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王建新 席琳: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9 09:29:31    作者: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王建新 席琳   点击:

  在东天山地区,天山山脉南侧和东南侧的今新疆哈密市[4]和甘肃西北部马鬃山区[5]一带,分布有大量的古代游牧文化的冬季聚落遗址,其中既有大量的小型聚落遗址,也有少量的大中型聚落遗址。东天山北麓从伊吾到巴里坤一带的草原,特别是草原面积较大的巴里坤盆地,自古以来水草丰美,夏季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是游牧民族传统的夏季大牧场。巴里坤盆地北缘的莫钦鸟拉山南麓分布有一些作为冬季营地的小型聚落遗址,而在盆地南缘的东天山北坡一些水源丰富、地形开阔的沟口地带发现的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6]都是大中型聚落,小型遗址基本不见。巴里坤和伊吾一带海拔较高,一般可达2000米左右,冬季寒冷漫长,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0~40°C,每年从9月开始直到次年的5月,都会有普遍降雪,年平均无霜期仅有102天。因此,东天山的北坡只适于夏季居住而不适于冬季居住,在这里分布的古代游牧文化的大中型聚落遗址,应该都是古代游牧民族在这个夏季牧场附近的夏季的各级统治中心。

  既然是居住的场所,就应该有居住的遗迹。在东天山地区发现的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普遍分布有用石块围砌的居住遗迹,居址平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也有圆形的[7]。由于生活在东天山地区的古今游牧民族一直普遍使用石块砌筑居住场所、墓葬以及畜圈、草库伦等,对这些居住遗迹过去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墓葬,还有不少研究者没有把它们作为古代遗迹来认识。

  

 

东黑沟遗址石围基址图(摘自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等《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调查》一文)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一些石围居住遗迹内往往散落有少量的陶片等古代遗物。此外,2006~2007年,我们在巴里坤县东黑沟(又称石人子沟)遗址发掘了4座石围居住遗迹,发现了古代人类的遗存,包括柱洞、火塘、灰坑等遗迹和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铁器等遗物[8],表明这些遗迹应该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居住遗存。根据目前已获得的考古资料,还很难最终确认这些居住遗迹的上部结构是木构建筑还是帐篷。因为无论是木构建筑还是帐篷都属有机质的材料,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但从已发掘的石围居址内承重柱的柱洞较细、较少且分布较稀疏的状况看,这些居住遗迹的上部结构为重量较轻的帐篷的可能性较大。

  已发现的居住遗迹的形式虽然变化不大,但仍可成为区分和确认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的依据之一。平面形状有方有圆,表明它们应属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遗存。在我国现代游牧民族中,蒙古族、哈萨克族的毡房平面都呈圆形,而藏族的帐篷平面呈方形和长方形。因此,不同形式的居住遗迹也应与不同的游牧民族有关。

  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的墓葬形式多样。从平面形状看,有圆形的,也有方形和长方形的;从封堆来看,有的没有封堆,有的是石封堆,有的是土封堆,还有土石混合封堆;封堆有圆形和方形的区别;从墓葬周围的地表设施看,有的没有石围,有的是圆形石围,有的是方形石围,有的是胡须状的,有的是放射状的,还有墓前立石人、设祭坛的形式;从石材来看,有卵石垒砌、块石垒砌、片石垒砌、立石环绕等不同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墓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埋葬习俗。

  岩画也是与古代游牧文化相关的重要遗存。在东起大小兴安岭,西至黑海、里海的欧亚大陆北部草原地区,都广泛分布有岩画。从内容看,岩画多反映的是游牧生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岩画地点附近往往会有游牧文化的遗址存在。这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岩画可以成为寻找游牧文化遗址的指南。

  我国目前的岩画研究者主要是艺术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很少参与。已发表的岩画研究论著,主要是对岩画的内容进行解释。对于岩画的调查和记录,大都没有注意到这些岩画与周边的古代居住遗迹、墓葬之间存在着共存关系,更缺乏对与岩画相关的这些居住遗迹和墓葬进行的综合研究;同时,对岩画的记录还普遍存在着不准确、不客观的缺陷。由于岩画基本都雕刻在自然的岩石上,岩画年代、文化属性和作者的族属等问题一直是岩画研究难以穿越的瓶颈。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同一岩石甚至同一岩面的岩画,并不一定是同时雕刻的。而许多研究者往往并未对这些情况进行认真辨认和区分,就把同一岩面甚至同一岩石上的岩画作为同一幅画面,对岩画的内容进行解释,这难免会闹出笑话。由于岩画是与居住遗迹、墓葬等有共存关系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家不能放弃责任,必须参与对岩画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对岩画的记录必须做到尽可能的客观、准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样的记录成为可能。而记录本身就是对岩画保护的手段之一,因为不少岩画由于受到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很快就会消失。

