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羅丰:薩寶:一個唐朝唯一外來官職的再考察(上接前一次文)
发布时间:2016-12-15 09:27:00   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作者:羅丰   点击:

4

  本世紀初以來,中外學者已經對薩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對其來源、含義的討論目前仍存在著嚴重分歧。以學術史的角度有二位傑出學者的論文值得引起我們的特別注意,一篇是美國學者丁愛博(Albert E. Dien)教授的《薩寶問題再考》,[80]另一位是中國學者姜伯勤教授的《高昌胡天祭祀與敦煌祆祀》及在《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一書中“高昌敦煌的薩寶制度與胡祆祠”一節,[81]他們分別對不同時期學術界關於薩寶的來源問題給予解說,使我們對於薩寶這一聚訟紛紜的問題得以全面瞭解。大約有以下幾種觀點在學術界受到注意。

  較早的一條關於薩寶(薄)的史料出自《法顯傳》。據載,法顯抵達師子國時看見其王城盛大華麗,“其城中多居士,長者、薩薄。商人屋宇嚴麗”。由於標點不同,其義也産生嚴重分岐。上引是滕田豐八的斷句。[82]章巽的句讀則爲“其城中多居士、長者、薩薄商人”。[83]“屋宇嚴麗”別爲一句。其中“薩寶商人”斷爲一詞,實際上代表了英國學者畢爾(S.·Beal)和理雅各(J. Legge)的主張,他們均以爲薩薄是Sabatan的對音,是古代阿拉伯半島西南部Suba'地區居民,並說這類阿拉伯商人在今斯里蘭卡的貿易活動中仍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形成商業社會。[84]

  德維利亞(Deveria) 早年間認爲薩寶是源於敍利亞語Saba(Vitillardancien)“老人”的音譯,伯希和(Paul Pelliot) 曾寫一篇《薩寶考》 (Le sa-pao) 刊於《法國遠東科學院學報》(越南),雖未見原文,但通過其他學者的轉述,可知他贊成德維利亞是敍利亞語“老人”譯音的觀點。並且批評了比爾的看法。美國學者勞費爾(B. Laufer)雖然客氣地稱之爲一篇傑出的論文,但在涉及薩寶時卻批評道:“這顯然和伯希和本人所嚴格闡明和極力主張的譯音規律相衝突,他的規律是:必須找出理由以說明‘薩’這個字裏的末尾爲什麽是齒音或流音。這種尾音是唐朝的譯音裏經常見到的。假如波斯人會使用一個敍利亞字來作爲他們聖職的名稱,那也是一件怪事。很顯然這漢語譯音法於一個來自古波斯語Xšaθra-pâvan(Xšçpava,xšaçapāvā)的中古波斯字,這個字産生了亞述語的axšad arapān或axšadrapān,希伯來語axašdavfnim,希臘語σατραπηδ(亞美尼亞語šahapard,梵語kṣatrapa)。産生漢語譯音的那個中古波斯字必定是šaθ-pav或xšaθ-pāv。‘薩’這個字也是中古和新波斯語sar(‘首腦,頭子’)的譯音。[85]勞費爾的觀點有著廣泛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學者龔方震在研究《大秦景教碑》時重伸了德維利亞“薩寶”是敘利亞語“長者”譯音的觀點,以爲是正確的。他反駁了勞弗爾的意見:“殊不知敍利亞語也可讀作Sāba或Sabā。《景教碑》敍利亞文記載中即有一行Smeun qšiša wsabā(譯爲:長者、僧šmeun)。Sabā 的Sa是短音,與薩音正相符。根據皮古萊芙斯卡雅的說法,五世紀時在敍利亞的一些村莊中,關於賦稅的計算和分配,是Sabā的任務,Sabā還含有‘執事’的意義在內。因此,Sabā這個敍利亞語可以認爲就是‘薩寶’一詞的來源”。[86]

