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王建新 席琳: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9 09:29:31    作者: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王建新 席琳   点击:

  古代游牧民族有无“常处”之所?古代游牧文化是否会留下聚落遗址?这在我国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长期以来并无明确的认识。

  由于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早期游牧民族几乎没有留下记载本民族历史的文献,正像欧洲学者研究古代游牧民族主要依据古代希腊、罗马、波斯等国的文献一样,我们对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历史的研究也只能主要依据汉文文献。然而古代文献的作者大多生活在农业区域,缺乏对游牧生活的亲身体验导致他们对游牧民族生活的记述有一定的片面性。同样对游牧生活缺乏深入了解的不少后代学者又进而片面地理解和解释古代文献的记述。如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认为:“匈奴……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杜佑在《通典·边防典》中的说法是:“随水草居止……草尽即移,居无定所”[2]。这些古代权威史家的记述,影响至深,以至于直到现代的许多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还会受到这类记述的左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者们都认为古代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居所,很难留下居住遗迹,也就很难找到他们的居住遗址,这似乎成为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倾向性认识。这样的认识直接影响到考古工作的实践,导致目前为止对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内容主要是墓葬资料,而几乎没有聚落方面的研究,与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农业区域有大量聚落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形成了鲜明对照。

  虽然3000年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气候环境随全球气候的变化发生过一些波动,但由北方地区的高纬度和其中许多区域的高海拔等基本环境要素决定,这一区域冬季漫长、严寒的气候特征几千年来并无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牧民们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去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避风、向阳、水草丰美的地方作为相对稳定的居住场所以渡过寒冬。因此,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冬季营地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一些外国学者已注意到了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存在[3]。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游牧中有定居应该是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从古至今的基本生活方式。

  牧民的冬季营地并不仅仅是在冬季使用。当夏季来临,牧民们到草原上去游牧的时候,不能适应颠沛流离生活的老弱病残妇孺并不一定跟随青壮年去放牧,而往往留守在冬季营地。因此,冬季营地实际上一年四季都在使用。怀孕的妇女一般都应留守在冬季营地,所以牧民也大多出生在冬季营地。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冬季营地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家。有相对稳定的居住场所,就会留下居住遗迹。因此,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是普遍存在的。

  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到哪里去寻找?草原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很容易认为,应该在草原上去寻找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牧民们在草原上的游牧生活主要是在夏季。在不断迁徙游牧的过程中,一个居住点的停留时间很短,所采用的居住形式又是毡房、帐篷,很难留下大量的堆积和明显的遗迹。再加上空旷的草原易受风蚀,即使有一些堆积也会消失。因此,除了少量的特殊遗迹外,在草原上很难找到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到了冬季,牧民们必须寻找避风、向阳、有水、有草的地方过冬,只有山脉和山丘才能提供这样的环境条件。因此,古代游牧民族的冬季营地一般分布在山脉和山丘的南侧或东南侧。

  由于地形地貌和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的限制,大多数冬季营地只能满足少量牧民和牲畜的生存需要。因此,以游牧家族为单位的小型冬季营地是大量存在的。从2000年开始,我们在甘肃西北部到新疆东北部的东天山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已经调查发现的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有200多处,其中大部分是小型聚落遗址。这些聚落遗址大都分布在山脉和山丘的南侧或东南侧,并且往往与现代牧民的冬季营地在位置上重合,这已成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址分布的规律之一。

  游牧民族对冬季营地的选择古今一理,加上具备这样条件的地点又是有限的,因此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与现代游牧民族的冬季营地位置重合的几率非常高。这一分布规律还表明,与现代牧民冬季营地位置基本重合的古代遗址应该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的遗存。

  在冬季,无论是普通的牧民家庭还是贵族和统治者,都必须定居。因此,在山脉和山丘南侧或东南侧分布的古代游牧文化冬季聚落遗址既有大量的小型遗址,也有少量的大中型遗址。同一时期、同一文化的小型遗址和大中型遗址,在分布的地域上往往存在密切联系。

  到了夏季,游牧民族中普通的牧民家庭在草原上过起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没有定居的场所,因此在夏季牧场很难发现古代游牧文化的小型遗址。大中型遗址则与小型遗址不同,它们不但有冬季营地,而且在夏季牧场附近也有分布。这是因为古代游牧民族的氏族贵族、部落首领和更高的统治者,为了统治方便并从安全角度考虑,必须随着大多数牧民的迁徙而迁徙。他们夏季会和大多数牧民一起迁徙到夏季牧场,但不一定要和普通牧民们一起到草原上去放牧,而是在夏季牧场的附近寻找合适的地点作为定居场所,建立夏季的各级统治中心。因此,古代游牧民族的大中型聚落遗址往往有冬夏之分。即使是作为古代游牧民族最高统治中心的王庭,也会有冬庭和夏庭之分。

  作为夏季营地的古代游牧文化大中型聚落的位置,往往会选在夏季牧场附近的山脉北坡居高临下、地势开阔、水源丰富、交通方便的场所。这样既方便居住生活,也便于随时观察草原上牧民们放牧的情况,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可以体现出统治者们高高在上的权势。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