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西夏方塔塔心柱汉文题记考释
发布时间:2018-04-26 15:00:08    作者:孙昌盛   点击:

西夏方塔塔心柱汉文题记考释

孙昌盛

  方塔位于宁夏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东麓拜寺沟内,距沟口约10公里的贺兰山腹地。方塔不见文献记载,以塔形名之。1984年全区文物普查中被视为明代建筑①。1990年11月,被犯罪分子炸毁,成一片废墟。12月7日,自治区文化厅、公安厅联合调查现场时,获得墨书西夏文和汉文题记的木质塔心柱,知其为少有的西夏古塔。第二年8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清理、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文物②。

  方塔是一座密檐式砖塔,高13层。塔基用毛石堆砌而成,塔身直接从塔基筑起,不设基座,第一层较高,以上逐层递收,并于3、 10、12层构筑塔心室,其余各层实心,塔刹早毁。塔心柱上下段之间榫卯相接,通塔心室,贯穿全塔。方塔被毁后,塔心柱除下段仍保存于方塔底部的残体内外,余皆采集于废墟之中。塔心柱为松木,八角形。有题记段,残长286.5、直径25厘米,亦采集于废墟中,究其位置,应置于方塔上端③。题记分两部分,上段为汉文,下段为西夏文(西夏文待释),均墨书、行体。汉文部分七面有字,六面2行,面1行,总13行,行20字左右(图一)。从其内容看是建塔发愿文,现照录全文如下:

  “白高大国大安二□(年)寅卯岁五月,□□大□□□特发心愿,重修砖塔一座并盖佛殿,缠腰塑画佛像,至四月一日起立塔心柱。奉为皇帝皇太后万岁,重臣千秋,雨顺风调,万民乐业,法轮常转。今特奉圣旨,差本寺僧判赐绯法忍……惟信等充都大勾当。□□本衙差贺惟敌充小监勾当,及差本寺上座赐绯佰弁院主法信等充勾当。木植垒塔□□□法光,□□引木匠都□黎□□黎□□黎怀玉、罗小奴。仪鸾司小班袁怀信、赵文信、石伴(犭㒸)、杨奴□。大(土毫)寨名□自荣部领体工三百人,准备米面杂料。库□吃吟埋,本寺住持、食众、勾当、手分、僧人等。……永神缘,法号惠杲、行者岂罗。……禅,□罗□蕉座禅李。” 另一残片上有字2行,一行为“西番芎毛……”,另一行是“奉天寺画僧郑开演”。

  题记内容明白如话,一些名称需作简略说明。

  “白高大国”即西夏国名。由于夏自称“白高大国”或“白高大夏国”。对“白高”的解释历来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是党项人“尚白”习俗④;有的认为是河流名称⑤。西夏文《圣立义海》山之名义中有“山体宽长”,注释为“雪山绵延不断,诸国皆至,乃白高河本源”,又有“白河根本”,注释为“白高河水本出白峰根源,民庶基也。”⑥西夏文《新集锦成对谚语》第196条曰:“白高河应当不呼名,地灰唇;十级墓应当没有头,峰头缺。”⑦由此可知,“白高”乃河流之名。那么,白高河又位于何处?相当于今天哪条河流?罗福成先生的观点是:西夏立国西北,居黄河上游,黄河源头水色不黄,或有白河之称,“白高”意为白河(黄河)的高处即上游⑧。李范文先生则认为白高河当为今岷山的白龙江,白龙江古称白河,这一带又是西夏党项族最早的居住区,他们对这个地区极为留恋和崇拜,建国后,又用国名来传颂⑨。我觉得李先生言之较为合理。

  “大安二□(年)寅卯岁五月”:大安是西夏惠宗秉常之年号,历十一年,二年为宋熙宁八年(公元川75年)⑩。“寅卯岁”应为乙卯岁,熙宁八年甲子纪年为乙卯年,而“寅卯岁” 与乙卯岁发音相近,疑“寅卯岁"是乙卯岁之误。

  “四月一日立塔心柱”:四月一日是西夏的圣节。元昊于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规定:“以四孟朔为圣节,令官民礼佛,为己祈福。” ⑪即以每年各季第一个月的初一为圣节,题记中的“四月一日”是大安二年第二个圣节。

  “法轮常转”:转法轮来自藏族(吐蕃)佛教,藏族人将“六字真言”⑫题于长布片等,藏于经筒中,称之法轮,人用手旋转,或依风之力使之旋转,名日转法轮。藏族僧俗信以为法轮常转可积功德,得脱生死轮回之苦⑬。