  烈維(S. Levi)在出版注釋《佛說大孔雀王神咒經》(Mahama Yuri Vidya-rayni)時說“薩陀婆訶”即商主的意思,薩薄即薩陀婆訶之省稱。[87]《大智度論》卷四亦載:“如昔菩薩爲大薩陀婆,渡海水惡風壞船,語衆賈人:‘捉我頭髮手足,當渡汝等’”[88]。此大薩陀婆或即大薩薄之略稱。

  楊憲益在《薩寶新考》一文中認爲薩寶即Sarva或康居之Zrw的對音,爲梵天神名。[89] Zrw即Zervan,法人伯希和、沙畹(E. Chavannes)說:“考祆教之大神,名Zervan,經康居、突厥、蒙古等地之移植,一變而爲佛教梵天大神(Brahma boudhique),而中國之火祆神,又變而爲摩訶濕扶(Mahecvara)”。[90]

  滕田豐八認爲薩寶是梵文Sārthavāho之對音,在《賢愚經》(《賢愚因緣經》)中便有薩薄一語。此經在西藏爲mDzans-blan,譯此語爲Sar P'ag。Sārthavāho爲商主,乃是“商隊之長”或商賈意思。此語由Sartha和Vaha(vaho)二詞組合而成,前者是商隊、兵隊、民衆,有權力或富有之意;後者是引導的意思。[91]

  薩寶即商隊首領的意思,這一觀點受到後來學者的普遍注意和贊同。羽田亨在回鶻語《法華經普門品》中發現 Sartvaqi,[92]Sartvaqi當由梵文Sārthavāho而來,其意爲商隊首領。桑原騭藏注意到這種觀點[93]。此類觀點受到中國學者向達、汪篯等人的進一步引述。[94]

  另外姜伯勤轉述俄人巴爾托裏德的看法,在11世紀突厥佛教文獻中,見到Sart一詞,意爲“商人”。在突厥佛教文獻中,見有 Sartbau一詞,來自梵語Sarthavaha或Sarthabaha,即“隊商首領”。突厥人把這個詞變爲Sartbashi──“商人長”,由此又形成Sart一詞,意爲商人。可見,“薩寶”一詞在中亞不止一個民族中有“商人長”的意思。[95]

  薛愛華(E. H. Schafer)在《撒馬爾罕的金桃》一書中說:唐“長安大約有兩百萬可徵稅的人口,是廣東的十倍,外國人在首都中所占居的比重極大。”其中“伊朗語系的人口占居相當重要的位置,唐政府甚至專設‘薩寶’(字面意思‘商務首領’)府以照顧他們的利益”。薛愛華在注釋中稱,1961年2月12日丁愛博(Albert E. Dien ) 給他的私人通信說:根據貝利(H. W. Bailey)等人的著作,Sārthavāk爲粟特語,相當於中文中的“薩寶”。[96]

  貝利曾經認爲:在於闐文中Spa,其更完全的形式Spata,意爲“軍事長官”,出現在文書上,中文譯名爲“薩波(Sa-po)”[97]在後來的一本書注釋中,貝利再次將Spāta譯爲“領袖、首領”,指的是梵文佛教經典中Senāpati,意爲“軍隊領袖”。貝利將 Spāta追溯至古波斯的Spāda一詞上,其意爲“軍隊”,Pati 意爲“主人、官員”[98]。丁愛博補充指出《周書》、《冊府元龜》中關於波斯“薛波勃”的材料在《冊府元龜》中“薛”字變成“薩”[99]。根據勞弗爾的意見;薛波勃(Sit-Pwa-bwiδ),是波斯的“掌四方兵馬”的官員,兵馬即步兵與騎兵:Paiyan與aswārān;四方即四個Pātkōs:Pāt“省”,Kōs“防守”。《周書》薩波勃之“薩”sat,sar。這個字相當於中古波斯語“將軍”Spāhbeδ;帕拉維語(Pahlavi)pat,新波斯語-bad,-bud長官的意思,所以也可推斷出一個中古波斯詞Spāhbaδ(-beδ或buδ)。[100]不過將“薩波勃”與“薩寶”對應起來確實存在著一定困難,其尾音bwis無合理的解釋。薩波(sa-po)與薩寶(sa-pao)之間對音關係雖然無難通之處,但我們需要進一步瞭解前者來源詞的年代。

