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
发布时间:2020-06-11 16:23:07   来源:《考古》    作者:周兴华   点击:

  宁夏中卫县狼窝子坑的青铜短剑墓群

  周兴华

  1987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西台乡双瘩村狼窝子坑出土了一批古代文物。经整理,出土文物绝大部分为铜器,还有一些陶器、骨器、石器和铜铁合制器等。主要类型有兵器、生产工具、马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等。其中铜器四十九种,三百九十八件;铜铁台制器一种,二件;陶器四种,九件;骨器七种,十八件;石器二种,五件;珠类八种,八百九十颗。共计出土四百四十多件。现将情况简介如下:

  一、墓葬概况

  一九八七年七月,双瘩村一群众放羊时,在一块沙土地上发现了一批铜器陶器、骨器和石器等。县人民政府闻讯后,立即派人同文物管理人员奔赴现场,及时对出土文物进行了调查、收集和整理。

  墓葬区位于中卫县城东南约三十公里处的南山台子。南山台子在黄河以南,香山北麓以北,为黄河淤积平原与香山山区间的过渡地段。墓区所在地南靠青驼崖,北临黄河,东有清水河,西有羊圈沟,红色泥制残陶片在该处常有发现。这里历史上水草丰美,适宜放牧,向为西北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七十年代末县人民政府引黄河水上山,开发建设南山台子时,墓区所在地都用推土机推过。后来,沙土被风吹走,骨屑露于地表,铜器散见,墓葬才被群众发现(图一)。

  全部文物出土于十一个坑位。其中十座墓穴集中连片,一座墓穴在连片墓区南约五百米之外,编号为双瘩M1。连片十座墓穴每个坑位的间距东西在七米左右,南北在五米左右,编号为双瘩M2至M11(图二)。M1至M4的文物由发现者分别保管,墓属清楚; M5至M11的文物混聚一处,墓属不清,编号通称M5。

  据了解,在没平田整地前,所有墓穴封丘不明。十一个坑穴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填沙土,有的还混填大石块。墓底距原地表深约2.5米至3米左右,距现存一般在0. 5米至1米左右。

  葬式基本一致。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个别为侧肢葬或曲肢葬。还有一墓是人头向下,双脚向上斜葬的。墓向多为北偏东20°。每个墓葬都埋有畜骨,数量多少不一 。各墓穴的随葬品多寡不等。出土文物大都散见于骨架两侧及头、颈、胸、腰、腿等部位附近。

  各墓穴出土文物的种类,件数及组合方式,现举三座墓穴说明之。

  M2出土铜器32件,其中短剑、戈、刀、镞、锛、凿、铃、喇叭状管形饰、马饰具、釦形饰各一件,马衔二件,有銎圆管饰四件,球状管形饰十六件。还有骨穿、骨佩、骨镞、单耳陶罐各一件,白骨珠二颗,绿石珠一颗。

  M3 出土铜器39件,其中铜柄铁剑、戈、刀、凿、带扣各一件,五銎空心环、马衔各二件,马饰具三件,圆环五件,鞋底形阴刻人面蛇形饰牌十件,釦形饰六件,半圆形槽管饰四件,管形饰四件。还有六銎空心骨环、单耳陶罐、石勺各一件,白骨珠八颗,绿松石珠二颗。

  M4出土铜器5件,其中刀、斧、凿、锥、带扣各一件,还有单耳陶罐、单耳陶杯各一件。从以上可以看出,其器物组合的基本方式为剑、戈、刀、锛、凿、斧、马衔、带扣、单耳陶罐及装饰品。

  二、出土遗物

  (一)铜器

  短剑4件。剑体完好。剑身中间有脊,剖面均呈菱形。剑柄剖面呈椭圆形,厚度在0 .4厘米至0.5厘米。多简素无纹。分三式:

  Ⅰ式:2件。环首,一字格。M5:2,通长29.6厘米,柄长6.5厘米,刃宽2.3厘米。M 5:1,通长29厘米,柄长7.5厘米,刃宽2.7厘米(图四,3、5)。

  Ⅱ式:1件。M5:3,双鸟触角式首,剑首似双环形。双翼上翘呈翼状格。通长25厘米,柄长7.4厘米,刃宽2.5厘米(图四,4)。

  Ⅲ式:1件。M2:10,环首。双翼下斜呈翼状格。柄上有绕绳纹,柄纹与格纹相连,沿格的双翼自然构成“人"字形纹。通长25.9厘米,柄长9厘米,刃宽 2.5厘米(图四,2)。

  鹤嘴斧1件。M5:27,一端为扁刃,一端为鹤嘴状三棱尖,中间椭圆形柄銎。通长16.5厘米,鹤嘴长8.5厘米,扁刃长5.5厘米,扁刃宽1.8厘米,柄銎高2.2厘米,銎径2.9厘米× 2.4厘米(图四,9)。

  戈 3件。素面。扁援有脊,双面刃。扁内,中间椭圆形柄銎。分二式。

  Ⅰ式:2件。M5:7,柄銎有对钉孔,通长1 2厘米,援长7厘米,援刃宽3.2厘米,内长2.5厘米,内宽2.3厘米。柄銎高3.2厘米,銎径3.6厘米× 2.3厘米。M2:4,枘銎留有残木柄,通长11.6厘米,援长5.5厘米,援刃宽2.6厘米,内长3.7厘米,内宽2.4厘米,柄銎高4厘米,銎径3.4厘米× 2.6厘米。(图四,11、12)。

  Ⅱ式:1件。M3:5,内部靠近柄銎上侧处有一突起、突起比内宽高出0.5厘米,其上有一穿。柄銎两侧有对钉孔,其中一孔未打穿。通长12.5厘米,援长6厘米,援刃宽2.2 厘米,内长3厘米,内宽1.9厘米(图四,10)。

  刀 11件。状态原始,铜质红褐色。刀柄呈扁条形。柄背与刀背无明显界线。刀背厚度一般在0.5厘米左右,最薄的0.3厘米。柄端有钉孔,钉孔或方或圆,孔径一般在0.6 厘米左右,最大0.8厘米。分九式:

  Ⅰ式:1件。M2:11,直背直刃。柄端有圆孔,孔径0 .8厘米。残长18 .2厘米,柄长6.5厘米,柄窄1.8厘米,刃宽2.1厘米,背厚0.5厘米(图三,1)。

  Ⅱ式:1件。M5:1 3,直背弧刃。柄端有圆孔,孔径0.5厘米,柄首向刃部弯曲,柄孔下背侧有一突起。残长15.3厘米,柄长 5.5厘米,柄窄1厘米,刃宽1.6厘米,背厚 0.4厘米(图三,4)。

  Ⅲ式:2件。弧背直刃。柄部稍弯,柄端有圆钉孔,孔径0.6厘米。M5: 12,残长 18.6厘米,柄长7.5厘米,柄窄1.4厘米,刃宽2厘米,背厚0.9厘米。M5:1 4,通长17.6厘米,柄长6.5厘米,柄窄0.8厘米,刃宽1.7厘 米,背厚0.5厘米(图三,3、5)。

  Ⅳ式:1件。M 5:1 6,弧背直刃。柄部稍弯,柄端有方钉孔,孔径0.5厘米。通长18.5厘米,柄长5厘米,柄窄1.9厘米,刃宽 2.1厘米,背厚0.4厘米(图三,9)。

  Ⅴ式:1件。M5:15,弧背凹刃。柄部稍弯,柄端有圆钉孔,孔径0.5厘米。通长18.6 厘米,柄长6.6厘米,柄窄0.9厘米,刃宽1.9 厘米,背厚0.5厘米(图三,8)。

  Ⅵ式:1件。M4:1,弧背凹刃。形似镰刀,柄身浑成一体。柄端有圆孔,孔径0.8 厘米。通长18.7厘米,柄长4.4厘米,柄窄1.8厘米,刃宽2.1厘米,背厚0.5厘米(图三,2)。

