或图腾大餐仪式,即解放禁忌,杀食图腾。图腾祭祀仪式是再生性的图腾崇拜仪式,起初崇拜的是图腾祖先,后来崇拜的是由图腾演化而来的人祖先,其实质是最早的祖先崇拜㉒。

  上文对图腾的含义及其禁忌、崇拜仪式简单的了解后,那么,青铜时代的虎岩画与图腾有何关系呢?它们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确立呢?在文献记载缺如、岩画不能直观告诉我们的前提下,我们不妨以现存社会中残存的图腾崇拜仪式作为比较、分析的标本,以确立虎岩画和图腾崇拜的相属关系。

  1.单体虎岩画和双体虎岩画与图腾崇拜的关系

  傈僳族以虎作为氏族图腾。每逢过年,氏族长老、头人带领成员向木头刻制的虎举行祭拜的仪式,由老头人唱“木瓜布”曲调,叙述虎氏族的起源,要子孙后代切毋忘记。然后饮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㉓。

  上述傈僳族举行虎图腾崇拜仪式的记载,其主要点有三:一,木头刻制的虎与有生命的虎同一;二,氏族长老带领氏族成员向虎举行祭拜仪式;三,举行唱歌跳舞的“图腾舞蹈”仪式。既然傈僳族以木头刻的虎——虎的象征作为自己的图腾,认同为有生命的虎而在其前举行一些崇拜仪式,那么,单体、双体和群体虎岩画应与其有相同的含义和功能,被当时的人们视作有生命的虎而作为他们的图腾,然后在其前既可从事图腾入社仪式,又可举行图腾繁殖仪式和祭祖仪式。这里,虎岩画是图腾象征物,是核心,而相关的仪式相当于傈僳族在木刻的虎前唱“木瓜布”曲调和饮酒、跳图腾舞等,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这种以偶像作为图腾的象征物,在其前从事崇拜仪式的文化行为,在现在的许多民族中还有遗留。瑶族还保留图腾入社仪式的残余,名之为“度身”,分为拜王和度身两个阶段。在十五岁以前举行“拜王仪式,所拜者为“狗偶像”,然后举行“度身”仪式㉔。彝族男人自称“罗罗颇”(雄虎),女人自称“罗罗摩”(雌虎),每家各供有一幅由巫师绘制的叫做“涅罗摩”(母虎神灵或母虎祖先)的画像,作为祖先的灵位㉕。而哈尼族保留祭祀石虎的习俗。红河县乐恩乡很多哈尼族山寨,尊虎为寨子的守护神,每个寨子的神树下方,盖有一间简易的竹瓦房,里面供奉着两只石虎,每到正月杀一只红公鸡祭献㉖。上述瑶族祭拜的“狗偶像”,彝族的“涅罗摩”画像,哈尼族的石虎,是图腾崇拜仪式中将图腾的象征物认同于图腾、图腾祖先或图腾神灵的例证,它们是上述民族的图腾、图腾祖先或图腾神灵。这些民族所举行的一切崇拜仪式,均在图腾或图腾祖先、图腾神灵的象征物前进行。图腾象征物的这种存在形式与第一类、第二类虎岩画的存在方式相同。因此,第一类、第二类虎岩画是虎图腾的象征物,是青铜时代以虎为图腾的部落或氏族在其前从事某种崇拜仪式的残留物,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2.扑食岩画与图腾崇拜的关系

  古代黑龙江流域的弗亚喀人和库页岛上的爱奴人,以饲养熊的方式崇拜熊,呼熊为“马发”,由同一氏族共同饲养,以维系氏族成员间的联系。一般在冬季快要结束时,把小熊从山上捕回来。例如在弗亚喀和爱奴人中,选择一位妇女专门饲养小熊,叫“熊母”,负责将小熊养到破栏时为止。这时,要举行仪式,对熊说:“虽然把你养大很不容易,但既然养大就非杀不可了”,这时熊母一定要悲痛欲绝地为熊的命运哭泣,而氏族成员则围在熊栏外把酒灌给熊喝,妇女们则一面悲歌一面舞蹈,然后把熊从栏内拽出来到部落的各家巡视一遍。