  最近吉田豐成功地重新轉寫了粟特文古書劄(Ancient Letters)第五封粟特文信殘文的開頭部分,找出其中S'rtp'w即漢文史料中薩寶,是“隊商首領”的意思。[101]粟特文古信劄人們已經成功地解讀了其中第二封,大多數學者傾向性的意見將其年代斷在公元312年即晉永嘉六年或稍後幾年。[102]在這封信中,亨寧(W. B. Henning)曾經發現S'rth(商隊)一詞。[103]至此,古粟特文信劄中所出現的薩寶年代可溯至公元四世紀初葉,較過去滕田豐八提出的《賢愚經》無疑早出一百年。

  中國學者在薩寶的語源問題,除龔方震主張源于古敍利亞語,姜伯勤則持謹慎的態度,榮新江對吉田豐氏的結論表現出極大的關注,認爲已解決了薩寶的語源問題,[104]其他人基本上沒有參加學術性的討論,只有一些傾向性的看法。[105]

  那麽關於薩寶的語源問題已經很好的解決了嗎?問題似乎沒有那麽簡單。這裏有必要繼續強調滕田豐八氏在研究薩薄一詞時一個方向性的思路,佛經依然是我們追尋薩薄語源的目標,因爲在諸多的古代語言中梵文無疑屬較早者。

  姜伯勤核稽出《賢愚經》中有關薩薄內容,《賢愚經·大施抒海品第三十五》有云:

  或有人言,唯有入海,探取珍寶……大施聞此……廣行宣令,告語衆,我今躬欲入海采寶,誰欲往者,可共俱進。我爲薩薄,自辦行具。于時國中,有五百人,聞是令已全然應命,即辦所須,克定發日……王與群臣……送到路次……數語賈人,牢治其船。

  據此可知,“薩薄”是由國王批准的外出搜求寶貨的賈人的首領,其商隊或商船中的商侶,有時多達五百人。如《賢愚經·出家功德屍利提品》第二十二提及“舍衛城大薩薄”,“船破沒海,薩薄及婦、五百估客,一切皆死”,這裏也提到“大薩薄”“與五百估客,上船入海”。《賢愚經》還提到“爲薩薄法”,其《勒那闍耶品》第四十三云:“爲薩薄法,當辦船具……爾時薩薄以三千兩金,千兩辦船,千兩辦糧,千兩用俟船上所須。則薩薄作爲隊商及商船首領,須墊支一定的預付資本。[106]

  《賢愚經》被介紹到中國的年代在北朝初年,據《開元釋教錄》卷六載:“曇覺涼州人”,“於于闐國得經梵本,乙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乙酉,從于闐還。到高昌國,共沙門威德,譯《賢愚經》一部,見《靖邁經圖》。”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爲公元445年。當然《賢愚經》是否由曇覺在于闐國得到梵文原本還存在不同看法,據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九所記,言其始末,則爲曇覺、威德等於于闐國大寺遇般遮於瑟之會,所講經律,各書所聞,還至高昌,集爲一部。涼州沙門慧朗命以此名。[107]所以陳寅恪說:“賢愚因緣經本無梵文原本,實爲支那僧徒遊學中亞時聽講之筆記撰集而成。[108]不過這似乎並不影響“薩薄”一詞來源於梵文的可能性。

  友松圓諦在評論藤田豐八關於薩寶研究的成果時有一篇《讀藤田博士之〈論薩寶〉》,文章雖短,但非常重要。友松、丁愛博具找出了若干佛經中有關薩薄的材料。[109]按照這種思路我們又鈎稽了在多部佛經中有關薩薄的史料。