  “本寺僧判赐绯法忍”:“本寺”可能是西夏的清凉寺(后文详述),僧判是西夏政府机构中专管僧侣、寺庙的官职称呼,这一职称在汉籍中未见记载。黑城出土的西夏汉文《杂字》官位部第十七列有“僧官、僧正、僧副、僧判、僧录” ⑭。题记里的僧判应是主管“本寺”的负责人;赐绯是源于唐代将绯衣赐于高僧的一种制度。《宋史·夏国传》载,西夏“官分文武班”,“文资则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则冠金帖起云缕冠” ⑮。《天盛新律》又规定:新修寺庙,国家可向寺院舍常住之物,舍一千至两千缗者,可衣绯一人,舍三千缗以上者一律衣绯两人⑯。紫衣、绯衣是西夏政府官员地位的象征,将绯衣赐于僧侣,表明僧人地位之高。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看,西夏确有向僧侣赐绯之制,而且早在西夏初期就己流行。

  “都大勾当”:西夏官职名称,意为“总管, 总监”此官宋籍中未见,只有“都大”和“勾当”之职,如:都大提举、都大提点、勾当公事等。西夏在吸收宋朝官制的过程中又有所发展,将“都大”和“勾当”合二为一。这里的“都大勾当”应是临时任命全权负责“本寺”的修塔盖殿。题记中还有“小监勾当”、“勾当”等衔,意与此同,旦品位没有“都大勾当”高。

  “上座”:寺内僧职称。它亦常见于中原汉地。佛教中的上座最早出现于印度,是僧侣受戒时间最长的称呼。中原佛教的上座始于南北朝时期,是管理地方僧侣、寺庙的俗官。唐、宋承之,但已改为由僧人充任。如《旧唐书· 职官志》云:“凡天下寺有定数,每寺立三纲(上座、寺主、维那),以行业高者充之。”担任上座者,一般为精通佛理,年高德宿之高僧,是寺内僧侣修道之楷模。

  “佰弁院”:“本寺”别院之名。我国寺院制度中,大寺内有若干别院,院是寺的一部分。赐绯僧法信,既是“本寺”上座,又兼任“本寺”“佰弁院”主。其地点应在拜寺沟方塔附近。

  “仪鸾司”:仪鸾司是中原政府宫廷掌仪礼的官署。五代梁开平初,置仪鸾使,掌卤簿仪仗。宋卫尉寺守宫署归仪鸾司,管皇帝祠郊庙、出巡、宴会和内庭供帐事务,设勾当官四人,以诸司使副及内侍充任⑰。

  仪鸾司在迄今所见的西夏官制材料内均未记载,这里是首次出现。那么,西夏政府是否有此机构?笔者认为西夏早期的政府中设有仪鸾司。

  目前能反映西夏官制的文献有《掌中珠》、《天盛改旧定新律令》和《杂字》等。《掌中珠》(1190年编)和《杂字》未见有仪鸾司⑱,西夏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年)修纂的《天盛律令》卷十“司序行文门”中列举诸司名称,所列各司分上、次、中、下、末五等,其没有仪鸾司⑲。《掌中珠》、《杂字》和《天盛律令》均成书于西夏后期,从这些材料看,西夏没有此机构。方塔建于大安二年,早期的西夏政府中可能设有。

  我们知道,西夏建国前夕,元昊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立官制,设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⑳。但是,元昊所设的翊卫司、官计司、丈思院等,在《掌中珠》、《天盛律令》、《杂字》中均未记载:元昊又于大庆二年(1037年)“设十六司于兴州,以总庶务” ㉑。而《天盛新律》所载政府主管机构有几十个,远远超过元昊所设十六司之数。由这些材料的对比可看出,西夏官制虽有定制,但有的机构却存废无常。西夏初,元昊所设十六司各为何名?史书未见记载。元昊所定官制又多与宋同,正如当时宋朝宰相富弼所说:“称中国位号,立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 令” ㉒。一到了毅宗谅祚时期,西夏官制承袭了元昊之制,更改不大。而仪鸾司是宋政府的一种管理机构,隶属卫尉寺㉓。作为汉地机构的仪鸾司出现于西夏大安二年的塔心柱题记中,它应是元昊建国初仿宋所设的政府机构之一,品位在西夏五品官制中的三品(中品) 职能为负责颁朝仪、内庭供帐、祠郊庙及皇帝的仪卫工作。目的就是维护西夏王朝的封建等级制度。其不见于后期文献中,可能在仁宗仁孝的“革故鼎新”政策中取消,其职能被别的机构瓜分。