  Ⅶ式:2件。凹背弧刃。刀身上翘,柄端有圆钉孔。M5:6,残长18.3厘米,柄长 6 .5厘米,柄窄1.5厘米,刃宽1.7厘米,背厚 0.3厘米,柄孔径0.6厘米。M3:8,残长19.1 厘米,柄长7厘米,柄窄1.5厘米,刃宽2厘米,背厚0.4厘米,柄孔径0.7厘米(图三,6、 7)。

  Ⅷ式:1件。M5:17,凹背直刃。柄宽刃窄,柄端无孔。残长17.8厘米,柄长6 .5 厘米,柄窄1.9厘米,刃宽1.4厘米,背厚0.4厘米。

  Ⅸ式:1件。M 5:4,凹背直刃。柄端有圆孔,孔径0.8厘米。残长10.3厘米,柄长 6.5厘米,柄窄1.5厘米,刃宽1.7厘米,背厚 0.3厘米。

  矛1件。M5:29,矛头呈菱形,中脊明显,两侧刃部锋利。有圆锥铤,铤部中空成圆形柄銎,铤上有对钉孔。通长15.5厘米,铤长 9厘米,锋宽3.4厘米,柄銎径1.7厘米(图四,13)。

  镞 5件。三翼形。无铤。尾部有柄銎,半钉孔。最大的M 5:8,长4.8厘米,翼宽2.2厘米,柄銎径0.8厘米。最小的M5:33,长3厘米,翼宽1.5厘米,柄銎径0.6厘米,两翼间有圆锥形镂孔(图四,7、14)。

  斧 3件。正面为长方形,侧面为楔形,弧形双面刃,长方形枘銎。分三式:

  Ⅰ式:1件。M1:21,器身呈长方形,特点是短而宽。半钉孔为圆形。通长5 .2厘米,刃宽4.6厘米,柄銎径长3.8厘米,宽1.2厘米(图五,5)。

  Ⅱ式:1件。M5:11,器身呈长条形。对钉孔为长方形。通长8 .3厘米,刃宽4厘米,柄銎径长3.3厘米,宽2厘米(图五,4)。

  Ⅲ式:1件。M4:2,器身呈长条形。柄銎为方圆形,无钉孔。通长9厘米,上宽3.9 厘米,刃宽4.5厘米(图五,2)。

  锛 3件。器身呈长条形。正面为长方形,侧面为楔形。双面刃。上部内空为长方形柄銎,有钉孔。M5:5,通长14厘米,上宽 4.1厘米,刃宽3.7厘米,枘銎径长4.5厘米,宽3 .5厘米。M2:3,通长9.6厘米,上宽3.7 厘米,刃宽3.6厘米,柄銎径长3.6厘米,宽 1.8厘米。柄銎留有残木柄(图五,1)。

  凿 5件。分二式:

  Ⅰ式:1件。M5:25,长圆棒形。上圆下扁,双面平刃。圆形柄銎,有钉孔。通长7.2 厘米,刃宽1.3厘米,柄銎径1.6厘米。

  Ⅱ式:4件。长四棱形,双面平刃。方形柄銎,有半钉孔。M3:6,通长10.1厘米,刃宽1 4厘米,柄銎径1.8厘米× 1.8厘米(图五,3)。

  锥 5件。长条形四棱尖锥。分三式:

  Ⅰ式:3件。两端均有刃。一端为四棱,收为双面平刃;一端亦为四棱,收为圆锥状锥尖。M5:23,通长16.4厘米,中同棱宽0.5厘米,扁刃宽0. 5厘米(图五, 11)。

  Ⅱ式:1件。M5:26,一端为圆锥状锥尖,一端为单球形柄首。通长11.3 厘米,中间棱宽0.4厘米,柄首球径1.2厘米(图五,9)。

  Ⅲ式:1件。M5:24,一端为圆锥状锥尖,一端为双球形柄首。通长10. 9 厘米,中间棱宽0.4厘米,柄首球径0.9厘米,两球间距2.7厘米(图五,10)。

  针管 5件。长筒形,管外表有二三或四组凸状弦纹,每组有五道或六道弦纹。最大的M5:78,长11.4厘米,管径1.8厘米。内装骨针五根。

  镦 2件。M1:1 2,圆锥形,中空为柄銎,有钉孔。通高12.5厘米,锥尖高3.5厘米,柄銎径5.1厘米。

  双连圈 1件。M5:56,两圈相连。通长2.3厘米,圈径1.4厘米。

  圆环 12件。多出于M5,分三式:

  Ⅰ式:7件。圆环。环外径分别为9.5 、6.3、6.3、5.5、4.5,3、4.1厘米。

  Ⅱ式:3件。纹饰扁平圆环。环面有绕绳纹、弧形纹、脊状纹。M5:40,外径6.8厘米,内径3.8厘米。M5:21,外径5.4厘米,内径2.5厘米。M5:39,外径5.6厘米,内径3.3 厘米。

  Ⅲ式:2件。素面扁平圆环。M5:36,外径5.1厘米,内径2厘米。M 5:41,外径5厘米,内径2.3厘米。

  五銎空心环 2件。M3:1,环外壁为平面,内壁稍凹,中央有一圆銎。环周侧面还有四等距圆銎。环外径3.2厘米,厚度1厘米。

  带扣 3件。出于M5。椭圆形环,上端有长方形钮,下端为椭圆环,环下方有钩外向。环圆分别为箭形纹、素面、双脊纹。环径分别为4.6、4.5、4厘米(图五,18、9)。

  无钩扣 1件。M5:58,扁平环,素面。上端有椭圆钮,下端为椭圆环。环径5厘米。

  铜釦饰18件。圆形釦饰,正面或鼓或平,背面有钮。分四式:

  Ⅰ式:8件。出于M5。正面鼓,梅花状。直径1.7厘米。

  Ⅱ式:5件。出于M3。正面鼓,素面。直径1.8厘米。

  Ⅲ式:3件。出于M3。正面鼓,素面。直径分别为3.2厘米,2.9厘米,2.4厘米。

  Ⅳ式:2件。出于M3。正面平,素面。直径分别为4、4.1厘米。

  双鸟形牌饰11件。出于M1。形似双鸟头,反向联结,器身呈连环双s形。

  驼形牌饰1件。M5:44,造形似驼。

  透雕龙纹牌饰2件。M1:23,由三部份組成:上部窄平凹肩;中部长方形;下部收为三角形。图案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全部镂空。以中间方銎为界,銎上部中央有一条盘曲大龙,龙头向下,龙身后部分出两条盘曲长尾。龙头两侧各有一条小龙。龙身分尾处后方似是两条小蛇。銎下部图案和上部完全一样,只是龙身分尾处后方少了二条小蛇。龙的鼻、眼、口处均有红铜颗粒突起,红光闪闪。饰牌背面上方有一钉钮。牌长11.6厘米,中间宽6.3厘米,厚0. 3厘米;其中,上部宽3.3厘米,高1.5厘米,下部从起向下9.5厘米处双边始内收为三角尖(图六,1)。

  阴刻人面蛇纹牌饰10件。分二式:

  Ⅰ式:5件。M3:1 1,形似“鞋底”,图案为人面蛇纹。正面前部正中为阴刻人面形。边缘为阴刻蛇纹带,带宽1.2厘米,带中全部配置网纹或素面三角形,象征“人面蛇身"。 “鞋底"里面稍凹,前后两端顺长各有二个桥形钮,前端钮距为4厘米,后端钮距为2.3厘米,前后钮距为13厘米,铜稗通长22.7厘米,前端宽8 . 7厘米,中间4.8厘米,后端宽5.1厘米(图六,5)。

  Ⅱ式:5件。M3:15,形似“鞋底"前部。纹饰似乎仍是“人面蛇身”形象。里面顺长有二钮,钮距为1.9厘米。通长8. 7厘米,前端宽6.7厘米,后端宽4 .9厘米(图六,2)。