  《興起行經》記:

  昔無數阿僧祗劫前,有兩部賈客,各有五百人,在波羅柰國,各合資財嚴船渡海,乘風經往,即至賓渚。一部賈客語衆人曰:“我等所求已獲,今當住此,以五欲自娛。”。第二薩薄告其部衆,不應於此久住。第一薩薄不信天告,樂住不去。第二薩薄懼水不住,第一薩薄,先不嚴船,水至之日,與嚴治者持杖共相格戰。第二薩寶以銳牟刺,第一薩薄腳 過即便命終。佛語,舍利弗汝知:“第一薩薄者,今提婆達是;第二薩薄者,則我身是。”爾時,第一賈客衆五百人者,則今提婆達五百弟子是。[110]

  《舊雜譬喻經》記:

  昔無數世有一商人,號曰薩薄。(略)薩薄自念,便語衆輩:“汝等住此吾獨進,得勝鬼者當還相近迎,不得來者遇害,便各還退勿復進也。” (略)鬼到問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導師也。”鬼大笑曰:“汝聞我名不,而欲通道。”(略)於是閱叉前受五戒慈心衆生,即爲作禮退入深山。薩薄還呼衆人。(略)佛告諸比丘:“時薩薄者我身是”。[111]

  《雜譬喻經》記:

  昔有人名薩薄,聞於外國,更有異寶,欲往治生。薩薄遊行,見市西門有一道人,空床上坐,云賣五戒。薩薄問言:“五戒云何?”答曰:“無形直口,授心持後,得生天現能卻羅刹鬼難。”薩薄欲買。薩薄少時到二國中間,見有羅刹直捉薩薄。薩薄語言:“我是釋迦五戒弟子。”羅刹聞此永不肯放。薩薄聊以兩捲扠之。羅刹以偈語薩薄言:汝身及手足,一切悉被羈,但當去就死,跳踉復何爲。薩薄志意猶固,以偈語羅刹曰:我身及手足,一時雖被系,攝心如金石,終不爲汝提。”羅刹又語薩薄曰:“吾是鬼中王,爲人多力膂。從來食汝輩,不可得稱數。但當去就死,何爲自寬語。”薩薄更欲罵自念:此身輪回三界,未曾乞人,我今當以乞此羅刹,作頓飽食,即說偈曰:“我此腥臊身,久欲相去離。羅刹得我便,悉持以佈施。志求摩訶來,果成一切智。”羅刹聰明,解薩薄語,便生愧心,放薩薄去,長跪合掌,向其謝曰:“君是度人師,三界之希有。志求摩訶乘,成佛當不久。是故自歸命,頭西禮稽首。”羅刹悔過,競送薩薄至外國,大得珍寶,又送還家。[112]

  《雜譬喻經》記:

  昔有五百賈客,乘船入海欲求珍寶。薩薄主語衆人言:“船去太疾可舍帆下沈。輒如所言舍帆下沈。船去轉駛而不可止。薩薄主告諸人言:“我有大神號名爲佛。汝等各舍本所奉一心稱之。時五百人俱發大聲稱 南無佛。(略)重罪令薩薄者令滅,如此之應未足爲多。[113]

  《十誦律》“法中皮革法第五”記:

  爾時諸國貴人、長者、居士、大富、薩薄。佛在舍衛城,爾時阿濕摩伽槃提國,有聚落,名王薩婆(注:婆=薄),中有大富居士,財寶豐盈種種具足。

  是王薩薄聚落,是四方商客所聚集處。

  是時復有諸商客海中來者,至王薩薄聚落。

  時諸大官、長者、居士、億財大富、薩薄,如是貴人留之不隨。父母知其意正,則聽令去。於是乘象振野鈴,遍告聚落令言:“沙門億耳欲入大海,我做薩薄,誰欲共去,是人福德”,五百商人皆悉樂從,彼國土法,作薩薄者要出二十萬金錢。