  “小班”:应是仪鸾司内较低微的职称,其可能专门负责皇家的宫殿、寺庙等的修建。

  “大壕寨”:地名,详址不可考。《西夏书事》载,贺兰山有大、小凉族,部落盛众㉔。这说明西夏时有部族在贺兰山中居住、生活。大壕寨与大、小凉族有无联系,不得而知,但其寨址肯定在贺兰山中。

  “奉天寺”:西夏寺院名,修建时间、地点不详。

  总之,方塔塔心柱汉文题记记载的是西夏皇帝秉常和其母梁氏发心愿在此修塔盖殿,并祈国顺民安,江山永固,及负责修建塔寺的人名和各自的职你。所参加人员有汉人,也有党项族人。汉人有:袁怀信、赵文信黎怀玉等,党项人有库□吃吟埋、□罗、赝惟敌、罗小奴等:题记内还有吐蕃人。如残片上“两番芎毛……”西夏人自称“番”。称吐蕃族为“西番” 。可惜柱旧残,其名不完整。寺院僧职除上述以外,还有住持、食众、勾当、手分等。

  塔心柱题记没有记“本寺”寺名,亦未直接记载“本寺”初建于何时。在对内容考释之后,下面对“本寺”的始建时间,寺名作简要论述。

一、方塔寺院(“本寺”)的营建时间

  方塔周围是一处大型的佛寺建筑遗址,总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它又被山洪冲沟分割成沟南、沟北两大部分。在这里,只要是可利用之处,都有建筑遗迹可寻,塔前平台,塔后山腰,塔西各级阶地,沟南山脚和高台,以及塔西三、四里之遥的山顶,均有数量不等的建筑材料,高低有别的石砌护壁。方塔原就耸立于沟北山脚的台地上㉕。可以想见,当初这里曾是佛塔摩天,佛殿金碧巍峨、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

  由题记,我们直接可知方塔是建于西夏大安二年(1075年)。题记又有:“特发心愿,重修砖塔一座,并盖佛殿,缠腰塑画佛像。”很显然,建方塔的同时,也盖佛殿。再从“重修砖塔一座”中的“重修”二字看,方塔修建之前,此处还有塔,是什么样的塔己不可知,但是,它肯定不是现在的方塔。塔寺本为一体,有塔必然有寺。题记云:“今特奉圣旨差本寺僧判赐绯法忍”,“及差本寺上座赐绯佰弁院主法信”,由法忍和法信负责修塔盖殿。记中的“本寺”应指原有的寺庙,进一步证明“重修砖塔一座,并盖佛殿”之前,方塔地区早有塔寺。秉常所建的方塔及佛殿,只是在原有的寺庙中新修砖塔一座,增盖新的佛殿,并非新建一寺。那么,“本寺”(方塔寺院)究竟始建于何时?我认为它始建于西夏早期的元昊或谅祚时期。

  拜寺沟之名最早见于明代的《弘治宁夏府志》清·储大文撰写的 《贺兰山口记》又称白寺沟。无论是拜寺沟、白寺沟还是俗称“百寺沟”,从其名看,是在沟内筑寺庙之后,始有此名。在此之前拜寺沟又称何名?

  《宋高僧传》载,唐玄宗时期有新罗国王第三子无漏来华,“欲游五竺、礼佛八塔”,行至贺兰山,“遂人其中,得白草谷,结茅栖止”,在此隐居修行。后无漏随肃宗返京,圆寂后留遗表,乞肃宗将其归葬于旧隐山之下。无漏隐居于白草谷,行化多由怀远县(今银川市)。当其真体行至此,神座不可辄举,于是,护送人员在怀远县建堂宇安置,称下院㉖。唐末、五代又有僧人进白草谷持念、修道,他们靠羌胡之族供献酥酪为食,“薙草结茆为舍” ㉗。按《宋高僧传》所载,贺兰山白草谷位于银川市西不远之处,又是很受僧侣重视的修道之净地。今天的拜寺沟亦位于银川市西侧贺兰山东麓,是贺兰山中距银川市较近的山沟,沟内环境幽雅,山间岩洞,密林掩蔽,是禅僧修契的理想之地。我们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看,拜寺沟应是古代的白草谷。

