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王建新 席琳: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9 09:29:31    作者: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王建新 席琳   点击:

  经过8年的野外考古工作,我们在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基本掌握了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的分布规律,并发现了一大批聚落遗址。其中在东天山南北两侧发现的早期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已有5处。这5处遗址分别是东天山北麓巴里坤县境内的岳公台 - 西黑沟遗址群、东黑沟遗址和红山口遗址,以及东天山南麓哈密市境内的鸟拉台遗址和西山遗址。

  

  今天的东天山在汉代文献中被称为“祁连山”、“祁连天山”或“天山 "。“祁连山”是音译的名称,“天山”是意译的名称,而“祁连天山”是音译加意译的名称,都应该是汉代对东天山的称谓。关于这一点,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在为《汉书·武帝纪》和《汉书·霍去病传》、《汉书·张鸯传》作注时就已明确指出,并且从《史记》、《汉书》本身的记载中也可得到证明[11]。

  公元前2世纪以前,古代月氏人和乌孙人的活动中心应在东天山一带,他们的冬季营地应在东天山以南,夏季牧场应在东天山以北,在东天山南北两侧应有他们的冬季和夏季王庭,这也恰好符合关于他们都曾居于“敦煌、祁连间”,的文献记载[12]。公元前161年前的匈奴老上单于时期,匈奴人最终打败了月氏人,大部分月氏人即大月氏被迫西迁,匈奴人占领了这一区域[13]。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西汉王朝为了反击匈奴,多次派军队至东天山地区与匈奴右部作战。文献中即记载了如下几方面的事例。

  1

  《史记》的《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宛列传》和《汉书》的《霍去病传》、《张骞传》等文献,都记载了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曾率军攻打东天山地区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记:“其(元狩二年)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还记述了武帝对这次作战的评论:“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说明当时匈奴酋涂王部的王庭,应该就在东天山一带。《史记·大宛列传》记:“其(元狩二年)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城)〔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汉书·张骞传》中也有内容基本相同的记述[14]。显然,这里所说的“南山”才是今祁连山,而“祁连山”和“南山”在这段记述中同时出现,足以说明汉祁连山并非今祁连山。

  比《史记》略晚的文献《盐铁论·诛秦》中对这件事的记载是:“故先帝兴义兵以征厥罪,遂破祁连天山……浑邪率其众以降。”也是说明霍去病此次作战的目的地祁连山是东天山而非今祁连山的重要旁证。

  2

  《史记》的《匈奴列传》、《李将军列传》和《汉书》的《武帝纪》、《匈奴传》都记载了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右贤王部至东天山之事。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天汉二年秋[15],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祁连天山……”《史记·匈奴列传》记:“其明年(天汉二年),汉使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余级而还。”与《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记载略有不同,变“祁连天山”为“天山”,而又明指其位置已“出酒泉”,说明李广利此次作战的目的地祁连天山是东天山而非今祁连山。《汉书》的《武帝纪》、《匈奴传》对此事的记述与《史记·匈奴列传》大致相同。这些记载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当时匈奴右贤王的王庭很可能就在东天山一带。

  3

  《汉书》的《匈奴传》、《宣帝纪》和《西域传》都记载了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和三年(公元前71年),汉军与乌孙联合攻打匈奴右部至东天山地区之事。

  《汉书·匈奴传》记:“本始二年,汉大发关东轻锐士,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遣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四万余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三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三万余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三万余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三万余骑,出五原:凡五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塞各二千余里。及校尉常惠使护发兵乌孙西域,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与五将军兵凡二十余万众。匈奴闻汉兵大出,老弱奔走,驱畜产远遁逃,是以五将少所得。”“蒲类将军兵当与乌孙合击匈奴蒲类泽,乌孙先期至而去,汉兵不与相及……校尉常惠与乌孙兵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汗都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余级,虏马、牛、羊、驴、骡、真驼七十余万。”《汉书》的《宣帝纪》和《西域传》对此事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16]。汉代的蒲类泽即今巴里坤湖[17],说明当时的匈奴右谷氢王的王庭就在东天山北麓的今巴里坤草原一带。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西汉时期汉军在东天山地区与匈奴三次作战的时间都是夏季,说明霍去病攻打的匈奴酋涂王部的王庭、李广利攻打的匈奴右贤王的王庭、常惠和乌孙兵攻打的匈奴右谷蠡王的王庭都应是夏季王庭,这几处王庭都应分布在东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伊吾一带。