  然后大家哭泣,在熊头上结一绳,对准熊的咽喉一击,把熊杀死。把尸体横放在那里,进行一番装饰,尔后举行宴会,吃熊肉。㉗

  上述弗亚喀人和爱奴人崇拜熊的仪式由养熊、杀熊和吃熊肉即图腾圣餐三部分组成。而饲养熊的目的是为了图腾圣餐即“因蒂丘马”仪式,通过这种仪式,图腾把自己特殊的技能和勇力传输给氏族成员,使氏族成员拥有如图腾一样的技能和勇气。这里,杀熊和吃熊肉相当于图腾崇拜有关的仪式部分,而养熊则相当于图腾的物化象征部分。第二类虎扑食岩画,实是上述养熊的隐喻,与养熊的含义相同,属于图腾崇拜相关仪式的物化象征阶段。虎扑食猎物岩画,从表面看,是猛虎扑食动物的再现,是北方草原民族对习见的生活题材的描述,其实则是当时氏族成员在对虎的崇高宗教感情的驱动下养虎、喂虎的物化象征。如果没有这种宗教情感的催激,在生产力水平尚低的青铜时代,北方草原民族仅仅将看到的虎扑食情景精雕于岩石之上,似乎与理不合。因为,虎岩画线条的繁缛和造型的逼真反映出制作它的难度和艰辛,是我国北方艺术性最高、艺术难度最大的岩画题材。因此,虎扑食岩画理应蕴涵一定的宗教意义,它的宗教含义与弗亚喀人和爱奴人饲养熊的宗教含义相同,是养虎的物化象征,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图腾圣餐仪式。由此证明第二类虎扑食岩画,也是虎图腾崇拜的物化象征,是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之一。

  3.猎虎岩画与图腾崇拜的关系

  猎虎这种违背图腾禁忌的行为,怎么能与图腾崇拜相关呢?事实上,在图腾崇拜的相关仪式中,有一种违背图腾禁忌的仪式——图腾圣餐仪式,它一般在图腾繁殖仪式之后进行,不仅杀害图腾,而且要举行图腾圣餐宴会,每个氏族成员吃图腾的肉,喝图腾的血,以将图腾的力量、勇气和技能等一切优点传输给氏族成员㉘。第四类猎虎岩画,当与图腾圣餐仪式相关。

  图腾圣餐在澳大利亚土著民族中较为普遍,袋鼠氏族在繁殖仪式第一段结束后,外出狩猎袋鼠,交给长老,长老吃少许肉,然后用袋鼠油涂擦参加者的身体,把肉分给所有的人;蛴螬氏族成员则捕获蛴螬,献给长老,长老将其捣为粉末而吃,其余部分分给氏族成员㉙。我国黑龙江流域和大兴安岭地区居住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人等崇拜凶猛的熊,他们捕杀到熊后,经过一系列的禁忌和讨好仪式后,由公社的全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吃熊肉。如鄂温克人,分到熊前半身的人把肉煮好,全公社的人到他家吃熊肉;第二天,分到熊后半身的人把肉煮好,全公社的人到他家吃熊肉。吃熊肉时也得遵循一系列的禁忌㉚。而布朗族每年四月和九月“吉冈”日时,全寨举行盛大集会,集体去找一只竹鼠,拴在棍子上,给它戴上花,由两个人抬着绕寨一周,手执捶破的竹竿不停的摇动。然后抬回召曼家(头人家),将竹鼠头砍下,鼠头留给头人召曼,鼠身剁成碎块,每家分一块拿回家祭祀家神;各家把分来的竹鼠肉块拿到火塘三脚架上点三下,表示祭祀,然后将其丢入火塘烧烤,使之发出香味,直至化为青烟,表示送给神享用。他们认为举行这一仪式,竹鼠就会给大家带来“谷魂”和“盐巴魂”,人们就丰衣足食了㉛。

  上述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和我国少数民族残存的图腾圣餐仪式中,捕捉图腾动物是其主要操作程序之一;分食图腾食物或分享图腾躯体是其操作程序之二。前者相当于第一类、第二类虎岩画图腾崇拜的物化象征阶段,后者相当于具体的崇拜仪式阶段。因之,猎虎岩画相当于捕捉图腾动物阶段,是猎虎的物化象征,然后在其象征物前从事一些相关的仪式活动,而这些仪式活动与第三类的虎岩画的意识活动相同,属于在其前举行的具体操作行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可能由于虎是异常凶猛、捕捉时极其危险的动物,因此,虎图腾的氏族成员在举行习传的图腾崇拜的相关仪式时,以这种物化象征为手段,从事相关的崇拜活动。