  見是沙門億耳有大威力,如是思惟,若作薩薄,共多人入海,必安隱來出。

  若前殺薩薄則諸賈客無所成辨,若不殺薩薄則以錢物力,若自身力,若以他力必能得賊。[114]

  《悲華經》云:

  若我必成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得己利者當作商主,於一一天下七返雨寶。復入大海取如意珠。(略)我於往昔諸所發願皆悉成就。如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無上薩薄之主,於恒河沙等五濁惡世雨種種珍寶一日之中七返雨之。如是利益無量衆生,悉令珍寶得滿足已。[115]

  《摩訶僧祗律》“明單提九十二事法之五”云:

  復請波斯匿王及群臣太子、聚落主、宿舊長者並薩薄主,至於其時。[116]

  《華嚴經》云:

  到大海邊見一新死端正女人,此薩薄婦由自愛身死,後還生在。”[117]

  以上這些佛經,均屬早期譯經。《興起行經》翻譯年代最早。《雜譬喻經》最早爲康居國人康僧會所譯。漢獻帝(190─220年)末世亂,康氏避亂于吳地,孫權聞其才慧召見,拜爲博士,接著從事譯經活動。《高僧傳》卷一《譯經》上載:

  會于建初寺譯出衆經,所謂《阿難念彌》、《鏡面王》、《察微王》、《梵皇經》,又出《小品》及《六度集》、《雜譬喻》等,並妙得經體,文義允正。[118]

  基本上在三世紀中葉《雜譬喻經》已有漢文譯本。晉時高僧鳩摩羅什在龜茲北界溫宿國傳教:

  龜茲王躬往溫宿,迎什還國,廣說諸經,四遠宗仰,莫之能抗。時王子爲尼,字阿竭耶末帝,博覽群經,特深禪要,云已證二果。聞法喜踴,迺更設大集,請開方等經奧。什爲推辯“諸法皆空無我”,分別“陰界假名非實”。時會聽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至年二十,受戒于王宮,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119]

  西秦弘始三年(401)十二月二十日鳩摩羅什至長安。“大將軍常山公顯,左軍將軍安城侯蒿,並篤信緣業,屢請什于長安大寺講說新經,續出《小品》、《十誦律》、《十誦戒本》、《菩薩戒本》、《釋論》、《成實》、《十住》、《中》、《百》、《十二門論》,凡三百餘卷,並暢顯神源”。[120] 臨終時,向衆僧告別時說:“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後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存其本旨,必無差失”。[121]

  鳩摩羅什翻譯《十誦律》實際上得到另一位西域高僧的幫助。

  弗若多羅,此雲功德華,罽賓人也。少出家,以戒節見稱,備通三藏,而專精《十誦律》部,爲外國師宗,時人咸謂已階聖果。(略)以僞秦弘始六年(404年)十月十七日集義學僧數百余人,於長安中寺,延請多羅誦出《十誦》梵本,羅什譯爲晉文,三分獲二。[122]

  弗若多羅與鳩摩羅什合譯未竟而多羅病亡,最後曇摩流支和羅什共譯成,[123]至此《十誦律》得以廣爲流傳,共五十八卷。

  《華嚴經》由高僧覺賢譯出:

  先是沙門友法領,於于闐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至義熙十四年(418)吳郡內史孟頭,右衛將軍褚叔度,郡請賢爲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場譯出。詮定文旨,會通華戎,妙得經意,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124]

  《摩訶僧祗律》爲法顯得自天竺:

  昔無數阿僧祗劫前,有兩部賈客,各有五百人,在波羅柰國,各合資財嚴船渡海,乘風經往,即至賓渚。一部賈客語衆人曰:“我等所求已獲,今當住此,以五欲自娛。”。第二薩薄告其部衆,不應於此久住。第一薩薄不信天告,樂住不去。第二薩薄懼水不住,第一薩薄,先不嚴船,水至之日,與嚴治者持杖共相格戰。第二薩寶以銳牟刺,第一薩薄腳 過即便命終。佛語,舍利弗汝知:“第一薩薄者,今提婆達是;第二薩薄者,則我身是。”爾時,第一賈客衆五百人者,則今提婆達五百弟子是。[110]