  《宋高僧传》又云,凡入白草谷(拜寺沟)修道之僧人,是“结茅为舍”或“薙草结茆为舍”,说明晚至唐末、五代此谷内未曾筑有塔寺。赵宋政府统治银川一带也仅仅维持了四、五十年,这里又远离宋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宋初在贺兰山内修筑寺庙是不大可能。贺兰山位于西夏都城兴庆府西,是西夏的三大神山之一,将佛寺筑于深山密林中,只有好佛的西夏政府才有此条件。这一点从方塔周围各遗址内出土的建筑材料亦可得到证明㉘。所出土的建材,如:砖、瓦、滴水、瓦当等与西夏陵出土的同类材料极为相似㉙,其内并未见有唐宋风格的建筑材料。

  秉常是西夏第三位君主,在他执政前,方塔寺院(“本寺”)已存在,而且规模较大,它的初建者应是西夏开国之君元昊或其子谅祚。史载,元昊、谅祚曾在兴庆府周围大规模地修筑寺庙。元昊立国初,建一舍利塔,此塔高五百尺,“下通掘地之泉,上构连云之塔” ㉚。其地点不详;又于兴庆府东建高台寺㉛。谅祚于兴庆府西建承天寺㉜,鸣沙州建安庆寺等㉝。以上寺庙仅是见于文献中,实际上元昊、谅祚所修佛寺远不止这些,文献外也许更多。贺兰山被西夏王朝视为京畿的皇家林苑,拜寺沟山大沟深,沟内景色宜人,夏季清凉爽快,更适合修筑寺庙。这里又被前朝高僧视为修道之净土,于此持念,常会“感枯泉重涌,有灵蛇游泳于中㉞。这对崇佛的元昊、谅祚来说是极为理想的修寺之处。

  综上所述,方塔寺院的初建是在元昊或谅祚时期,后经秉常及其子孙扩建、修缮,发展为西夏京畿附近一座重要寺院。

二、方塔寺院与西夏的“五台山清凉寺

  西夏王室极为崇奉佛教,尤其德明、元昊父子,对山西五台山更是神往。德明于宋景德四年(1007年)向宋“请修供五台山十寺为亡母祈福。” ㉟元昊于“宋宝元元年(1038年)表遣使诣五台山供佛宝。” ㊱后西夏在去五台山极为不便的条件之下,于本国贺兰山中修建了自己的“五台山寺”。西夏文类书《圣立义海》中有“五台净宫” ㊲;《西夏地形图》中,在贺兰山侧标有“五台山寺”㊳;辑于西夏天庆七年(1200年)的汉文《密咒圆因往生集》序后落款有“北五台山大清凉寺出家提点沙门慧真编集”㊴;莫高窟444窟窟檐门北柱上有西夏汉文题记“北五台山大清凉寺僧沙□(门)□光寺主……” ㊵。这“北五台山”应是西夏的“五台山”,“清凉寺”或“大清凉寺”或许就是“五台山寺”的一部分,或许是同寺异名。

  贺兰山中的“五台山寺”究竟在何处?根据塔心柱题记,结合拜寺沟西夏遗址的调查材料,我认为它就位于拜寺沟内,而方塔寺院是“五台山寺”的一部分,即“清凉寺”。

  方塔寺院是西夏王朝的一所重要寺院。塔是寺院的标志,方塔又是贺兰山腹地仅有的一座砖塔,其内出土了大量佛教文物,有西夏文和汉文佛经、佛画、舍利子、模制小泥塔和小泥佛等㊶。尤其小泥塔和小泥佛有六七千之多,表明这里佛事活动频繁。“夏俗皆土屋,或氂织牛尾、(羊古)(羊历)毛为盖,惟有命者得以瓦覆,故国中鲜游观所。㊷”在方塔寺院遗址出土的琉璃建筑构件,特别是绿琉璃脊兽和莲花琉璃瓦当制作精美,釉色光润,说明本寺的建筑规格极高。方塔修建于秉常大安二年,这年春,秉常亲政,在亲政之始,必然举行佛事活动以作庆贺,于是发大愿“重修砖塔一座并盖佛殿”,并下旨特差“本寺”僧判法忍等充建塔寺的都大勾当,可见方塔寺庙的重建是出于秉常的旨意。又方塔废墟内出土有崇宗贞观年西夏文题记的木牌和仁宗乾祐十一年(1180年)御制印经发愿文,又说明方塔从始建到西夏末期倍受西夏统治者重视。