  涡轮形牌饰9件。M1:15,圆形,透体镂空,成涡轮形。直径11.5厘米(图五,17)。

  铲形牌饰2件。M1:17,上部圆形,正面微鼓,其上有横向桥形钮;下部为铲状柄,柄内空,柄銎为一字形,其上有半钉孔。通长9.6厘米,上部圆径7.5厘米,下部柄长2.4厘米柄圆交接处宽3.8厘米,柄銎径长4·.4厘米,宽0.6厘米(图五,20)。

  联珠状铜饰16件。分五式:

  I式:1件。M5:50,单排圆鈕形。

  Ⅱ式:1件。M5:49,双排圆鈕形。

  Ⅲ式:6件。M5:82,单排锯齿形。

  Ⅳ式:4件。M5:48,双排锯齿形。

  Ⅴ式:4件。M 1:1,十字圆鈕形。

  马衔 10件。均为两节连杆组成,杆径约1厘米。中间两环相套。两端又各有两环。分三式:

  Ⅰ式:3件。M5:60,两端双环之外环为半圆形,内有圆銎。通长20.5厘米(图五, 12)。

  Ⅱ式:1件。M.3:20,两端双环之外环为长方形,内有长方形銎。通长21.5厘米(图五,13)。

  Ⅲ式:6件。出于M5,M3,M 2。两端双环之外环为三角形,内有三角形銎。通长 20.9厘米(图五,14)。

  节约 1件。M5:37,大圆环,内有十字形铜扁条,相交于圆心一小圆盘。大环径5.7 厘米,圆盘径2.2厘米。

  立式马饰 1件。M5:32,状类立马,造形简朴。长3.2厘米,高2厘米(图六,3)。

  盘角羊头饰 4件。羊头昂首前视,双角向前盘曲。颈延伸成柄銎。分二式:

  Ⅰ式:2件。M1:19,大羊头饰。高4.5 厘米,柄銎径2.6 × 2.8厘米(图六,4)。

  Ⅱ式:2件。M1:24,小羊头饰。高3厘米,柄銎径1.5厘米× 2厘米。

  马饰具 23件。分五式:

  Ⅰ式:5件。M1:6,柳叶形,上宽下窄未端尖,正面顺长凸出为棱脊,背面凹人有横钮。正面上部有一插筒。通长10.6厘米,上宽4.1厘米。插筒高2.1厘米,口径1.3厘米(图五,6)。

  Il式:2件。M3:27,两大铜泡相连。正面微鼓,背面凹人。背面顺长有大型双孔桥形钮。通长8.4厘米,双泡直径均为4.4厘米,两泡相连宽度为2 .5厘米,钮长3.8厘米,高 1厘米(图五,8)。

  Ⅲ式:1件。M1:28,草帽型。背面有钮。直径8.8厘米。

  Ⅳ式:13件。出于M1。带钮圆盘形。内凸外凹,凸面正中或近边有桥形钮。大小可依次排列。直径12.7厘米的一件,9.7厘米的三件,6.8厘米的九件(图五,16)。

  Ⅴ式:2件。M3:16,带銎圆盘形。外凸内凹,正中有圆銎。盘径11厘米,銎径l .2厘米。

  铃钟 5件。出于M1。铃体筒状略扁,顶瓿有桥形钮。平顶齐口,口呈椭圆形。五件铃钟的大小可依次排列。每一铃体都镂有二至三个长方形的音銎。音銎位置各异,多少不等。敲击时各铃的音响不一。最大的 M 1:1,通高13.1厘米,钮高1.6厘米,口径 9 .9厘米× 7.5厘米,敲击时音响洪亮动听。最小的通高8.5厘米,钮高1.2厘米,口径6.5厘米× 5.2厘米。

  铃 4件。状类圆筒,顶部有銎钮。分二式

  Ⅰ式:3件。M5:77,残高8.2厘米,钮高 1.5厘米,口径3.5厘米。铃体有音銎。

  Ⅱ式:1件。M2:6,有铃舌。舌撞为六棱形,长3.9厘米,通高6.3厘米,口径4.3厘米× 3.9厘米,钮高1.3厘米。铃体侧面有不规则形銎。

  凹旋纹筒状器 2件。M1:32,长筒状,一端有圆口,一端有底,腰部有凹旋带。凹旋带宽0.8厘米,深0.3厘米。筒长3.8厘米,口径1.7厘米。

  细腰形筒状器 2件。M1:20,长筒状,一端有圆口,一端有底,底部有銎。腰部较两端为细。筒长4.8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 2 .4厘米。

