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楼兰LE建置的文献推理
据史籍载,西汉对楼兰地区的控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张骞凿空西域,汉使往来于西域诸国,但常为其所困。故元封三年(前108年)“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於是酒泉列亭鄣至玉门矣。”[[17]]此时西汉实际军事控制权仍在玉门关内,但由此开始了控制西域的脚步,此时楼兰地区尚未有汉筑之城址。
第二阶段,太初元年(前104年)至四年(前101年),李广利征伐大宛。之后的天汉元年(前100年)“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18]] 另“自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黎。”[[19]]此时汉朝开始在出敦煌以西至罗布泊一线修筑烽燧,并且势力应到达罗布泊及沿孔雀河以西至现库尔勒地区。这是汉庭在楼兰地区逐步开展屯田的初始阶段,用以满足屯粮驻兵所需。
第三阶段,“元凤四年(前77年)……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20]]、“至宣帝(前73年即位)时,吉以侍郎田渠黎,积谷,因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21]]汉朝对楼兰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与之相伴的则是屯田规格的升级,设置了 “司马”、“卫司马”等屯田官职。
第四阶段,约地节二年(前68年),“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22]]又,“是岁,神爵三年(前59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23]]可知伊循屯田,开始为司马、卫司马屯田,其后又进入了都尉屯田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据张骞元朔三年(前126年)所言:“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24]]说明在汉朝势力进入西域前,该地已建有城,并且距罗布泊较近。又据尉屠耆言“国中有伊循城”,可知在公元前77年时,楼兰国不仅有国都,还有伊循城,且二者相距较近,可使“得依其威重”。关于楼兰国都,有诸多学者根据LA出土佉卢文书中有“楼兰”、“Kroraina”等字样,并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判断,基本认定LA古城为楼兰早期国都。[[25]]该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笔者亦持相同看法,此不赘述。至于伊循城,则众说纷纭。结合前述,伊循城当与楼兰都城相近,故而笔者认为LK古城很可能为早期伊循屯田之所。再者LK古城形制所呈现出的非汉制的较早文化面貌,应与LA古城同为汉入楼兰前所筑城池,且二者相距亦不远,故楼兰王尉屠耆所倚重的“国中有伊循城”只能是这里。孟凡人从LK古城的遗迹和遗物、城址的规模和交通、历史背景、LK古城与LL古城和LM等遗址的关系、LL和LM等遗址的性质和年代等方面曾做过详细论证,认为LK古城应为伊循城。[[26]]笔者赞同。LK古城位于楼兰国之中心,扼控楼兰国南北势力,汉于此置伊循屯田是合情合理的。
其后,伊循由司马屯田升格为都尉屯田,这时,如都尉治所仍置于LK古城,已经不能满足汉王朝经营西域的需要。于此时,一方面楼兰国内的形势应逐渐趋于稳定,LK古城的重要性应开始下降。另一方面则是楼兰道逐渐兴起,汉朝需要在这条交通线上屯田驻守,于是在伊循迁都尉的同时,汉王朝便着手在楼兰道上修筑了LE城,并将其治所移至此城。因此LE古城修筑的时间应在地节二年(前68年)前后。此时,伊循都尉的性质与居延都尉一样,应是“将屯”,即将兵屯田。这种变更提高了伊循的战略地位,加强了汉朝在楼兰道的军事力量,扩大了屯田规模,在交通、政治和军事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言之,在交通方面它可以确保楼兰道的安全和给养补充;军事上可以北控车师,南制鄯善,向西则威慑于西域诸国。伊循都尉治于LE古城,是汉庭应西域变化了的战略形势,适时调整了政策,成为羁縻西域的重要举措,有着重要历史意义。位于LE古城东北约16公里的土垠遗址,根据所出文书,基本可以确定为汉居卢仓故址,它既能扮演仓储角色,又可司职交通,起着辅助LE城的重要作用,二者互为掎角之势,屯田驻兵,汉朝便可以牢牢地控制“楼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