  至此,我们讨论了四种类型的虎岩画与当时氏族或部落成员崇拜虎的仪式相关,是虎图腾的物化象征。而中原地区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晚期流传的玉虎,可能与虎图腾有关,是由虎图腾演化而来的保护神,如哈尼族的石虎具有同样的保护功能。因为,这些玉虎几乎全部出土于墓葬,应与墓主人相关;在中原地区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以虎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列子·黄帝篇》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率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而《史记·五帝本纪》也有大致相当的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貙、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率领的与炎帝交战的六种动物,“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共同组成一个部落。黄帝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部落中居于首位” ㉜,以动物之名作为图腾之名是图腾文化的典型特征,是识别图腾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黄帝率领的其实是以六种动物作为图腾的氏族。到了商代,虎图腾的氏族还在殷墟卜辞中出现。在卜辞中,殷人把周围的民族称之为“马方”、“羊方”、“虎方”、“林方”等。这种称谓,“可能来源于他们所崇拜的图腾对象——马、羊、虎、林等动植物的名称” ㉝。其实是图腾文化中将图腾之名作为氏族或部落居住地之名的反映。因此,在图腾崇拜处于残余阶段的商末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区流传的玉虎很可能是由虎图腾演化而来的虎保护神的物化象征。

  在图腾文化中,以图腾之名作为社会组织氏族或部落之名是图腾文化的衍生因素之一,俗称图腾文化丛。也就是说在信仰图腾崇拜的氏族或部落中,图腾之名是其氏族和部落之名号。例如北美印地安人中,大多数氏族都以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命名,有狼、熊、虎、豹、鹿、龟、鸟、鱼、玉蜀黍、雪、太阳等㉞。而我国的古代和现代少数民族中也有相同的文化行为。上述黄帝率熊、罴、貔、貅、貙、虎与炎帝交战,殷墟卜辞中的马方、羊方、虎方、林方等均是以图腾之名作为氏族之名或其居住地之名的事例。在现代少数民族中也有大量的相同事例。聚居于碧江县一区九村的一百九十六户怒族,分属于阿起(蜂氏族)和拉起(虎氏族);碧江县晋乐乡一百八十八户怒族分属五个氏族:腊老姚(虎)、腊丰姚(熊)、腊里姚(麂子)、腊乌齐(蛇)、腊蜂姚(岩缝里钻出来的人) ㉟;其他少数民族如彝族、傈僳族、白族、珞巴族等民族都以动物、植物之名作为氏族之名㊱。可见,图腾之名作为社会组织氏族或部落之名是伴随图腾文化而生的一种文化现象。那么,虎岩画这种虎图腾的物化象征物其民族是谁呢?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时,“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这是林胡作为族名首次出现,属于戎这一族体。到战国赵肃侯(公元前349~前325年)时,曾败林人于荏㊲,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8年)时“北破林胡、楼烦” ㊳,“西略胡地至榆中”,迫使林胡王献马㊴。这里林人指林胡,胡地指林胡之地;至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4年)时,赵将李牧大败匈奴的同时,降伏了林胡㊵。从此,林胡之名不见于史籍。

  上之关于林胡的文献记载反映出如下史实:一,林胡又称林人,自春秋时作为一个族体出现在我国的历史中。其分布范围,春秋时在晋国的北部,战国时期在赵国的北部,但其西部范围,可能距诸侯国较远之故,未有确指;二,林胡又称林人,即森林中生息这人,显然系中原民族依其生活习性对它的称谓,属它称;三,林胡的分布地,从文献记载和“林人”这一称谓分析,应在河套北部的大青山及西部的狼山一带,因为,此地在青铜时代为森林地貌。而在河套北部的大青山及狼山发现了十一幅与贺兰山和北山虎岩画造型、技法和风格相同的虎岩画㊶,因之,这些虎岩画的时代与贺兰山和北山虎岩画的时代相同,属商末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林人的分布与大青山和狼山中虎岩画的分布地相重合,此地的虎岩画为林人即林胡所制是可能的。同理,贺兰山和北山虎岩画的作者应属林胡。由此推之,林胡是以虎为图腾的一个民族。依据图腾文化中图腾之名作为氏族或部落之名号,因此,林胡实名林虎,系它称。那末,为什么《史记》中称之林胡而不是林虎呢?因为,一,至迟在司马迁成书《史记》的汉代,由于某种原因,将我国北方民族统称为“胡”;二,虎与胡读音相同,互为通假,林虎即林胡。基于上述原因,成书于汉代的《史记》将以虎为图腾实名“林虎”的民族称之为“林胡”。

