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 2 地点发掘报告
发布时间:2017-04-20 16:48:15   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点击:

  陈福友1],李 锋1],2],王惠民3],裴树文1],冯兴无1],张双权1],张 乐1],刘德成1],张晓凌1],关 莹1],高 星1]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人类演化实验室,北京 100044;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39;3.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 750001)

1 发现与发掘

  水洞沟遗址第 2 地点(SDG2)是水洞沟遗址群中的一个重要地点,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境内,地理坐标为 38°17′56″N,106°30′07″E (图 1);遗址埋藏于黄河的一条小支流——边沟河的第 2 级阶地中,与第 1 地点隔河相望。该地点发现于 1923 年,是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E. Licent)与德日进(P. Teihard)命名的水洞沟遗址 5 个地点之一[1,2],但当时并未进行发掘,其文化面貌不详。

  近年来,作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水洞沟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第 2 地点是重点发掘和研究对象[3,4]。2003 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 SDG2 进行发掘,共进行了 4 个年度(2003、2004、2005、2007)的发掘,揭露面积约 100㎡,发现了丰富的用火遗迹、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用鸵鸟蛋壳制作的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文化遗物。本次发掘采取水平层与自然层相结合的方法,精确记录出土遗物的空间三维坐标,系统采集环境和年代测试样品,为对遗址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

  经历多年的风雨侵蚀,第 2 地点的地层剖面风化破损严重,为保留遗址的完整性,根据剖面特点,设立了两个发掘区域(图 2):

  T1 发掘区分两部分,第 1 部分位于遗址西侧的崖壁处,发掘面积约 30㎡,随着发掘深度(总深度近 20m)和安全隐患的增加,只完成第 1 文化层 (First Cultural Layer, CL1)的发掘。T1 的第 2 部分紧邻第 1 部分,沿坡面向东、向西延伸,发掘面积约 30㎡,共发掘了 5 个文化层 (CL1-CL5)。

  T2 发掘区位于 T1 的北侧,发掘面积约 50㎡,地层连续,剖面厚约 12m,共包含有7 个文化层 (CL1-CL7),其中前 5 文化层与 T1 的相对应。

2地层与年代

  水洞沟遗址第 2 地点的地层比较连续,以 T2 探方的发掘剖面为例描述如下。T2 剖面出露厚度 12.5m,以湖沼相堆积为主,底部是细砂层和砾石层,下部为灰黑色泥炭沉积,中部为浅灰绿色的粉砂,上部为浅灰黄色粉砂状土[5]。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 18 层( 图 3),

  柱状图自上而下依次为:

  第 1 层(0.2 m),灰黄色粉砂,为现代表层松散状土;

  第 2 层(0.96m),褐黄色粉砂,块状;

  第 3 层(2.34m),灰白色粉砂,块状,较硬,发育水平层理。含有钙、泥质粉砂团块,块径一般不超过5 cm,局部呈长条状,分布没有规律。在 2.7m~3.5m 之间含有少量锈斑和炭屑;

  第 4 层(0.14m),浅黄色粉砂,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灰烬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为第 1 文化层;

  第 5 层(1.12 m),浅黄色粉砂,块状,发育水平层理,偶见灰白色钙质粉砂-黏土质粉砂团块,团块直径约 5 cm;

  第 6 层(0.44 m),浅黄色粉砂,含有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灰烬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为第 2 文化层;

  第 7 层(0.56m),灰黄色粉砂,致密块状,发育水平层理含有锈斑;

  第 8 层 (0.1m),浅黄色粉砂,含有石制品、动物化石和灰烬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为第 3 文化层;

  第 9 层(0.44m),浅灰黄色粉砂,块状,发育水平层理,含有锈斑;

  第 10 层(0.1m),浅黄色粉砂,含有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灰烬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为第 4 文化层;

  第 11 层(0.5m),浅灰黄色粉砂,块状,发育水平层理,局部有钙质团块,锈斑较多;

