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宁夏彭阳海子塬北魏、隋墓清理简报
发布时间:2016-12-13 17:10:00    作者: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彭阳县文物管理所   点击:

  四、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有陶器、铜器、铁器、铜钱及波斯萨珊银币。

  1.陶器 数量较少,主要有壶、灯碗和钵3类。

  陶壶 2件。标本M14∶1,泥质灰陶。盘口,圆角方唇,竹节纹高细颈,圆肩,斜直腹,平底中部略凹。外表原涂黑色颜料,多已脱落。口径6.8、底径6.7、高26.2厘米(图七,1;图八)。标本M19∶4,泥质灰陶,颈部以上残失。圆肩,鼓腹,平底。外壁残存白色陶衣。底径8.6、残高19.8厘米(图七,2;图九)。


  陶灯碗 1件。标本M14∶6,泥质深灰陶。敞口,斜圆角方唇,腹较深,内底尖圆,假圈足。内壁残留烟炱痕。口径9.1、底径3.8、高3.6厘米(图七,3)。

  陶钵 1件。标本M14∶2,泥质灰陶。敞口,尖圆唇,深腹,平底。口径9.2、底径4.6、高4.3厘米(图七,4)。

  2.铜器 基本为带饰,有铜带扣、銙、尾、革带夹片(图版三,1)。其中M14尾出自左股骨头附近,带扣出自人骨右臂处,长方形銙出自人骨左臂处。从带饰出土的位置看,分布较为随意,可能是将带饰拆分后放入(图一〇)。M15的方形銙出自北部棺人骨胸部。M19的带扣、方形銙和尾出自东部人骨骨盆周围。

  铜带扣 2件。标本M19∶3,由扣柄、扣环、扣针和扣轴组成。扣柄长方形,中空以夹革带,正面略斜刹。扣环扁环状;扣针方座,头扁秃。由于生锈扣环和扣针难以转动。从正面直接用铆钉铆合,正面留存清晰的3排铆钉痕,其中邻扣环处5个铆钉、中部和柄端个3个铆钉,另邻一侧一个铆钉可能是后来修补所留。扣柄长4.6、宽3、厚0.5厘米,扣环径3.8厘米,通长6.6厘米(图一一,1)。标本M14∶11,扣柄残,存少部,呈上下两相对的四片长方形铜片铆钉而成。扣环扁环形,环体中部较粗圆,两侧扁平而薄。扣针针座方形,针头扁秃。扣轴铁质,由于锈蚀难以转动,残长3厘米(图一一,4)。

  銙 9件。根据形状可分为方形銙与长方形銙。

  方形銙 2件。标本M19∶5,平面略呈方形,由上、下部分件制作铆合。上部模制,临长边一侧为一长1.5、宽0.5厘米的长方形穿孔;有3排各3个直径0.2厘米的铆孔;其正面四边略斜刹,底面内凹。下部由薄铜片打制而成,质薄,铆孔与上部相对,也是3排,每排3个铆孔。边长3、厚0.4厘米(图一一,2)。标本M15∶2,方形銙饰的下部,由薄铜片打制而成,平面呈方形,中部临一侧一长0.8、宽0.4厘米的长方形穿孔;四角各一铆钉孔。边长1.2厘米(图一一,6)。

  长方形銙 7件。全部出自M14,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系相同模具制作。其中M14∶8保存最好,平面呈横长方形,中部一长1.4、宽0.6厘米的长方形穿孔。由上、下两部分铆合而成,以夹革带。上部模制,正面四边斜刹,其底面平,四角各一铜铆钉。下部为薄铜片打制,其底面四角各一铜铆钉痕。长2、宽1.2、厚0.5厘米(图一一,5)。

  䤩尾 2件。标本M14∶10,平面呈半椭圆形,一端弧边实心,一端直边中空,其内残存革带。长2.4、宽2.4、厚0.2厘米(图一一,8)。标本M19∶6,平面呈长方形,一端方角,一端弧角,正面三边向下包合,底面平。从正面向底直接铆合,方角端两侧和中部中部四个直径0.2厘米的铆孔。长5.5、宽2.7、厚0.5厘米(图一一,3)。

  革带夹片 1件。标本M14∶9,由薄铜片打制而成,平面呈横向圆角长方形,两端各一铆钉孔。长2.6、宽0.9厘米(图一一,7)。

  3.铁器 主要为生产工具铲、刀、镰等,棺钉。

  铁铲 1件。标本M18∶1,出自M18棺内人骨左臂上部外侧,銎部朝向人骨。铸造,圆角长方形,外沿两周凸棱因锈蚀残存局部。铲圆肩,正面两侧和上部有边栏,底面平;两面直刃,局部崩裂。长11.7厘米、宽12.4(图一二,1)。