  贺兰山中山沟众多,各沟均有西夏遗址,但像方塔地区这么大的西夏寺庙遗址并不多见。明·安塞王朱秩炅咏拜寺沟诗:“文殊有殿存遗址,拜寺无僧话旧游” ㊸,这表明拜寺沟内有与文殊菩萨有关的寺庙。众所周知,文殊菩萨游行居住、说法演教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朱秩炅的这句诗给我们指出西夏的“五台山寺”故址就位于拜寺沟。多数专家因当时受材料所限,将拜寺口双塔寺庙遗址认为是西夏的“五台山寺”故址㊹。经方塔文物的出土和拜寺沟内西夏遗址的调查,我们认为西夏的“五台山寺”应放在整个沟内更为合适㊺。山西五台山环周五百余里,由五峰耸出之台组成,各台均有寺庙。西夏的“五台山寺”既是效山西五台山而建,它也应由众多不同的寺庙组成。拜寺沟从沟口至沟尽头长30余里,有双塔、方塔两处西夏寺庙遗址和殿台子、峡道和土关关三处西夏殿宇建筑遗址㊻,如此庞大的建筑群只有与西夏“五台山寺”故址才相称。尤其方塔地区,以方塔为中心,左环右顾,沟南和沟北,山顶和山腰都有遗址,这里环境静谧,溪水长流,非常适合“禅僧修契”之用,它应是西夏“五台山寺”的一部分。

  西夏僧人慧真和智广编集的《密咒圆因往生集》是辑诸经神验密咒的密宗佛典,它的出版与西夏晚期流行藏传佛教有密切联系。藏传佛教的核心是密宗,密宗又极重视密咒,因此,《密咒圆因往生集》是藏传佛教影响之下的产物。它的作者之一慧真是“北五台山大清凉寺出家提点”㊼,他修行的“大清凉寺”尽管不能算作藏传佛教寺庙,但也应是集汉地佛典和藏传佛教经典的寺院,这样才有条件接触更多的密咒,便于集录。1991年,方塔内出土了大量的译自藏传佛教密典的西夏佛经,有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及其要文、广义文、解生喜解补共8册,汉文《略疏下》、《初轮功德十二偈》、《吉祥上乐轮略文等虚空本续》和《是竖橛咒》等㊽。方塔保存如此多的藏传佛教密典的西夏译本,目前所知,在贺兰山中是唯一一处,推测方塔寺庙与慧真出家修行的“北五台山大清凉寺”有关。

注释

① 宁夏文化厅、文管会编:《文物普查资料汇编》1986年。

② 牛达生、孙昌盛:《宁夏拜寺沟方塔出土一批珍贵文物》,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29日。

③ ㉕㊶㊽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清理纪要》《文物》1994年9期。

④ 王静如:《西夏国名考》,载《西夏研究》第一辑。

⑤ ⑧⑨罗福成:《西夏文经典目录考略》,载《西夏文专号》第342页:李范文《西夏研究论集·试论西夏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一)关于“自人”与“自上国”问题》,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⑥ ㊲克恰诺夫、李范文、罗矛昆:《圣立义海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⑦ 陈炳应:《西夏谚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⑩《宋史》卷486夏国传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6均记西夏大安二年为宋熙宁八年。

⑪⑮⑳㉑㊱《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⑫“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中流行的一种咒语、源于梵文,现由六个藏文字母组成,汉语译文为“唵、嘛、 呢、叭、咪、吽”。

⑬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1987页。

⑭史金波:《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载《中国民族史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⑯⑲史金波等泽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五册《西夏天盛律令》,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⑰㉓《文献通考》卷五五职官九《卫尉卿》。

⑱(西夏)骨勒茂才《番汉合时掌中珠》,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㉒(宋)赵汝愚《睹臣奏议》卷135《边防门·辽夏七》富弼《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篇》。

㉔(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七。

㉖(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中华书局本。

㉗㉞(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六 ,中华书局本。

㉘㊺㊻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贺兰县寺沟西夏遗址调查简报》,《文物》1994年9期。

㉙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陵区北端建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9期。

㉚㊷(明)胡汝砺编《嘉靖宁夏志》卷2。

㉛(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8。

㉜(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9。

㉝(明)胡汝砺编《嘉靖宁夏志》卷3。

㉟(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9。

㊳(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地图。

㊴㊼《大正新修大藏经》卷46。

㊵敦蝗文物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大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

㊸(明)胡汝砺编《嘉靖宁夏志》卷1。

㊹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本文出自:《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55-60页。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