  球状管形饰 75件。M5:19,整体为管,中间鼓起似球,管上两端有凹人凸状弦纹数道。

  长方形管状饰40件。分二式:

  Ⅰ式:23件。M1:13,管一面有长方形槽,槽长1.6厘米,宽0.9厘米。管长2.7厘米,宽1.4厘米,高1.1厘米。

  Ⅱ式:17件。M1:9,管面无槽。管长 2.7厘米,宽1.4厘米,高1.1厘米。

  小圆管状饰 5件。最大的M3:4,长9 厘米,管径1厘米。最小的长3厘米,管径 0.9厘米。

  有銎圆管状饰 4件。M2:14,长2.2厘米,管径1.4厘米。侧面有銎,銎径0.9厘米× 0.8厘米。

  半圆形管状饰 4件。M3:3,管为半圆形,管壁正中有槽。管长3.1厘米,管径1厘米× 1.2厘米。槽长1.2厘米,宽1. 1厘米。

  喇叭形管饰 1件。M2:8,状类喇叭。高 3.8厘米,上口径1厘米,下口径2厘米。上口外面环周三道凹人凸状弦纹。

  (二)铜铁合制器

  铜柄铁剑2件。分二式:

  Ⅰ式:1件。M3:12,铜柄铁身,剑体完整。椭圆形首,无格。扁茎,上细下粗,茎有绕绳纹。首顶部有一通銎,直达茎身交接处。首内侧环周有四等距銎。茎身交接处茎上部分还有四小孔。柄身铜铁衔接精巧。从茎向剑身伸出四条凸凹纹的双槽铜棱尖齿,其中沿剑脊上下各一条;沿剑刃两侧各一条,铁身夹在四根铜棱尖齿之中。剑通长48.7厘米,茎长9.5厘米,刃宽6.5厘米。铜棱尖齿上下各长4.4厘米,两侧各长6厘米。附着铜棱尖齿的剑身部份上宽4.3厘米,下宽5厘米。剑身留有木鞘痕(图四,1)。

  Ⅱ式:1件。M1:25,铜柄铁身。剑茎完好,饰乳突纹;菱形剑,工艺精细。剑身锈残,残铁尚存。柄身铜铁衔接十分精巧。从剑格向剑身伸出四条凸凹形双槽铜棱尖齿,其中沿剑背上下各一条,沿剑刃双侧各一条,铁身夹在四条铜棱尖齿之中。铜铁衔接部分的剑脊两边还有凸凹形的精制铜纹。剑残长 24.5厘米,茎长10厘米,刃宽2.2厘米,沿剑脊上下的铜棱尖齿残长分别为14.5、5.5厘米;沿剑刃两侧的铜棱尖齿残长分别为6、3.7 厘米;铁身残长6.5厘米。

  (三)陶器

  双耳陶罐 1件。M5:74,夹砂红褐陶。手制。平唇,侈口,鼓腹,平底。肩上附有双耳。耳为中点,每侧齐耳上下各有二条横向平行对称的牛角式附加堆纹。上面一条堆纹的两端向上弯曲如牛角;下面一条堆纹的两端向下弯曲如牛角。四条堆纹各长14.5厘米。罐外表烟熏成灰黑色,出土时内装一块羊胛肩骨。通高15厘米,口径14.6厘米,腹径16.4厘米,底径8.5厘米,壁厚0.8厘米。

  单耳陶罐 4件。夹砂红褐陶,手制。素面,附有单耳。火候低,黄土色。外表有烟炱。分四式:

  Ⅰ式:1件。M2:1 5,平唇,侈沿,长颈,曲腹,平底。通高20.1厘米,口径11.2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8.5厘米。