  从文献所记匈奴的历史来看,西汉时期占领了月氏故地的匈奴右部与月氏的活动区域不同,他们只是在夏季前往东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伊吾一带的草原上去放牧,冬季则会返回位于蒙古高原的冬季营地定居。

  经过西汉后期的匈奴内乱,东汉时期匈奴南北分裂、南匈奴投靠汉王朝,加上鲜卑等民族的兴起,东汉北匈奴活动的区域逐渐西移,东天山地区成为北匈奴活动的中心区域。根据《后汉书》等文献和东汉碑刻的记载,东汉时期汉军多次在东天山地区与北匈奴作战。

  1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骑都尉耿忠率军攻打北匈奴至东天山。

  《后汉书·窦融列传》记:“(窦)固、忠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留吏士屯伊吾卢城。”说明当时北匈奴呼衍王的王庭应在东天山一带。

  2

  汉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中郎将任尚、长史王辅率军攻打北匈奴单于於除鞬至东天山。

  《后汉书·南匈奴传》对此事的记载是:“(永元)三年(公元91年),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为单于,将右温禺鞬王、骨都侯已下众数千人,止蒲类海,遣使款塞[18]。大将军窦宪上书,立於除鞬为北单于,朝廷从之。四年(公元92年),遣耿夔即授玺缓,赐玉剑四具,羽盖一驷,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如南单于故事。方欲辅归北庭,会窦宪被诛。五年,於除鞬自叛还北,帝遣将兵长史王辅以千余骑与任尚共追,诱将还斩之,破灭其众。”

  发现于巴里坤的东汉碑刻《任尚碑》也记载了东汉时期任尚、王辅等于和帝永元五年在蒲类海擒获北匈奴单于於除鞬一事,也说明当时北匈奴的单于庭应该就在东天山以北的巴里坤一带[19]。

  3

  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军攻打北匈奴呼衍王至东天山[20],此事在史书中无载,《裴岑纪功碑》的发现填补了史书记载之阙。

  东汉碑刻《裴岑纪功碑》于清雍正七年(1725年)在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发现,又称《镇海碑》。碑文对此事的记载是:“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21]裴岑碑的发现地石人子村就在已发现的大型聚落遗址东黑沟遗址的附近,说明该遗址很可能就是当时北匈奴呼衍王的王庭所在。

  上述古代文献和汉代碑刻资料都表明,在东天山地区发现的一系列早期游牧文化的大中型聚落遗址,应与曾活动于东天山地区的月氏、乌孙和匈奴等早期游牧民族的各级统治中心有关。其中的大型聚落遗址应是王庭或单于庭之类最高统治中心的所在地。

  在东天山地区已发现的大型聚落遗址中,岳公台 - 西黑沟遗址群和东黑沟遗址所做考古工作较多。

  以兰州湾子遗址为中心的岳公台 - 西黑沟遗址群处于巴里坤县城西南的东天山北麓山前缓坡地带,在东起县城正南的岳公台、西达西黑沟延续约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岳公台、大直沟、弯沟、倪家鄂博、高家鄂博、兰州湾子、双闸鄂博等一系列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遗址,故将其命名为岳公台 - 西黑沟遗址群。遗址群南北宽约3公里,南部已进人天山北麓峰谷之间,北以兰州湾子村为界,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1983~198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兰州湾子遗址的1座石筑高台遗迹进行了发掘[22]。2002年7~8月,西北大学考古学系对该遗址群进行了地面遗迹调查和测绘,共发现石筑高台3座、石围居住遗迹120余座、石结构墓葬300余座、刻有岩画的岩石1000余块,可以确认是一处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23]。在该遗址群发现的岩画,多用石质工具敲凿刻画,造型简单、呆板,表现形式多为静态剪影式和粗线条式。墓葬形式为石结构,不起封堆,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这类岩画和墓葬在新疆东部和甘肃西北部有广泛的分布,代表了一类古代游牧文化的遗存。