  後至中天竺,於摩竭提邑波連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祗律》。(略)遂南造京師,就外國禪師佛馱跋跎於道場寺譯出《摩訶僧祗律》、《方等泥洹經》、《雜阿昆曇心》,垂百余萬言。[125]

  《摩訶僧祗律》梵文本亦是由覺賢譯成漢文。[126]

  《悲華經》爲曇無讖譯出:

  河間王沮蒙遜僭據涼土,自稱爲王,聞讖名,呼與相見,接待甚厚。(略)次譯《大集》、《大雲》、《悲華》、《持地》、《優婆塞戒》、《金光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余萬言。[127]

  在早期的譯經活動中,翻譯爲漢經的大多來自中亞胡語,而胡語佛經當由梵文而來,薩薄一詞來自梵文佛經應該沒有什麽疑問。在巴利語(Pali)以《本生經(Jātaka)》中也屢次出現薩薄的音譯。[128]

  Ath'ekasmiṃ divase Bāranaseyyako Satthavahaputto paNcahi sakaṭatahi taṃ gāmam patva

  有時候,從Bāranaseyyako 出發的商隊導師的兒子,跟500 輛車一起進入這個村莊。

  Satthavāha kule niffati……Bāranāṣito parNcahi sakaṭasatehi bhaṇḍam ādāya vohāratthaya gacchanto

  出生在商隊導師之家……可以使用Bāranāṣito 500輛車的商品去進行貿易。

  巴利語,是佛教小乘上座部(Theravāda)的宗教語言,與古印度一雅利安吠陀語、梵語有密切的關係。相較之雖然稍晚,但並非由其派生,在巴利語中仍保留著比梵語更古老與吠陀語接近的變化形態。[129]根據“錫蘭上座部傳說,巴利藏是公元前89-77年國王Vaṭṭagamaṇ Tabhaya時期寫定的。這個傳說一般認爲是可靠的。估計在印度本土佛經寫定時間可能要早一些,可能早到公元前四世紀末”。[130]季羨林說:“佛教徒利用本生故事來宣傳教義,至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在這個時候建成婆嚕提(Bharhut)大塔和桑其(Sanchi)大塔,周圍的石門上都有一些本生故事的浮雕,而且有的竟標出Jātaka這個專門術語”。[131]《本生經》中出現的 Sātthavāha 與梵文Sārthavāho相同,基本上是商隊導師的意思。通過以上佛經故事,我們大致已經弄清了薩薄在早期社會的地位、作用。佛教社會對於商人有著特別的崇敬,佛經中記載著許許多多與商人有關的故事。[132]做爲商隊首領的薩薄承擔著組織商人進行貿易活動職責,依照有些國家的法律薩薄在組織貿易活動時自己要墊付資本,有時則高達“二十萬金錢”。在行海中有時不至一位薩薄,有“第一薩薄”與“第二薩薄”之區分。其社會地位非常之高,常常與國王、大臣、長者、居士、聚落主、大富等並列合稱。佛在成佛以前曾經是薩薄。

  現在回頭再來看《法顯傳》師子國中的一段文字的句讀,似為:

  其城中多居土、長者、薩薄、商人,屋宇嚴麗,巷陌平整,四衢道頭皆作說法堂。

  這樣分別斷句標點爲妥。

  在一些佛經中出現的“導師”也許就是“薩薄”的意譯。西晉高僧竺法護所譯《生經》之《佛說墮珠著海中經》載:

  佛告比丘:(略)時諸賈客,各各采寶,悉皆具足,乘船來還。海中諸龍、及諸鬼神,悉共議言:此如意珠,海中上寶,非世俗人,所當獲者(略)導師德尊,威神巍巍。諸鬼神龍,雖欲翻船奔如意珠,力所不住。于時導師及五百人,安隱渡海。菩薩踴躍,住於海邊。低頭下手,咒顧海神。珠系在頭,時海龍神,因緣得便,使珠墜海。導師感激:吾行入海,乘船涉難,勤苦無量,乃得此寶,當救衆乏。於今海神,反令墮海。敕邊侍人,捉持器來,吾 海水,至於底泥,不得珠者,終不休懈。即器戀水,以精進力,不避苦難,不惜壽命。水自然趣,悉入器中。諸海龍神,見之如是,心即懷翟。此人威勢精進之力,誠非世有。若今戀,不久竭海。(略)天上天下,無能勝君導師者。獲寶齊還,國中觀寶,求顧使雨七寶,以供天下,莫不安隱。爾時導師,則我身是;五百賈客,諸弟子者是。(略)佛說如是,莫不歡喜。[133]

  《生經》之中的導師顯然和我們以前在其他佛經中所見到的“薩薄”,扮演著同樣的角色,是大規模的航海求寶或貿易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導師的經驗事關整個活動的成敗,《妙法蓮華經》卷三載:“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衆人欲過此難。”[134]《愚賢經》中記載了一位元雙目失明導師的故事。《賢愚經》《善事太子入海品第三十七》云:

  爾時國中,有五百賈客,咸皆來集,悉言欲去。是時國中,有盲導師。自前已曾數返入海。太子聞之,即往到邊,向其殷勤。嘉言求曉:汝當與我共入大海。示我行來,利害去就。導師答言:我既年老,又盲無見,雖欲自去,私情甚難。王愛太子。隆倍異常。須臾離目,有懷悒遲。今聞與我,共入大海。儻復見櫃,咎我不少。 于時太子,聞是語已,即便還宮,自白父王:今此國中,有盲導師,前已數返,曾到大海,願王敕曉,今共我去。王聞是語,自往其所。語導師言:我此太子,志存入海。種種諫語,意堅不迥。事不得已,今聽就去,今其年少,未厭辛苦。聞汝前行,知海去就。望汝回意,忍勞共往。爾時導師,聞王是語,即白王言:恨我年耆,盲無所見。大王所敕,豈敢有違。王得是語,即自還宮。於是太子,即共導師,論定發日,還到王所。(略)敕誡已訖,獨與導師,別乘小船,與衆賈別,轉復前進。導師問言:此前應有白色之山,汝爲見不?太子言見。導師語曰:此是銀山。轉復前行。導師復問:當有紺色之山,汝見未耶?太子答言:我已見之。導師語言:是紺琉璃山。轉更前進,復問太子:此中應有黃色之山,汝爲見未?太子言見。導師語之:此是金山。到金山下,坐金沙上,導師言曰:我今贏勞,命必不濟。示方面已,進止道路,汝從是去。(略)導師語竟,氣絕命終。[135]

  太子依導師所言而行,終得寶而歸。

  《賢愚經》中出現“薩薄”與“導師”共存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此經是衆僧在西域聽講時記錄而成,有人記了音譯“薩薄”,有人則記了薩薄的意譯“導師”。如果有人能將巴利文《本生經》與漢譯《本生經》對照還原,也許可知“導師”所對應的巴利文或即薩薄。

  綜上,前賢們對於“薩寶”語源問題的討論所涉及的語種十分寬泛,包涵了梵文、巴利文、中古波斯文、粟特文、古敍利亞文、突厥文、回鶻文等,多屬中亞、西亞的死文字。研究成果表明薩寶在許多語種中都有十分近似的含義。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公元紀年以前的巴利文中已經出現薩薄,後來的梵文佛經中使用了薩薄。公元三世紀初的漢文佛經《雜譬喻經》中已經固定的有薩薄一詞的漢譯。相較之下,四世紀初葉在粟特文信劄中出現的S’rsp’w,應當源于巴利語或梵語。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