  Ⅱ式:1件。M5:71,表面红褐色,陶质疏松,制作粗糙。圆唇,大口,平底,耳在沿下。通高12.7厘米,口径12 .9厘米,底径7.3厘米(图七,2)。

  Ⅲ式:1件。M4:4,外表烟熏成灰黑色。圆唇,小口,鼓腹,平底,耳与沿平。通高 9. 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6厘米(图七,4)。

  Ⅳ式:1件。M3:1 0,圆唇,直口,耳上部与沿平。底部向外微凸。通高14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6.5厘米,壁厚0.6厘米(图七,3)。

  单耳陶杯 2件。夹砂红褐陶,手制。素面,附有单耳。火候低,外表有烟炱。分二式:

  Ⅰ式:1件。M5:76,圆唇,直口,平底耳上部与沿平。通高11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5.5厘米,壁厚0.4厘米(图七,1)。

  Ⅱ式:1件。M4:5,平唇,直口,平底,耳残。通高5 .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7厘米(图七,5)。

  陶勺 2件。手制。沿下附有平短把。分二式:

  Ⅰ式:1件。M5:72,泥质,灰褐色,表面光滑。圆唇,平底。通高4.5厘米,口径6.2 厘米,底径5厘米,把长1.5厘米(图七、6)。

  Ⅱ式:1件。M5:70,夹砂红褐陶,圆唇,底部凸出。通高2 .7厘米,口径3.5厘米,把长2.1厘米(图七,8)。

 

   (四)骨器

  骨镞 5件。三棱形,两翼,无铤,有柄孔。M5:34,长4.6厘米,棱间宽1.3厘米,柄孔径0.5厘米(图四,6)。

  骨针 5件。出土时装在铜针管中。锋尖锐利。长度分别为7.7、7.5、6.3、6.5、3.8厘米,粗约0.1厘米。

  六孔空心骨环 1件。M3:2,内外壁中央有一孔相通。环周侧面有四等距孔。环外径2. 8厘米,厚度2.5厘米。

  骨带钩1件。M5:57,剖面似龟形。紫面,通体磨光。上下均有穿孔(图五,15)。

  骨带钩 2件。M5:64,S形,实为鸟形变种,素面,通体磨光,侧面有对穿孔(图五,7)。

  骨穿 3件。分二式:

  Ⅰ式:2件。M2:19,剖面近似三角形,正面弧状突出,上部无尖,背面平。上部有对穿孔。长3.9厘米,上宽1.6厘米,下宽1厘米。

  Ⅱ式:1件。M5:80,马蹄形。下缘如扇,双侧有对穿孔。上宽2厘米,下宽3.3厘米,长4厘米。

  骨佩1件。M2:1 8,指甲形。通体磨光。上厚下薄,下缘薄如刃。中间有圆孔,孔径0.4厘米。通长2.2厘米,上宽1. 3厘米,厚0.3厘米,下宽1.3厘米。

  (五) 石器

  石勺 1件。M3:9,圆唇,直口,平底。通体磨光,附有四棱形短把。通高4.6厘米,内高3.3厘米,口外径5.5厘米,内径4.2厘米;底径3.7厘米;把长2.8厘米,把宽前端为 2.1厘米,末端为1厘米;把厚前段为1.9厘米,末端为1.5厘米(图七,7)。

  砺石 4件。出M5。长方形。通体磨光,有使用痕。顶部有穿孔,便于携带。三件褐色,一件灰黑色。最大的M5:69,长10厘米,宽2.8厘米,厚1 4厘米。最小长6厘米,宽1.5厘米,厚0.8厘米(图四,8)。

  (六)珠类

  各墓均有,M1最多。圆形红玉珠,48颗。柱形红玉珠,2颗。绿松石圆珠,14颗。绿松石小扁珠,190颗。绿松石大扁珠,15颗。红石珠,颗。绿石珠,538颗。白骨珠,77颗。

  三、结语

  中卫青铜短剑墓群出土文物种类繁杂,典型器很多。有些文物是首次发现,极为珍贵。这批文物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民族特征、文化特征十分明显,对研究西北地区,特别是宁夏地区古代民族的历史,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新的实物资料。