  在以岳公台 - 西黑沟遗址群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中,已发掘的有哈密寒气沟墓地[24]、伊吾拜其尔墓地[25]等。从寒气沟、拜其尔等墓地的考古资料看,这类遗存明显表现出公元前1千纪在东天山地区延续发展的传统文化特色,应属于当地的土著文化。同时,寒气沟、拜其尔墓地的资料己表现出明显的游牧文化特征,说明该地区的土著文化当时已转化为游牧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以岳公台 - 西黑沟遗址群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在东天山南北两侧都有分布。在东天山南侧分布的该文化的聚落遗址,既有大量的小型遗址,也有一些大中型遗址。在东天山北坡分布的该文化的聚落遗址只有大中型遗址。

  除了以岳公台 - 西黑沟遗址群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之外,在新疆东部到甘肃西北部还存在着另一类文化遗存。这类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是巴里坤东黑沟遗址。东黑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南,西距巴里坤县城23公里。2005年7~9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在哈密地区文物局和巴里坤县文管所的协助下,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和测绘。调查发现,在该遗址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面积约8.7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型石筑高台3座、石围居住遗迹140座、墓葬1666座、刻有岩画的岩石2485块,故确认其为一处规模较大、内涵较丰富、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2006~2007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了石筑高台1座、石围居住遗迹4座、墓葬12座[26]。

  已获得的考古资料表明,以东黑沟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岩画多用金属工具雕刻,刻画较细腻,造型生动,表现形式多呈动态剪影式。该类文化遗存的墓葬形式为有圆形石封堆的石结构墓。由于墓坑内葬具和填埋大石块所形成的空间,造成封堆的中部多已下陷。已经发掘的中小型墓葬,墓坑均呈东西向长方形或椭圆形。小型墓的墓坑较浅,葬具多为片状石块垒砌的石棺。中型墓的墓坑较深,多用木葬具。中型墓的墓坑内多有殉马,有的墓旁还有殉牲坑。除了东黑沟遗址之外,已经发掘的该类遗存的遗址还有巴里坤黑沟梁墓地[27]。

  从已获得的考古资料看,该类遗存与以岳公台 - 西黑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的特征明显不同,代表了公元前1千纪晚期在东天山地区新出现的一支外来游牧民族的文化。在黑沟梁墓地的墓葬中,发现了两面中原制作的羽状地纹铜镜的残片,可知这类遗存在东天山地区的出现不会早于战国末至西汉初。到目前为止,这类遗存主要发现于东天山以北的巴里坤、伊吾一带,在东天山以南的哈密盆地尚未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黑沟遗址和黑沟梁墓地都发现了在墓葬的封堆下或墓坑内埋葬被肢解的人牲的现象,而且这些人牲也有随身携带的武器、工具和装饰品,有的甚至还有被打碎的陶器。伴随人牲出土的遗物特征表明,他们应属于以岳公台 - 西黑沟遗址群为代表的公元前1千纪在东天山地区延续发展的土著文化。以墓主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和以人牲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在同一遗址的发现,反映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又与文献记载的西汉初年匈奴在东天山地区打败月氏并最终占领这一地区的历史惊人地相合。

  以岳公台 - 西黑沟遗址群为代表的遗存是否就是月氏文化?以东黑沟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否就是匈奴文化这仍然需要更多考古资料的证明和检验。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方法正确,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东天山地区最终区分和确认古代月氏文化和匈奴文化的遗存是很有希望的。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