  由此可知,林胡即林虎,是以虎为图腾的一个民族,其分布的西界,包括今贺兰山和北山。今贺兰山和北山地区,是林胡族的主要生息地。检索阴山山脉北部的《乌兰察布岩画》㊷没有发现一幅这种风格的虎岩画,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林胡是依山林而栖居,以虎为图腾的史实。

  通过对虎岩画图腾崇拜性质的探讨,我们得知林胡是以虎为图腾的民族,贺兰山、北山及阴山山脉的虎岩画,是其从事图腾崇拜某种仪式的物化象征;因其以虎为图腾文化事象,中原民族称其为“林虎”;又由于虎与胡同音通假,而胡是汉代中原民族对北方民族的称谓,因之,又名“林胡”。它可能兴起于今贺兰山、北山一带,春秋时迁徙于今河套北部的阴山一带,战国时迁徙于赵国的北部,至战国晚期,在赵国的攻伐下消失,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

  注释:

  ① 本文统计的虎岩画资料选自李祥石、朱存世著《贺兰山与北山岩画》,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许成、卫忠著《贺兰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

  ② 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

  ③ 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 《文物》1984年第2期。

  ④ 郑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青铜器纹饰艺术集》27页图6,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⑤ 罗丰、韩孔乐:《宁夏固原近年发现的北方系青铜器》,《考古》1990年第5期。

  ⑥ 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相关的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

  ⑦ 张绪球:《商周时期的玉虎》, 《文物》1999年第4期。

  ⑧⑨⑩分别为张绪球:《商周时期的玉虎》一文图一:2,图一:11,图一:3、5、6、7。

  ⑪⑫⑬分别为《商周时期的玉虎》一文图一:10,图二:1,图一:4。

  ⑭⑮⑯分别为《商周时期的玉虎》一文图二:7,图二:4,图二:8。

  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简报》,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⑲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⑳郭瑞祥:《论宗教和艺术》第430页,载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等编的《宗教、道德、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㉑岑家梧:《图腾艺术史》第106页,商务印书馆,1937年。

  ㉒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第10~3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㉓杨毓才:《傈僳族的图腾崇拜仪式》,《民族文化》1981年第3期。

  ㉔《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期413~416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

  ㉕刘尧汉:《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第89页,民族出版社1980年。

  ㉖李期博:《哈尼族原始宗教调查》,《红河民族语文古籍研究》1921年1~2期。

  ㉗吕光天:《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268~269页。

  ㉘何新亮:《中国图腾文化》第215页。

  ㉙岑家梧:《图腾艺术史》107~108页。

  ㉚吕光天:《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267~268页。

  ㉛王树玉:《布郎山布朗族的原始宗教》,《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㉜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118页,人民出版社。

  ㉝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谈》11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㉞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82~175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

  ㉟《怒族社会历史调查》36~37页、1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㊱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92~98页。

  ㊲《史记·赵世家》。

  ㊳ 《史记·匈奴列传》。

  ㊴《史记·赵世家》。

  ㊵《史记·李牧列传》。

  ㊶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4年。

  ㊷盖山林:《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otem Worship of the Rock Art

Zhu Chunshi and Lifang

  The rock art of the tiger is the important theme in HeLan and Bei mount ains.There are four kinds of compositions of a picture :monocases, double , tigers at tacking a quarry and the hunting tigers.Their models are various :some are upright some are squatting or bendig its feet.The age of this kinds of rock art of tiger is from the late Shang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Autumn—Warring States Periods .This kind of rock art of tiger is one of the cultural remains of people undertook the worship of totem at that time .And the masses should be the Linhu (林胡)Nation.

  本文出自:《北方文物》2003 年第 2 期,10-17页。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