  铁镰 1件。标本M25∶2,出自M25西侧人骨右肩部下。打制,柄部和尖部残失。残部弧背,两面弧刃,刃薄,严重锈蚀。刃最宽3.6、残长18.5厘米(图一二,5)。

  铁刀 1件。标本M18∶2,出自棺内人骨右臂外侧,柄部朝北。打制,刀柄呈尖锥状,略残,应装于木质或骨质柄上。背略弧,刃中部因使用略凹,尖部较锋。自柄端向尖部渐窄。随葬时应装入木质刀鞘内,侧面粘连竖向朽木痕。长17.6、最宽2厘米(图一二,6)。

  双柄弧形铁刮刀 1件。标本M19∶1,出自墓室西侧人骨左肩部。生铁打制,双柄,刃部弧形。柄位于刃部两侧,尖锥形;刃部弧形位于中部;双面刃,应是刮刀。刃宽2.6、通长36.8厘米(图一二,8)。

  骨柄铁刀 1件。标本M25∶3,出自墓室中间人骨颅骨下部。刀柄扁柱状,用动物的肢骨制作,刮磨光滑,临刃部略裂。刀打制,直刃,背略弧,自柄端向尖部渐窄,刀尖残失。柄径2.5~3.4、长10.4、刀刃残长14.7厘米;残长25厘米(图一二,7)。

  铁环 1件。标本M25∶4,出自M25西侧人骨的骨盆处。打制,残存一半,断面呈圆形。内径3.6、外径4.1厘米(图一二,4)。

  铁棺钉,出土较多,分布在棺木朽痕周围。大多残碎,严重锈蚀,比较完整的有10件。标本M15∶4,打制。钉帽小圆形,略残。钉体断面呈方形,尖部残失。体侧粘连朽木痕,残长5.2厘米(图一二,3)。标本M15∶3,残存三分之一,尖部弯曲,钉体断面呈圆角方形。体侧粘连朽木痕,残长5.5厘米(图一二,2)。

  4.五铢铜钱 5枚。M15、M19、M25各出1枚,M26出土2枚。其中M15、M19出自人骨胸部。M25出自西侧人骨口中,属口含。M26中1枚出自东部人骨下颌骨下部,但下颌骨处有绿色铜锈,应为口含;另外1枚位于两具人骨中间手指骨处,从两具骨骼的位置分析,东侧人骨的左臂压在西侧人骨的右臂上,而且西侧人骨的右手指骨不明显,由此判断应为东部人骨手握铜钱。

  标本M25∶1,圆形方穿,穿背有廓,穿之左右两侧篆书“五铢”二字。“五”二交划较直,穿右有一竖划与五字相连,似侧卧的“凶”字。“铢”字的金字头呈空心小三角形,“朱”旁上笔方折向两侧略敞,末笔弧折。字迹清晰,制作规范。直径2.3、穿宽0.8、厚0.1厘米,重2.2克(图一三)。

  5.萨珊卑路斯银币 2枚。分别出自人骨左右手处。

  标本M14∶3,圆形略扁,模压制成。钱币正面因打压图案较模糊,偏外侧有一周斜菱形纹,中部为萨珊王侧面头像。王冠下有一周连珠纹装饰,前有一新月,冠顶有翼状物突起,再上部为一新月托圆球纹,超出斜菱形纹。肖像前自下而上半周铭文,是一种草写的古波斯帕勒维文。背面图案方向与正面图案垂直,偏外侧亦有一圈斜菱形纹,中央为拜火教祭坛,祭坛下部有两级台座,台上立一圆柱,柱上系缎带,缎带从两侧垂下。火坛上有燃烧的三角形火焰纹,其左侧为一五角星,右侧为一新月。祭坛两侧立两祭司,相对呈拱手状。祭司的头部和面部不清晰,双腿和身躯由小圆圈纹构成。其右下亦有一行帕勒维文,应是铸币地点的缩写。直径2.6厘米,重3.7克(图一四,1;图一五,1、2)。标本M14∶4,圆形略扁、略残,模压制成。钱币正面图案模糊,外侧为一周斜菱形纹,中部为侧面头像,面部特征和王冠等难以辨识。背面图案向右下倾斜,外侧为一周斜菱形纹,中部为祭坛,其上三角形的火焰纹较清晰,两侧的五角星和新月纹及祭司的头部模糊不清。祭司外侧有帕勒维文。直径2.6厘米,重3.7克(图一四,2;图一五,3、4)。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技术支持:云汉传媒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利民街121号 邮编:750001 联系电话:0951-5014363 电子邮箱:nxkgs@sina.cn

ADD: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eology
No.121,Limin Street,Xingqing District,Yinchuan City,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750001,China

TEL:0951 5014363    FAX:0951 5035563    E-mail:nxkgs@sina.cn

备案号:宁ICP备16001783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77号