  第 12 层(0.5m),灰黄色粉砂,块状,发育水平层理,含有较多锈斑;

  第 13 层(0.3m),浅黄色粉砂,含有石制品、灰烬和动物化石等,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为第 5 文化层;

  第 14 层(0.6m),浅灰黄色粉砂,块状,发育水平层理,局部有钙质团块,锈斑较多;

  第 15 层(2.2m),灰绿色泥质粉砂,块状,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含有锈斑和钙结核。含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第 6 文化层;

  第 16 层(0.9m),灰黑色泥炭,块状,有揉皱现象,顶层发育较多虫孔。含有大量植物残体和少量螺壳化石,偶见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第 7 文化层;

  第 17 层(0.4m),灰黄色粉砂、细砂,具水平层理,有锈斑,向下粒度变粗。顶、底面皆不平。厚度有变化;

  第 18 层(未见底),杂色砾石层,砾石主要为灰岩、石英岩。砾石松散,分选、磨圆皆较差,表面有铁染现象。偶含红色黏土团块。未见底,出露厚度为 0.7m。

  遗址的 18 个自然地层堆积中包含 7 个文化层,编号为 CL1-CL7(图 3,图 4),其中 CL1-CL5 为主要文化层,文化遗物分布集中且丰富。CL6 和 CL7 的文化遗物较少,分布零散。据遗物剖面分布,CL1 又可分为两部分,编号为 CL1a 与 CL1b(图 4)。

  水洞沟第 2 地点的年代有着较为系统的工作,遗址发掘前详细的测年工作便已开始,发掘过程中和其后进行了较多的年代测定工作[5-8]。综合已有的 3 组测年数据(表 1),水洞沟第 2 地点 CL1 年龄约为 20.3±1.0ka(OSL, BP);CL2 年代数据最为集中,共有16个14C年龄数值,经 Int Cal09 曲线校正后显示其范围在 28.6-34.8ka(cal BP,下同),但大部分数据落在29.9ka-31.3ka 之间(13 个数据落于此范围内),故可认为其年代约为29.9ka-31.3ka之间;CL3 的 AMS14C 年龄为31.38±0.094ka、32.56±0.3ka,OSL年龄为 27.8±1.4ka;第 4、5 文化层皆无可用的 AMS14C 年龄,OSL 年龄分别为 20.5±1.1ka、29.2±2.1ka;CL6 上部 OSL 年龄为 23.6±2.4ka,下部为 38.3±3.5ka;CL7 有 2 个 AMS14C年龄,上部为 34.395±0.328ka,下部为 41.445±0.213ka。年代数据中,OSL 年龄数据普遍比 AMS14C 年龄数据小,如测年最为集中的 CL2,其 AMS14C 为 28.6ka-34.8ka,虽该层无相应的 OSL 年龄数据,但其略大于其下第 3-5 文化层的 OSL 年龄。

  目前仅仅立足水洞沟第 2 地点的个案,无法准确推断光释光年龄小于14C 年龄的原因。然而考虑到 CL2 密集的测年数据,且多数数据分布较为集中,故可认为 AMS14C 年龄基本代表该层的年龄。其他层位存在两种方法测年的数据,暂时以 AMS14C 年龄为主。综上所述,各文化层的年代概况为:CL1 为 20.3±1.0ka(OSL, BP);CL2 约为 29.9ka-31.3ka(cal, BP);CL3 约为 31.2ka-32.6(cal, BP);第 4-6文化层应在 32.6ka-34.4ka之间(地层对比);CL7 约为 34.4ka-41.4k(cal, BP)。

3 遗物平面分布和用火遗迹

  平面上,CL6-CL7 遗物分布比较零散,其他文化层相对集中。以遗迹遗物最丰富的CL2为例,遗物多以火塘为中心集中分布,显示出古人类原地活动的场景(图 5)。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