  如何进行岩画的研究?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运用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对岩画进行研究的方法[9]。由于雕刻工具、雕刻技术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岩画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用石质工具雕刻的岩画,表现形式粗犷,线条较粗或仅有轮廓而无线条;用金属工具雕刻的岩画,表现形式细腻,线条较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岩石上存在着不同表现形式的岩画,这些同一岩石上的不同形式的岩画之间往往还存在着叠压打破关系。基于岩画本身存在的这些特征,将考古类型学和层位学的方法运用于岩画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穷科克岩画A、B型盘羊(摘自王建新 何军锋《穷科克岩画的分类及分期研究》一文)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对岩石上不同形式的岩画,依据叠压打破关系、空间位置关系、岩画的颜色即由岩画雕刻时间的早晚所决定的风化程度等情况,进行了分幅记录和研究。对岩画进行准确的分幅,是进行岩画记录与研究的基础。同一幅岩画是指大致同一时间雕刻的岩画作品,应该具有大体相同的表现形式、大致相近的颜色和雕刻技法、在空间位置上分布比较集中、构成有关联的画面内容等特征。每幅岩画中的单体图像,即一个具体的动物、人物或者物品形象,是进行岩画记录与研究的最小单位。一个单体图像,可以相当于一件遗物;一类岩画图像,可以相当于一类遗物;由岩画单体图像组成的一幅岩画,可以相当于一个遗迹单位;一块岩石上的多幅岩画,可以相当于有相对早晚关系的多个遗迹单位。一个岩画地点不同岩石上的多幅岩画,可以按岩画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组,再依据层位关系确认各组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不同表现形式的岩画应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关。同样,不同形式的墓葬和居住遗迹也应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相关。既然岩画与居住遗迹、墓葬在同一遗址中存在,那么其中必然存在某种形式的岩画与某一类居住遗迹和墓葬的共存关系。我们可以首先分别对岩画、居住遗迹和墓葬进行相对年代的研究,然后再逐步确认不同形式的岩画、居住遗迹和墓葬之间的共存关系。这种共存关系的确认只依靠一个遗址的研究是不行的,必须在一定区域内对多个遗址进行研究,经过反复验证,才能最终确认。当然,我们可以先从岩画、居住遗迹和墓葬的形式都相对单纯的遗址入手,进而去研究那些具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岩画、居住遗迹和墓葬的文化因素复杂的遗址。

  居住遗迹、墓葬和岩画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基本要素,我们必须坚持对这三类遗存进行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比较全面地揭示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面貌。仅就岩画的年代和文化属性这一难题来说,只要有效地运用考古类型学和层位学的方法,坚持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问题的解决是完全可能的。

  居住遗迹和墓葬出土遗物的研究也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应当注意的是,因为古代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存地域环境的不同,决定了遗物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农业文化分布的区域,陶器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并成为区分和确认考古学文化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陶器在农业区域是大量使用和普遍制作的器物。在游牧文化分布的区域,虽然也使用陶器,但陶器是易碎品,在游牧生活中携带不便,大量使用是不可能的。在牧民的生活中,金属器、木器和皮具等才是大量使用的器物。同时,在游牧文化分布的北方草原地区,普遍制作陶器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区域的地形地貌大多受到不断的风蚀,很难形成土壤的堆积,因而作为陶器制作原料的勃土堆积是有限的。

  在东天山地区发现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三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陶器发现的数量较少;二是同一遗址所发现的陶器种类和形式多样,缺乏联系,很难进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三是某些同样形式的陶器,在包括农业区域和游牧区域的广大区域中都有发现。我们认为,这三种现象都与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第一种现象表明游牧民族使用陶器的数量较少,第二种现象表明游牧民族使用的陶器来源是多样的,第三种现象很可能是因为游牧民族把同一产地的陶器带到了不同的区域。一些研究者未能充分注意到这些现象,而将研究农业文化陶器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简单地搬用到对游牧文化的研究中,甚至仅仅根据陶器的发现与分布,就对草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特征和分布范围做出结论。这种结论的科学性显然是令人怀疑的。

  尽管如此,陶器研究仍然是古代游牧文化遗物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游牧文化陶器使用和制作的实际情况,除了对陶器进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外,陶器产地和流通过程的研究,应该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确陶器研究在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金属武器、工具、马具和装饰品等在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中有普遍发现,成为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重要对象。由于游牧民族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较大,使游牧文化遗存中的金属器具在相当广阔的地域范围内存在着相似性和联系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金属器具在形式或纹饰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对金属器具的形式和纹饰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例如动物纹样的金属牌饰,在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中有普遍分布。曾经有一些学者将这些动物纹牌饰视为古代斯基泰文化的特征,进而将使用这类牌饰的文化都当作古代斯基泰文化。近年来,通过各国考古学家的研究,大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动物纹牌饰,其形式和纹饰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它们应该是不同民族的遗存[10]。

  除了遗物之外,遗迹也是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重要对象。与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农业文化区域土木结构的建筑传统不同,沿山分布的古代游牧文化的聚落遗址普遍流行石结构的居住遗迹和墓葬,岩画更是雕刻在自然岩石之上。再加上北方草原地区普遍处于风蚀环境,遗迹之上的后期堆积较少,许多遗迹在地表上就可发现。因此,除了对居住遗迹和墓葬进行必要的考古发掘以了解其下部的结构、文化属性和年代外,地表调查可以成为古代游牧文化遗迹研究的主要工作方式。

  对古代游牧文化遗迹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形式的遗迹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的分布情况,也可以了解同一遗址内同一时期文化各类遗迹的分布情况。这样的研究不仅在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是游牧文化聚落遗址保护研究包括遗址保护规划研究的重要依据。我们在东黑沟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过程中,尝试了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研究工作与考古工作同步进行的工作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