  (一)族属问题

  中卫青铜短剑墓其墓葬形制,随葬品及器物组合,出土文物的种类、形制、风格,尤其是典型器物,如青铜短剑、铜鹤嘴斧、铜刀等,均和内蒙桃红巴拉匈奴墓①,呼鲁斯太匈奴墓②,玉隆太匈奴墓③,毛庆沟墓地④,甘肃永登榆树沟沙井墓葬⑤的风格大体一致,有承继趋势,具有浓厚的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很可能是西周或春秋时期一直活动在今宁夏中部、西北部地区的“戎"、“狄”。 族的文化遗存,与春秋射期的朐衍戎及其先民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 时代问题

  与内蒙桃红巴拉匈奴墓相比,中卫青铜短剑墓出土文物形制单纯,工艺古朴,素面为主,不见纯铁器,不见金银器;桃红巴拉匈奴墓出土有铁刀、金耳环。桃红巴拉匈奴墓断代为春秋晚期。中卫青铜短剑墓出土的铜柄铁剑和甘肃灵台景家庄出土的铜柄铁剑类似,而后者断代为春秋前期。中卫青铜短剑墓出土的铜刀、铜鹤嘴斧、铜镞、铜锥、透雕龙纹铜牌饰等,在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中,其形制、风格具有西周时代的特征。据此推测,中卫青铜短剑墓群的时代不会晚于春秋。

  (三)与周围诸文化的关系

  中卫青铜短剑墓群的发现,以新的实物资料填补了古代宁夏西部青铜文化的空白。特别是这里出土的阴刻人面蛇纹铜牌饰和透雕龙纹铜牌饰更是意味深长。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始祖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史籍中还有:“南蛮蛇种",“东越蛇种"的说法。龙的形象,是先民们以蛇为原本的创造。像这种同头分尾的龙纹,在商周铜器中并不乏见。生活在西北地区黄河两岸的先民,虽被后世称之为“西戎",“北狄",但他们却虔诚地崇奉着龙的文化。他们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主在东北方向上与内蒙的鄂尔多斯高原为邻。这里出土的铜鹤嘴斧、铜锥、铜斧、铜凿、铜短剑、球状管形饰、铜釦饰、夹砂红褐陶罐、石勺与桃红巴拉匈奴墓相同或相似,铜鹤嘴斧、铜短剑、铜刀、铜锛、带孔砺石与呼鲁斯太匈奴墓一样;带扣、联珠状铜管饰和毛庆沟墓地一样;铜锛、铜镦、梅花状釦饰和玉隆太匈奴墓相同。这就使中卫的青铜文化与内蒙西部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联结了起来。

  中卫在西北方向上与甘肃的河西走廊相接。这里出土的涡轮形铜牌饰、铲形铜牌饰、铜马面饰、铜铃钟和甘肃永登榆树沟的沙井墓葬相同。这就使中卫的青铜文化和何西走廓的沙井文化贯通了起来。

  (四)铜柄铁剑的启示

  中卫青铜短剑墓群出土铜柄铁剑二把。一般认为,我国人工制铁和铁制品的使用,在春秋后期。商周至春秋出土的铜铁合制件极少。一九七八年甘肃灵台景家庄出土了一把铜柄铁剑,当时认为这是最早的实物,断为春秋前期之作。中卫铜柄铁剑的出土,对于研究我国人工制铁的时代、最早用铁的地方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总之,中卫青铜短剑墓群的发现,以新的实物资料证明了炎黄子孙早就繁衍生息在宁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要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

  李永祥、麦玉华协助调查工作,线图由李永祥绘制。

  注 释

  ①田广金:《桃红巴拉的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1期。

  ②塔拉等:《呼鲁斯太匈奴墓》,《文物》1980年7期

  ③内蒙古博物馆等:《内蒙古准袼尔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考古》1977年2期。

  ④田广金、郭素新:《毛庆沟墓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⑤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永登榆树沟的沙井墓葬》,《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

  本文出自《考古》 1989年11期971——980页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